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琦
摘 要:當今,文化創意產業已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先導產業,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業的深度融合,已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本文從分析總結吉林省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的啟示入手,分析研究了在融合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具體的對策和建議,希望能為這方面的研究和發展提供有益幫助。
關鍵詞:“供給側” 文化創意產業 旅游業 融合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10(a)-051-02
早在1986年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羅默曾指出,新創意會衍生出無窮的新技術、新產品、新市場和財富創造的新機會,它才是推動一國經濟成長的原動力。據統計,以發達國家為主的全球文化創意產業每天創造220億美元產值,并以5%左右的速度遞增,意味著創意經濟時代的到來。吉林省牢牢把握發展新機遇,在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把提質增效作為“十三五”文化產業發展的主線,全力推進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業深度融合,2015年國內旅游收入2269.55億元,同比增長25.7%,可以說是文化創意產業已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先導產業。
1 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業深度融合的啟示
眾所周知,文化產業作為朝陽產業,其規模和影響程度,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城市綜合競爭力高低的重要標志。把文化創意成果直接融入到旅游之中,體現了企業之間較強的相互包容性和較高的市場認同度,拉動了經濟增長,給未來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1.1 發揮引領作用,是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
文化創意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第三產業,處在產業鏈、價值鏈的高端位置,具有涉及領域廣,就業容量大,產業鏈條長,關聯度高,環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等特點,產業引領作用凸顯。通過各種創新模式,將創造性的思維轉變成特有的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融入到旅游等行業之中,帶動了產業的優化和提升,增加國家持續增長能力,形成特有的競爭力。上海、北京、吉林等地的創新經驗已經充分說明,文化創意產業引領其他產業互動,探索出21世紀全新的商業發展模式,是未來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
1.2 延長產業鏈,形成了穩步增長的新模式
用文化創意帶動旅游業的發展,提升文化旅游內涵,延長了產業鏈,已成為旅游業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拓寬旅游資源范圍,旅游資源配置更加合理;產業對接機制的形成,構建跨越各個產業部門的多層次旅游產業鏈;提升旅游產品文化內涵,實現了現代“體驗游”的變革;在融合過程中產生的新思維、新文化、新景點、新服務,在客觀上滿足了消費者個性欲望,彌補了傳統旅游中資源浪費和品種單一的不足。在創意產業的作用下,風俗、故事、符號等文化要素成為提升旅游產品文化價值,延長產業鏈的新途徑。例如,深圳錦繡中華、北京歡樂谷等就是這樣一些糅合了文化創意產業和現代旅游服務業的主題生態樂園,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價值,成為了中國現代旅游的經典之作,形成了旅游文化產業的穩步增長新模式。
1.3 擴展示范效應,構建了國民經濟發展的新格局
自2015年以來,以BAT為首的互聯網公司大舉進軍文化產業,阿里影業、百度影業、樂視影業等相繼成立。啟動“文化+”系統工程,借助高科技手段將文化創意對其他產業進行滲透、融合,積累了巨額財富,產生巨大的示范效應。近年來,全國各地“冒”出了許多北京“798”方式,例如重慶的“黃桷坪”藝術區、上海的“M50”等。吉林省林田遠達形象集團被命名為“國家級文化創意產業示范基地”,2015年品牌標識單項年產值突破1.7億元,是吉林省唯一一家“世界著名品牌標識制造服務商”,也是中國目前最大的形象標識制造基地。這種第三產業+服務創新,提升傳統行業+開發新領域,產業集聚區+政策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格局,釋放財富能量,擴展了示范效應,撬動了整個城市的轉型。
1.4 促進行業間重組,實現了社會機制改革和創新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已經超越了傳統文化產業,旅游業憑借文化創意產業的成果,實行企業的戰略重組——產業聯盟,實現了社會機制的改革創新。吉林省長影集團、吉林出版集團、“吉視傳媒”等有實力的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培育文化產業領域戰略投資者,經過幾年的發展成效顯著。北京“星際元”會展集團是一家以體驗空間、展覽展示、市場傳播等服務為主導的綜合性會展集團,擁有覆蓋全國20多個城市的優質服務網絡,跨地域、跨行業打造了眾國家級、省市級與國際合作項目,是中國最具價值的會展品牌之一。目前,國內并購重組的文化產業集團和文化資源開發持續升溫,文化創意產業集群不斷形成,實現了社會機制改革創新和發展。
2 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融合發展對策和建議
“十二五”期間,吉林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增幅一直在20%以上,超過全省GDP增速,已逐漸成為支柱產業。但是文化產品有效供給短缺和無效供給過剩、文化需求不能有效滿足的問題尤為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文化創意產業資源整合和要素配置不盡合理,同質開發過剩且有效供給不足;產業集聚區發展不平衡,高科技集群企業引領效應欠佳,文化創新活力不足;政府在管與放問題上糾結,市場主體弱化,多元化融資力度不足。解決上述發展的諸多問題,根本出路在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統領,提高文化創意產品的質量,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2.1 實現資源最優配置,構筑支柱產業
中央確定到2020年實現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目標。吉林省“十三五”提出,到2020年全省接待游客人數達到2.6億人次,旅游總收入達到5000億元,把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支柱產業全力推進。第一,強化有效資源配置。用戰略的眼光,整合現有資源,實現要素的最優配置,果斷去掉那些沒有市場和重復建設項目。優良資源加快向長白山文化旅游產業集聚先導區,重點文化產業集聚區傾斜,在影視產業、動漫游戲產業、創意旅游等綜合集聚區,建立文化公共服務平臺。第二,調整發展規劃。緊跟“一帶一路”戰略舉措,完善“長吉圖”開發規劃,以現代化傳媒手段,發揮文化創意旅游的優勢和產業示范、引導作用。第三,突出結構優化。應進一步明確區域功能定位,探索具有區域特色的文化創意與旅游融合發展路徑,結合本地自然與文化資源、風俗民情、區域特色和人才優勢,堅持分類指導,打造特色鮮明的融合城市,新型小鎮。統籌協調,突破現有體制障礙,形成推動文化創意與旅游發展的合力。
2.2 雙輪驅動,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
實現文化創新和科技創新的雙輪驅動。第一,找準切入點。以重大文化創意項目為切入點,高科技融入“國產動漫”、國家數字電影制作工程、多媒體數據庫和經濟信息平臺等一批主業突出、集聚帶動效應明顯的文化創意產業基地。開發和完善長白山區域、松花江和西部濕地建設和數字動漫、文化旅游科技主題公園等高端旅游文化產品。第二,突出品牌特色。構建“多元選擇、多重體驗、多樣消費”的產品格局,做大做強三個旅游精品帶:東部冰雪體驗之旅、西部漁獵文化之旅、南部康體養生之旅,打造世界級的滑雪度假村綜合體。把體現吉林文化元素的產品做精做細,滿足社會不同需求。第三,融入“互聯網+”。走“互聯網+”“文化旅游+科技”的發展模式,催生更多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快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運用光電技術、網絡技術、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為核心的高科技,融入到網絡游戲、數字影視和場館建設中,綜合設立展示與交流的平臺,引導激發消費者的消費欲望。
2.3 以市場為導向,實施集群發展戰略
政府要簡政放權,以市場為導向,約束公共政策行為。第一,以“結構性”調整為主攻方向。對于正在實施100個超億元的文化產業項目,50個大型文化產業園區(基地),逐一遵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實施“結構性”調整,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群和旅游產品的體驗基地。第二,以龍頭企業帶動。著力增強旅游業發展新動能,提升旅游業發展質量,提升旅游生態文明。強化吉林出版集團、長影集團、“吉視”傳媒、吉林省影視劇制作集團等產業龍頭的帶動作用。發揮東北亞文化創意科技園、長春軟件與“動漫”新媒體產業園、知和國際“動漫”產業園、長白山文化產業園集聚區的先導區作用。加快文化主題街(園)區、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園區等文化載體開發與建設。第三,以增強市場主體活力為目標。市場主體活力的核心是追逐個性化需求和刺激文化消費,推動旅游產品多樣化。把創新發展滲透到整個開發過程,繼續擴展消費者喜愛的視覺體驗、聽覺體驗、味覺體驗、觸覺體驗、嗅覺體驗等旅游項目。
2.4 突出核心要素,強化人才與資金支持
人才是發展的第一要素,也是文化創意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第一,實施人才戰略。落實培育和吸納國內外創意人才的政策規定,不拘一格造就一批實用的高端人才。與海外高校和研究機構合作,對創意領軍人物和各類專門人才進行培訓。打破人才壁壘,把財經、金融、科技等領域的優秀人才吸引到文化創意領域。第二,突出民營經濟的主導地位。扶持小微企業,對獨立工作室、時裝設計公司、小型文藝公司、數碼設計公司、創意旅游公司等要給予極大關注和扶持。對創意產品原創性的承認和保護,要從法律上給予高度重視。在民營企業中建立重大創新獎勵機制。第三,加大資金支持力度。認真落實吉林省政府《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已設立的文化產業振興基金、政府撥款建立創意產業發展基金要向戰略、先導性、帶動性文化產業項目重點傾斜,對符合條件的創意企業、項目、人才等實行減免稅、貸款擔保、貼息等多種政策。支持文化創業的孵化項目和建立文化創業孵化基地。搭建企業與投資機構對接、交流、合作平臺,推動資本社交、對接資本資源、增加融資機遇。優化發展環境,放開民間資本進入文化創意產業,為文化創意產業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提供長期的資金支持。
參考文獻
[1] 張占斌.中國經濟新常態的趨勢性特征及政策取向[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