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則曉
摘 要:雷州境內古窯址數量多,分布廣。雷州窯陶瓷生產歷史悠久,經歷了唐代的筑窯燒瓷,宋元的鼎盛,到明清的衰落三個時期。它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新穎質樸的裝飾工藝,在我國陶瓷史中留下最濃重的一筆。本文根據已知的文物調查與考古發掘材料,嘗試探討雷州窯發展歷程與歷史文化內涵。
關鍵詞:雷州窯;青釉褐彩瓷;海上絲綢之路
中圖分類號:K8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5-0141-02
雷州窯是嶺南三大名窯之一,具有磁州窯、長沙窯、吉州窯的特點,以青黃釉、褐彩著稱。雷州窯的燒造年代自唐至清,而以宋元窯為多,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島的通明河和南渡河兩岸,現發現雷州窯址100多處,龍窯口約有200多座。雷州窯燒制的瓷器產品,憑借雷州半島位于中國大陸最南端、面向南海、是海上絲綢之路前沿地段的地理優勢,通過唐宋以來的“海上陶瓷之路”輸出海外。南宋至明初250年間燒造的釉下褐彩瓷器,是雷州窯最負盛名的產品。這種釉下褐彩瓷器,器形多樣,以罐、枕、棺最有藝術性。“開光”層次豐富,紋飾和人物形象寫實,風格清新,喜書吉祥語、民諺或詩詞于器物上,具有鮮明濃厚的雷州半島民間風情和人文內涵,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都很高。
一、雷州窯的發展歷程
雷州半島地處祖國大陸南端。早在新石器時期,這里已經有人類繁延生息。雷州境內發現很多古遺跡,出土了大量夾砂陶片、泥質淘。到了漢代,在雷州市企水鎮、英利鎮、雷高鎮等地區發掘的漢墓里,出土了很多方格紋加戳印的陶器。雷州窯始燒于唐代,自唐至清,雷州窯經歷了興起-鼎盛-低落三個階段。
唐初,雷州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比中原有較明顯的落后,所以朝廷開始了大規模的開發和閩民徙入,也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雷州地區的陶瓷業就是在這一情況下發展起來并逐步形成規模。唐代雷州窯址主要集中于通明河出口處,分布于沈塘鎮的茂膽、余下、鋪墩、龍道等古村落。這些窯址都是順山勢而筑的龍窯,長約10米-20米,位置靠近通明河。唐代窯址燒制的產品有碗、碟、豆、罐等,且采用匣缽裝燒。瓷胎灰白色,多厚重。施青黃釉或青灰釉,釉色光亮潤澤,有細冰裂紋,小若碎珠,裂紋處呈黑色,疏密得體,自然醒目。
宋元時期,國家社會安定,隨著著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商品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陶瓷作為大宗的外銷產品,大大刺激雷州陶瓷業的發展。宋元時期窯址主要分布于南渡河上、中游兩岸,集中為紀家、楊家、客路、白沙4個鄉鎮。產品有碗、盤、碟、盞、杯、瓶、缽、罐、枕等。胎色灰白,胎質堅細。釉色有青釉、青白釉、青黃釉、醬黃釉和醬褐釉。以青釉為主,釉色光亮潤澤,并以褐釉作釉下彩,燒制出精美的褐花彩瓷。褐彩器繪畫題材多樣,富有鄉土氣息,具有磁州窯系的風格。這時期的產品,大量是銷往外地,運往閩粵、東南亞諸國博易。到了明代,朝廷為了防倭寇實行海禁。明洪武三年推行“盡罷沿海市舶,禁民出海”的政令,直至隆慶元年才撤銷海禁,歷盡200年。清順治十三年再次實行“海禁”,《雷州府志》載:“商船不許私往南洋貿易”,“往外洋貿易置重典”。明清兩代反復的海禁,加上青花瓷器與釉上彩瓷器的興起,是造成雷州窯系衰落的直接原因。清代窯址分布于客路斜坑黃村、碗洋村、銅鼓村、陳康村、世家村,靠近南渡河支流。產品有碗、盤、盞、膽壺、稱砣、器蓋等。這些器物較粗造,已無市場競爭力,只靠廉價供應當地日常使用。
二、雷州窯的工藝特點
水、土、火的碰撞,產生了絢麗多彩的陶瓷文化。雷州窯的產品,不論是在器形上,還是在紋飾和工藝上,都很好地繼承了磁州窯、長沙窯和吉州窯的優良傳統。盡管雷州窯釉下褐彩瓷深受三處瓷窯的影響,但仍有其獨特的地方特色和藝術風格。
(一)造窯工藝
雷州窯的瓷品生產主要是使用龍窯。窯爐依山勢而筑,窯壁用長方形磚砌,平面呈長條形。窯內分火膛和窯室,窯室前窄后寬,窯頭坡度大,易于上火,窯尾坡度減緩,易于存火保溫。火膛和窯室相接處設有一道擋火墻,墻上有兩排18個火孔,其作用是減少燒窯時所產生的抽力,減緩火焰的流速。
(二)裝燒工藝
雷州窯的裝燒工藝,以匣缽裝燒方式為主。匣缽為直壁、平底,形如筒狀,匣下部有一圓形小氣孔。一般是較大件的器物采用一件一匣缽的單件裝燒,小型器物中的碗、盤、碟類是一匣缽內多件疊燒。用此法裝燒的器物,除置于最上面的一件外,其下的各件,內底都有四個泥塊相墊,以防止瓷器與瓷器、瓷器與匣缽之間的粘連。
(三)制作工藝
雷州窯的器形,無論是碗、碟、盤類還是壺、瓶、罐類,都比較規整、端正,線條流暢。胎質結構致密,燒結程度良好,多呈灰白色。制作方式一般采用快輪成型式,還有手制。手制方法多用于器物的局部和附件上,如壺嘴、瓶耳、爐足等部分。施釉方法,主要采用蘸釉。青釉透明度較高,直接施在胎體上,大部分開細冰裂紋。器物外壁短釉或露胎,胎釉結合良好,脫釉現象少,釉面富有光澤。碗、碟多內外施釉。
(四)裝飾工藝
雷州窯瓷器裝飾主要是印花和彩繪。印花紋飾一般在碗、盤、碟內底印菊花、蓮花、牡丹花及蟲鳥,甚為精致。釉下褐彩瓷是用氧化鐵作發色劑,直接在成型的素胚上創作畫面,再罩蓋一層玻璃質薄釉入窯一次性燒成。彩繪裝飾流行滿身繪彩,紋飾分主題和陪襯紋飾、層次較少,主題紋飾占有器身的三分之一。紋飾由粗細不同的弦紋組合,把器身分成若干紋飾帶,紋飾一般都有4層以上,多的達到8層。紋飾層次雖多,但主次分明,布局合理,繁而不亂。
器身裝飾豐富,有花卉、蟲鳥、人物、詩文、吉祥語等圖案。花卉以菊花、荷花和卷草為主,蟲鳥主要是蝴蝶、飛鳳、喜鵲,人物中侍女最常見,還有四靈及十二生肖畫。題寫在瓷器上的文字,以吉祥語和民諺為主,題材內容寓意深刻,如“金玉滿堂”、“長命富貴”等,具有濃厚的民間色彩。
三、雷州窯對“海上絲綢之路”的影響
絲綢之路包括陸路和海路,均開辟于漢武帝時期。唐中期開始,陸上絲綢之路逐漸衰落,我國經濟重心向東南沿海遷移,海上絲綢之路在中西交通的地位更顯重要。
雷州半島三面臨海,海岸線長達1085公里,具有眾多港灣、商埠,海上貿易條件十分優勢。漢代徐聞港,是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朝廷在此設“候官”,以保證港口安全。唐宋時期,雷州港是雷州半島主港口。雷州港緊靠州城,離城五公里,南渡河直通州城,“三十里皆可泊舟”。依《新唐書》對海道記載,沿北部出海來往南洋諸國——包括印度支那南至太平洋諸島國、東印度洋沿海諸國、波斯灣諸國,以陶瓷器出口為大宗。元至元三十年,雷州設立海北海南博易提舉司,以保證當地手工業生產包括瓷器生產能夠持續、穩定地發展。
宋代朝廷為了滿足對香藥等奢侈物品的大量需要,又要節制金銀銅錢貨幣外流,在對外貿易中實施了“止以絹、帛、綿綺、瓷漆之屬博易”的政策。北宋的《萍洲可談》載“貨多陶瓷,大小相套,無少隙地”。海上絲綢之路成了南海陶瓷之路,推動了東南沿海地區陶瓷業也在此時迅速發展。到了南宋嘉定年間,雷州知州鄭公明、趙伯東因用銅錢博易番貨而遭罷免。特別是元代,中國的帆船活躍在通往南海、印度洋及歐洲的海路中,操縱了南印度和中國之間的海上交通,瓷器的輸出也開始逐步超載絲綢,成為中華文明的象征。雷州窯分布在雷州、遂溪、廉江等地,窯址地靠雷州港,產品輸出極為便利,故宋元時期雷州地區瓷業蓬勃發展,數量頗多。
雷州窯產品以青釉瓷為主。它在博取吉州窯、磁州窯技術的基礎上,創燒出釉下褐色彩繪瓷器。這種釉下褐彩瓷,器形多樣,紋飾豐富,具有濃厚的雷州半島民間風情和人文特色。雷州窯對東南亞的泰國及越南也有一定的影響。在泰國陶瓷中的裝飾方法上,罐類腹部用短直線分格,格內畫花,在花紋上以折枝菊花作為裝飾,在磁州窯較為少見,但卻是雷州窯的主要紋飾之一。越南瓷碟中所繪的折枝菊花,畫法與雷州窯頗為相似,此外在越南窯青瓷中,碗外壁施醬釉,內壁施青釉的做法在雷州窯也有發現。此外在西沙群島發現的點彩小碗,不論釉色、造型、大小規格都與雷州窯產品相同,這是雷州窯外銷的直接證明。雷州窯的發現和發掘,為探討海上絲綢之路增加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四、結語
雷州半島分布有許多唐至清代的窯址,是研究廣東古代陶瓷歷史的珍貴資料。雷州窯是中國陶瓷發展史的重要環節,是雷州先民留給子孫的寶貴遺產,是海上絲綢之路也即陶瓷之路的物證。它的興衰為現實社會提供良好的例證,相信隨著雷州窯系統研究的深入,將對雷州文化的宣傳、發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鄧杰昌,阮應祺.海康發現古窯群[J].廣東文博,1983(01).
[2]王曾權.雷州宋元時期陶瓷器之探討[J].廣東文物工作,19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