樊紅科
摘 要:高中物理課程新標準中將“科學探究”提到了相當突出的位置。面對教育觀念的變革,作為中學教師的我們只有對探究性教學有一個更為全面、清晰、正確的了解,才能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關鍵詞:物理;探究性;教學
高中物理課程新標準中將“科學探究”提到了相當突出的位置。面對教育觀念的變革,作為中學教師的我們只有對探究性教學有一個更為全面、清晰、正確的了解,才能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的要求。那么,如何進行高中物理的探究性教學呢?
一、高中物理探究性教學的涵義及意義
(一)高中物理探究性教學的涵義
物理探究性教學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學生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并確定要研究的課題,用類似科學家研究自然界的方式方法,自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它具有自主性、開放性、實踐性和探究性。
(二)中學物理探究性教學意義
中學物理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基礎科學入門課程,是建立在對科學本質認識的基礎上,并將引導學生逐步認識科學的本質。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離不開物理的學習過程。科學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發展,物理課程應當體現這兩者的結合,突出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應給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讓學生通過手腦并用的探究活動,體驗探究過程的曲折和樂趣,學習科學方法,發展科學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進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科學素養,真正提高學生的素質。
二、高中物理探究性教學的策略
(一)選擇適合探究性教學的教學內容
知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表征。根據認知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可分為兩類:一種是陳述性知識,也是說明性知識,是關于事實本身的知識,陳述性知識是描述性的,其認知單位是命題;另一種是程序性知識,如對幾何光學中全反射的條件和加速度與哪些因素有關的探討,指怎樣進行認知活動的知識。陳述性知識是靜態的,被激活后是信息的再現;程序性知識是動態的,被激活后是信息的轉換和遷移。人的任何智力行為都同時需要這兩種類型的知識,我們學生所學的物理知識中就包括這兩種類型的知識。
陳述性知識的獲得主要靠理解和記憶,而程序性知識的獲得主要靠實踐活動、實際操作訓練,必須通過學習者的親身實踐。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物理課程中的知識都適合探究性教學方式。
那些體現事物名稱、概念、結構、事實等方面的知識不需要學生花時間去探究,而對那些物理學領域中的核心知識,對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具有重要價值的知識,難度適合于我們的學生年齡和能力水平的,則需要我們引導學生去探究。當然我們在新課程的教學中也不能完全拋棄傳統的教學方法,我們只是要突出“探究性學習”在中學物理教學中的地位,而非貶低“接受性學習”的價值。所以我們在教學活動中要引導學生有機地運用各種學習方式。哪些內容是適合于探究性學習的,哪些是知識適合于接受性學習的,我們要通過平時老師互相之間聽課、評課,來探討不同的教學內容探究的有效性問題,以及應該采用的比較適宜的教學方法。
(二)探索合適的探究性教學模式
1.問題式課堂教學模式:
“問題式課堂教學”是一種以解決問題為發展線路的學習方式,以問題的發現和提出開始,并圍繞問題的解決及新問題的產生而展開的一種科學課堂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強調學生在解決真實情境的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完成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和對學習的評價反思,主動揭示知識的內在聯系,探索知識的發生過程,從而學會思考,學會探索發現,學會認知加工,學會自我監控,從而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我們在運用問題式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時應該明白,我們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最終目的并不只是為了解決某一個具體的問題,而是通過問題解決的過程來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從而改善其認知結構,提高學習能力,重視學生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的體會,旨在以問題為中介,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體驗過程中,既獲得知識和技能,同時又使發現問題的能力和探究的能力也得到培養。
2.體驗式課堂教學模式
“體驗式課堂教學”是指在教學中,教師積極創設各種情景,引導學生由被動到主動、由依賴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創造性地對教育情景進行體驗,并且在體驗中學會避免、戰勝和轉化消極的情感和錯誤認識,發展、享受和利用積極的情感與正確的認識,使學生充分感受蘊藏于這種教學活動中的歡樂與愉悅,從而達到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目的。
體驗式教學是在實踐活動中,促使學生不斷產生新經驗、新認識,并由此發展學生認識自然、認識科學及適應自然與社會的能力,進而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促進個性成長的一種教育方式。學生有與生俱來的探究需要和獲得新的體驗的需要,我們可以根據中學物理教學內容,創造各種不同的物理情景,使學生獲得更加豐富的體驗。教學中我們應盡可能多地給學生提供觀察、思考的機會,參與、表現的機會和動手操作實踐的機會,加強學生的親身體驗。學生的知識不再是“灌”的,而是通過親身體驗“悟”出來的,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
3.合作式課堂教學模式
“合作式課堂教學方式”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它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要素: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積極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的互動;期望所有學生能進行有效的溝通,建立并維護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決組內沖突;對于各人完成的任務進行小組加工;對共同活動的成效進行評估,尋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徑。
參考文獻:
[1]李遠蓉.朱霞.鄧磊.物理探究式教學設計與案例分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高蘭香,胡炳元,趙曉.關于中學物理探究式教學的策略研究[J]. 物理教學探討,2009,27(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