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佳彤 卜凡
[摘要]近年來,文化自信被作為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之后的新話語,受到了學界的一致關注。文化兼具歷史性與現實性,它來自人類的實踐生活,是人類生活的觀念表達和精神體現,也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建立在文化自覺的基礎上,體現了人們對自身文化的深刻理解、積極認同與價值肯定。文化自信彰顯了當代中國文化的時代性品格,其中既包含與時俱進、兼容并蓄的特征,又具有開放性與創新性的特質。文化自信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提供了基礎前提、不竭動力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新發展。文化自信的提出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和方向,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展現了我國文化的魅力與活力,彰顯了與時俱進、不斷開拓進取的馬克思主義實踐品格。
[關鍵詞]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代性;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0;D6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0-8284(2017)09-0064-04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一系列講話中多次將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并提,將其作為第四個自信充實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體系中。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在其從實踐、歷史等維度和邏輯對文化自信內涵的闡述中,可知對文化問題以及當代我國文化特性的探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構建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文化與文化自信的概念及本質
在當下,我們所倡導的文化與文化自信從根本上而言,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出發的。實踐作為人的生存方式,關乎人的生產與生活,而人類的生活實踐呈現為一定的生活方式與觀念系統,這種生活方式和觀念的具體表現即是文化。“馬克思和恩格斯從現實的人及其勞動實踐出發,闡明了文化由以生發的內在根據,確認了人們的觀念文化不過是人類社會生活的觀念表達和精神體現。”[2]文化作為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人的價值取向和行動,更可以影響制度、科技和經濟的創造和發展。作為一個廣闊而復雜的系統,文化涵蓋了存在于人類一切實踐活動之中的生活方式,體現了人們對于生活世界的把握和掌控,反映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記錄了人類生產生活和精神發展的軌跡,對于社會國家整體而言,文化承擔著國家、民族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
文化本身處于不斷發展和生成過程之中,它并不是固定、僵化、一成不變的,而在不同的地域、時代以及不同的人群中呈現出了不同的狀態。任何一種形式的文化,都來自于特定人群在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有其獨特的社會實踐,代表著該時代和民族的社會生活方式和精神觀念。因而在文化的本質之中蘊含著歷史性與現實性,它們決定了文化本身與時俱進的基本屬性,也展現出了文化不斷更迭和發展的生成性。對于一個處于不斷生成和發展狀態中的民族而言,文化自信彰顯著人們對于自身傳統精神和未來前進方向正確性的堅定信念。在文化自覺的基礎上,才能產生文化自信。文化自覺包含著人們對于自身國家、民族文化的內容和價值的充分理解和深刻認識,它要求人們結合以往的歷史傳統與當下的社會形勢和現實,以理性把握文化發展的規律與趨勢,自覺意識到時代賦予的文化使命。進而,文化自信體現了在文化自覺的基礎上,人們對自身文化的深刻理解、積極認同與價值肯定。文化自信意味著人作為實踐活動的主體,對自身所處的時代、社會、國家的文化的積極認同,體現了主體在實踐活動中的自信,也表明了主體與客體間的良性互動。“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3]當今,傳承了中華民族血脈的傳統文化,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指導下對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的積極探索,以及與外來文化中先進成果的碰撞和融合,一起構成了當代社會中的中國文化。我們的文化自信,是堅信我們已有并不斷生成和發展中的文化,可以解決我們當下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可以完全適用并促進中華民族的進步和發展。
二、當代中國文化的時代品格
文化無法脫離時代而存在,對于當代中國而言,樹立文化自信的關鍵,即是把握文化的時代性品格。因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文化自信是當代中國文化對時代品格的有力彰顯,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實現。時代性通常與現實性、歷史性相聯系,這也決定了理論和思想不斷發展的開放性和超越性。當代中國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領域,其時代性品格既是文化自信實現的重要基礎,也是文化自信的具體表現。我們必須從實踐的角度出發,在不斷發展和變化的時代要求、世界形勢及社會現實中考察當代中國文化的內在機理;同時,注意到中國文化的開放性和不斷生成性,以及文化發展自身的超越性和創新性特征。
(一)當代中國文化應涵蓋與時俱進、“與勢俱新”兼容并蓄的品性
一種先進的文化既需要有傳承,又需要有發揚。傳承的是傳統,是在歷史上走過的路,是對以往的總結。對我國而言,這種傳統既包括中國傳統文化中符合時代發展的精華,也包括了黨和人民在過去奮斗和探索中遭受的挫折、經歷的輝煌以及收獲的革命總結、發展經驗,而發揚的是對其他外來文化的優點的吸收,兼收并蓄、去粗取精。我國擁有五千年燦爛悠久的文化,它們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我國當代文化形成的重要思想資源。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以儒家文化為內核,是一個多種文化兼容并包的實體集合,它從思想、文字和語言出發,逐漸延伸到了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更包含了豐富的愛國情懷、哲學思想、道德觀念等寶貴的精神資源。近年來,人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忱正處于不斷升溫的態勢,這反映了民族文化在當今社會中的極大活力。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中與國情、民心相結合的重要思想元素,中國傳統文化讓人們對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有了親切感和認同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民眾的精神在靈魂上融為一體的“適應劑”和“融合劑”。
同時,我國傳統文化形成于封建社會,而今我們已然走向了現代社會,其文明幾經更迭,從農業到工業,無論是生產方式還是社會形態和結構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因此,對當代中國而言,更多歷史性、現實性的文化內容正在不斷被充實進來。我國現代史中恢宏磅礴的紅色記憶,如今也成為當代中國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我國共產黨人從艱辛的斗爭中走來,凝練出了一系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和智慧,在波瀾壯闊的革命奮斗實踐中,廣大的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獲得了徹底的解放,也獲得了豐碩的革命成果和精神財富。改革開放之后,中國逐漸擺脫了貧窮落后的面貌,走向了民主和富裕的新社會,在這一過程中,不斷結合時代創新發展的文化精神更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它已日漸成為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進和發展的帶頭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時代發展的驅動下,永不停歇地創造和實踐推動著祖國復興的偉大事業,開辟了我國文化的新篇章。
此外,盡管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進步,我們的生活方式正逐步和國際接軌,然而我們的文化也并非是舶來的文化和全盤西化的產物。近代以來,我國的文化發展經歷了多個不同階段,其中既包括“本土文化中心論”“中體西用論”等,也在改革開放之后學習了外國在各個領域所累積的先進經驗,將其中適用于我國國情的部分積極運用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構建中,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而今對于當下中國文化的認識和考察,必須著眼于現如今全球化的新形勢。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的文化面臨著來自外國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現如今的部分當代中國文化,是在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各民族優秀文化的交流中產生的,是不同的思維在全新的世界形勢中碰撞、融合的結果。這種融合不是在膚淺的層面上追捧“洋節”“西餐”,也不是要將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直接混合和對接,而是要達到更深層次的文化交流,完成了視域的融合。
(二)當代的中國文化應具有開放性與創造性的特質
開放是文化發展的內在要求,文化的開放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的重要方面之一,也是我們在面對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時都必須注重的部分。對于任何一個國家、民族而言,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內在的傳統文化思想體系都無法脫離世界整體而存在,都需要在全新的世界大背景下尋求自身獨特的發展道路。對于當代中國而言,要實現文化自信,必須重視對思想的更新,構建一個開放性的文化環境,對原有的思想文化進行重新構建和清理,致力于用不斷發展的新文化來應對和解決現實問題,積極面對新時代提出的新問題、新挑戰。因此,積極的開放性是任何一種先進的文化都必須具備的特點。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優秀傳統文化有著自身的優勢,是當代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但我們所談的對傳統文化的自我堅持和肯定,無法脫離開放性原則而存在,否則對于傳統文化進行封閉、僵化的固守,認為自己的文化“盡善盡美”,這會產生一種保守性、封閉性的傾向,不僅會阻礙文化發展中創造性的實現,而且會導致文化侵略等現象的產生,讓文化本身從開放走向僵死,從積極走向消極。在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時,開放性同樣是中國文化吸收先進文化、實現自身進步和發展的重要秉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的“中國特色”,并不是徹底拒斥外來文化,而是要在全新時代背景,構建一個完整的時代語境,完成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詮釋與交融。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實現真正的文化自信,必須要注意到文化的開放性與超越性,認識到文化在吸取和碰撞中是不斷生長的“活的過程”。
文化發展的創造性也主要是從時代性出發而展開的。習總書記指出:“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經過科學的揚棄后使之為我所用”[4]。不論是我國源遠流長的優秀傳統文化還是外來文化,由于其發端與形成的時代、社會背景與當下的中國社會不同,當其被置于當今我國當前的社會背景下,被應用于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時,必須進行適當的創造性轉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所取得的成果,并不是單純的照搬與簡單移植,而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現實在新時代的要求下達到的真正融合,將馬克思主義的經典原理與我國各個領域的建設,尤其是改革開放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因此,這一過程并不是通過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直接混合和對接,而是把其中各自生成和應用于西方社會、封建時代的東西剔除,把其中超越時代的精神進行解放和融合,從而促進中國文化的創造性發展,實現國家的進步和騰飛。
三、文化自信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
文化在我國當今社會發展中不僅本身處于基礎性地位,而文化中所蘊含的時代性品格,更昭示了新時期文化建構與進步的內在動力與未來指向。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構建所必需的組成部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中談到的:“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5]三個自信的根基和最終落腳點都在于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道路問題是關系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第一位的問題,道路就是黨的生命。”在道路問題上,歷史的發展體現為特殊經驗和人類基本經驗的相互作用,而人類的基本經驗是靠文化來延續,并在歷史中保留的。當我們在文化視野中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進行歷史回溯,不難發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來自于我國長久以來的人民意愿和歷史選擇。在道路問題上,文化驗證了革命歷程中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思想選擇的重要性,道路的選擇也成為我國文化實力的有力彰顯。在特定的歷史時刻,中國人民從眾多意識形態中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成立了中國共產黨,這不僅在當時使我國的面貌煥然一新,并使全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在以后的發展中不斷結合時代特點和我國國情開拓創新,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取得了無數輝煌的成就。這一過程既凸顯了中華民族傳承了千百年來的生活智慧,也有賴于黨領導人民在偉大征程中探索,才能取得輝煌的經驗和成果,這是歷史和現實為這一道路正確性留下的印記。蓬勃發展的文化使我們的道路擁有了時代性特質,成為符合中國國情和時代要求的科學道路,更成為國家軟實力與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集中體現。文化成為道路選擇和不斷發展的根基、柱石與動力。
理論本身即是文化范疇的一部分,它既是對實踐的概括,也是對實踐的凝練和總結。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我國的文化充分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取向和旨歸,也是理論自信的力量之源。包含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在內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反映了社會主義的價值訴求在各時期的不同體現。這一系列理論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并蘊含著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以及基本原則,是針對我國現實發展和時代要求的“量體裁衣”,體現了不斷發展和創新的時代性維度。這種“中國特色”來自于中國文化積淀與現實的變革,創造了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話語、中國思維,勾勒出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鮮活的形象與時代化發展的全新圖景。制度是內在文化的外在表現,文化產生于人類實踐活動,同時作為社會價值的風向標也指導著實踐活動。因而在實質上,文化決定了制度的思想基礎、運行方式以及實施的基本條件,任何一種制度都無法脫離其產生的文化環境而存在,因此我國制度的建設離不開中華民族的文化根基。同時,對我國而言,文化的歷史現實性和時代性為制度與文化的有機結合,提供了進一步前進的方向和動力,使它們形成內外協同作用的合力,成了一種與和諧社會相適應的和諧文化,構成了制度本身強大的精神之魂。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正是當代中國經濟與政治實踐的現實體現,如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我國傳統文化中“以民為本”的思想根基牢不可分,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愛民、重民、恤民理念與時代的發展要求相結合的現實體現。如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制度的建設過程既是治國安民的政治實踐,也是對我國傳統文化與時俱進的弘揚。
四、結語
文化自信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中的提出,有著非比尋常的重要意義。首先,文化自信的提出豐富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文化體系內涵,將文化強國的理念深入到國家發展和社會踐行的各個領域,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和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部分,是社會主義建設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文化自信為在時代潮流中堅定共產主義信念提供了力量之源。其次,將文化自信視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底蘊和根源,進一步提升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重新將民族文化與時代發展、國際形勢相融合,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彰顯了我國文化的魅力與活力,為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增強和展示提供了全新的途徑和舞臺。最后,文化自信彰顯了與時俱進、不斷開拓的馬克思主義實踐品格。我們的文化自信反映了對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的堅持,反映了對馬克思主義真理的信仰,反映了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追求,反映了對黨和人民未來前進提供思想基礎的決心,反映了“不忘初心”的堅強意志品質。文化自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奠基石,它的現實性與時代性所帶來的開放、創新維度,也使之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全球化背景下實現新時期新發展的方向和歷史性選擇。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3).
[2]胡海波.馬克思恩格斯文化觀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
[3]云杉.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對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中)[J].紅旗文稿,2010,(16).
[4]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報,2013-08-21(1).
[5]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2).
[6]康渝生.文化自信:構建民族復興大業的動力源[J].奮斗,2016,(8).
[7]丁立群.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基本路徑[J].哲學動態,2016,(6).
[8]劉林濤.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質特征及其當代價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4).
〔責任編輯:崔家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