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洪楊
摘 要: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不斷豐富的文藝表現形式和不斷拓展的文化傳播渠道為文化館服務數字化、信息化的發展帶來巨大機遇的同時,也提出了更新更多的挑戰。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快文化服務轉型升級,建設現代化的數字文化館,大力開展數字化文化服務,是文化館人所面對的重大課題,也是信息時代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文化館;文化服務;數字化
中圖分類號:G250.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5-0230-02
各級文化館(群藝館)是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主要執行者,它肩負著建設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任務,以及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重大責任。
從目前數字技術飛速發展的情況來看,人民群眾獲取文化服務的手段已經從傳統媒介轉向數字媒介,文化內容的載體也從傳統文化載體轉向了虛擬文化載體,當前文化館所提供的基本文化服務已經不能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推進數字文化館建設,開拓數字文化服務手段,提供數字文化服務是文化館今后發展的方向和必然道路。
一、文化館開展數字化服務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我國目前已經步入了數字化、信息化的時代,數字媒體和數字文化已經成為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加強數字文化建設,發展數字文化服務,是推進文化館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工作,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必要組成部分。當前,文化館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工作主要表現在公共文化空間的建設與開放,文化資源的生產與傳播,以及文化服務的供給與輸送等方面,它們共同構成了文化館工作的核心。
從文化空間、場所來看,群眾對于文化服務的需求,業已從對實體場館的需求拓展到虛擬場館的需求。因為虛擬場館可以突破時間、空間、服務資源的限制,大大延伸了文化館的服務范圍,更好地滿足群眾參與文化、享受文化的渴望,也更加有效率的利用公共文化資源。比如目前有些數字文化館已經開始向群眾提供基本的信息查詢、資源瀏覽、在線觀看培訓輔導影像等數字服務。從文化資源的生產傳播來看,群眾的需求已經從傳統媒介被動接受文化服務轉向從數字媒介主動尋求文化服務。因此,為適應群眾數字文化消費習慣和各種數字終端的傳播要求,文化館在創造、制作和利用文化資源的過程中就必須采用數字化的手段,在傳播中向更廣泛的終端進行拓展。比如文化館的網站不僅應適應計算機用戶的訪問需求,同時也要開發方便手機平臺用戶使用的界面。從文化服務的供給與輸送方面,文化館服務數字化可以可以突破地域與資源的限制,從而把文化服務輸送到更廣闊的地域,進而幫助破解近年來面臨的城鄉文化服務不均衡問題。可以說,要提供高水準的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就必須依靠數字信息技術帶來的優勢,這是當前文化館發展的重大課題,也是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是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文化館開展數字文化服務的工作重點
文化館開展數字化文化服務不只是簡單的把已有服務項目、內容數字化,而是要把它作為一個有機的系統,將文化館傳統的業務內容融入其中,形成完整的數字化服務機制,因此必須注重以下幾點。
(一)要注重打造文化館自己的數字文化服務專業隊伍
數字文化服務工作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它要求工作人員既能夠熟練掌握文化館傳統的業務內容,又要熟悉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人才的缺乏對大部分文化館來說是擺在數字化建設前面的第一道障礙。由于以往的業務需要,很多文化館的人員構成以各門類的專業文藝人才為主,并不具備計算機類的專業技能,而短時間內引進大量綜合人才也不現實。這就要求各級文化館加強對工作人員的培訓工作,通過主動學習數字文化館知識,提高員工計算機網絡水平,讓大部分人員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打造一支能夠勝任未來數字文化服務形式的人才隊伍。
(二)要注重把數字化作為文化館開展業務工作的核心和要點來安排
文化館的各個業務環節都可以結合數字技術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要把數字化建設作為工作的重點列入評估、考核的標準,樹立數字化建設的意識,以數字化對傳統業務的改造提升來考察文化館的日常業務工作。通過把數字文化服務擺在文化館工作的核心位置,就能夠加快推進數字文化服務的開展,提高文化館數字化建設的程度。
(三)要注重創新數字文化服務的形式,開拓文化館服務的新領域
數字技術的發展為文化館以及整個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提供了廣闊的平臺,當然伴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在新形勢下,文化館應該在學習新技術的同時,注重利用數字信息手段,創新文化服務形式,更好地實現文化資源共享、文化內容傳播等目的,從而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文化館要樹立“創新即發展”的理念,加快提高創新服務水平,把過去的文藝成果進行轉化,并利用數字手段創造新的內容,打造“線上+線下”的群眾文化數字服務平臺,實現與群眾的零距離文化溝通。
三、文化館開展數字文化服務的具體內容
目前,網絡在我國的發展速度很快,電腦、手機網絡終端設備已經基本普及,利用網絡獲取文化服務已經成為現代人重要的生活方式。文化館開展數字文化服務主要就是利用網絡開展文化活動、展覽,提供文化資訊以及在線咨詢、輔導培訓等。具體內容涵蓋如下幾個方面。
(一)擴大文化資訊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
受到資金、渠道等限制,以往很多文化館在宣傳方面的表現往往不盡人意,通過利用互聯網來傳播文化資訊,能夠極大地提高傳播范圍和影響力,同時降低傳播成本。
文化館可以建設網站、手機微信平臺、戶外智能電子屏,甚至開發專門的應用來增加自己的用戶,擴大文化館資訊的輻射范圍,讓廣大群眾可以通過各種終端方便的獲取當地文化活動、培訓輔導等信息,免費瀏覽圖片和視頻影像等資源,從而極大提高文化館的服務效率;
(二)革新文化作品的創作與生產方式
數字化時代,文化生產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不僅是傳播手段數字化,而且是生產的手段、工藝也向數字化轉變。像是音樂、繪畫、影視劇等藝術作品的生產方式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包括原材料、工藝設備等都在變革,比如數字樂器、數位手繪板、數字攝像等設備和技術就逐漸替代了畫筆和卡帶攝影機。
這都表明文化生產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文化館要適應這一潮流,把優秀的傳統文化內容結合現代的文化生產技術,創作出一批適應現代文化消費環境的,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
(三)有效對接群眾的網絡文化需求
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文化服務形式,其目的是更有效地對接群眾對文化的需求,彌補過去文化館服務形式的不足。例如,各級文化館可以把送戲下鄉、公益培訓與信息技術結合,建設在線演出預約、培訓輔導報名、在線直播平臺。通過網絡化操作,不僅方便了群眾,也能把文化館的服務效能最大化。利用網絡數字技術,還可以有效地整合省、市、縣等各級文化單位的資源,群眾可以在豐富的資源庫里自主選擇所需要的項目,實現文化服務的“免費點選,在線配送”。
四、結語
通過全面提升文化館數字文化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加快數字文化館建設,推進構建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可以更好地保證群眾的文化權益,讓人民群眾廣泛的享受我國優秀的文化成果。
在當前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大環境下,文化館應當積極搶占互聯網文化陣地,提前把握文化主導權,發揮文化引領作用,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各級文化館以及主管部門要加強領導,重視數字文化館建設工作,創新文化服務體制機制,借助信息技術為文化館發展提供活力和動力,最終打造現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參考文獻:
[1]王亮亮,彭玥.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創新[J].圖書館學刊,2015(12).
[2]唐義,肖希明,周力虹.我國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模式構建研究[J].圖書館雜志,2016(07).
[3]韓雪風.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中的政府職責[J].探索,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