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慧吉
摘 要:感知覺是人生最早出現的認知過程。一個孩子對美好聲音的反應早于他通過其他感官得到的對美的反應。幼兒階段是各種感官發育最迅速的時期,是聽力培養最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的音樂學習是通過多種感官體驗音樂的要素,通過體驗形成經驗,這樣可以滲透在孩子的潛意識中,對兒童日后各方面的發展都具有積極影響。
關鍵詞:感知覺;影響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5-0215-01
一、音樂教育
音樂是藝術中的藝術, 是美的巔峰, 因為它以旋律和節奏直接沖擊人的心靈、情感和情操, 給人以震撼,給人以美的享受。音樂通過音符與節奏作用于人的思想情感, 比最好的演講家更易激發人的情感、悲哀、歡樂等。音樂可以激發學生美好的情感, 對于人的道德情操進行潛移默化地改造。音樂是人類的精神產品,音樂教育側重于通過音樂藝術的手段使受教育者能夠建構符合一定社會價值取向的審美價值取向。因為音樂教育的本質揭示的是一定社會的精神生活在音樂藝術中的反映, 這也是人的意識領域的特殊性問題。音樂教育必須具有一定的價值取向, 只不過這一取向主導作用的發揮建立在音樂聽覺美的基礎之上。
二、學前兒童感知覺的發展
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刺激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它包括了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膚覺、動覺、平衡覺等。感知覺是人生最早出現的認知過程,2歲前兒童依靠感知覺認知世界,在3-6歲兒童的心理活動中感知覺仍占優勢。以下主要介紹兒童聽覺的發展。
嬰兒不僅能辨別不同的聲音,而且表現出對某些聲音的“偏愛”,即表現為對某些聲音能更長時間地注意傾聽。研究者發現,1-2個月的嬰兒似乎偏好樂音(有規律而且和諧的聲音)而不喜歡噪音(雜亂無章的聲音);喜歡聽人說話的聲音,尤其是母親說話的聲音;2個月以上的嬰兒似乎更喜歡優美舒緩的音樂而不喜歡強烈緊張的音樂;7-8個月的兒童樂于合著音樂的節奏而舞動雙臂和身軀;對成人安詳、愉快、和柔和的語調報以歡愉的表情,而對生硬、呆板、嚴厲的聲音表示煩躁、不安、甚至大哭。
兒童的聽覺敏感性隨其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提高。研究表明:在12-13歲以前,兒童的聽覺敏感性是一直在增長的。成年以后,聽力逐漸有所降低。兒童聽覺的個別差異很大,個體差異歲年齡增長而減小。但聽力可愿意經過訓練得到提高。應有意識通過音樂或語言,培養孩子的聽力能力。
三、學前音樂教育對幼兒感知覺發展的影響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的認知發展是一個連續進行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四個階段,這里主要講前兩個階段:第一個發展階段為感知運動階段。從出生到2歲,孩子這時對外界的感知主要是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等感覺器官進行的。處在感知運動階段的兒童的音樂體驗主要是感知體驗。不同音樂中不同音色、織體、節奏、風格會刺激他們的音樂聽覺和動覺;第二個發展階段是前運算階段。從3歲到7歲,處在這個階段的兒童語言發展了,能開始用符號去幫助理解和形成有關概念。并能在一定時間內專注于一件事情,并按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理解某些事物。能辨別音樂中力度的強弱、速度的快慢、音的長短和音的高低。兒童學習音樂不需要先認識文字符號,而是通過感知覺。對于音高、節奏、力度、音色等的辨別力,對于音樂結構形式的感知,都會提高幼兒聽覺的敏銳性、選擇性和對音樂的整體感受性。音樂的學習不僅是耳朵和手指的事情,它還會引起全身官能的反應。伴隨著律動、舞蹈、樂器進行的歌唱或表演活動,要求幼兒的耳、眼、腦、四肢協調作用,可以培養幼兒的敏銳感覺,提高大腦反應的靈活性。音樂作為一種轉瞬即逝的時間藝術,要求兒童保持注意力的穩定,習慣于跟隨樂音的運動和變化,以便了解音樂所表現的內容和情感,形成對樂曲的整體感受。在演唱中,既要控制自己的發聲,使自己的音高、節奏和自己的聲部協調統一,還要傾聽其他的聲部,注意指揮的手勢和要求;在欣賞中,既要聆聽主旋律,又要注意其他的聲部,傾聽不同的音色、表情的變化等等,否則就無法完整地體會音樂作品的豐富性和層次性。
四、對教師的要求
教師素質是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關鍵。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具有主導性作用。教師主導作用的實現又與教師自身的素質密切相關。只有具備了作為教師必要素質條件,教師才可能在教育過程中真正發揮出積極、有效的主導作用。
1.教師鑒賞分析音樂的能力。教師應具備鑒賞、分析音樂作品的一般能力。如應能較敏銳地識別什么樣的音樂適合何種年齡的兒童;應能較敏銳地察覺音樂作品合適的音樂作品,以及在教育過程中有效地將音樂作品的教育潛力轉化為兒童的發展。
2.教師表現音樂的能力。教師的歌唱首先應該自然、樸實而富于感染力,其次應該力爭準確和優美。教師的隨樂動作,首先應該能夠比較準確和生動地反映音樂的主要特征;其次也應該是節奏鮮明,結構清晰的;在以上基礎上,如能做到線條流暢、造型優美、富于創造性變化當然更好。教師在彈琴或演奏其他樂器時,首先應是熟練、完整和富于感染力的。音樂是感受和表現的藝術,教師在現場的表演,對兒童的音樂感受力、表現力的發展具有不可取代的特殊意義。教師的音樂表現力越強,兒童所受到的音樂熏陶就會越完美。
3.教師應掌握一定的音樂知識。教師應掌握一般的音樂知識,如音樂理論知識,樂器知識,音樂,舞蹈表演知識,著名音樂作品的背景知識,簡單的創作知識等。這些知識不僅有助于教師更好地鑒賞、分析和表現音樂舞蹈作品,更好地鑒賞和指導兒童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