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劍雄
摘要:為了實心球上肢力量訓練更有針對性,本研究采用環節受力分析法,對實心球項目的最后出手動作進行研究,發現:胸大肌、三角肌、前鋸肌、肘肌和肱三頭肌等為實心球出手動作的原動肌,而前鋸肌和旋前圓肌、旋前方肌和前臂屈肌群的訓練容易被忽略,在指導學生進行專項力量訓練時要重點加強。
關鍵詞:實心球;力量訓練;環節受力分析法;原動肌
實心球是一項力量性和動作速度項目,是以力量為基礎,以動作速度為核心的投擲項目。影響實心球成績有三個因素,實心球的出手速度、出手角度及出手高度,其中出手速度是最重要的因素[1、2]。出手初速度取決于腰腹力和蹬地力量的充分利用以及做出留后技術(預擺)和鞭打動作(最后用力階段)[3]。可見,身體肌肉的快速爆發力在投擲的每個環節上都起到重要作用,其中,上肢的爆發力尤為重要。本人在實心球的訓練實踐中,依據運用環節受力分析法,分析實心球最后發力階段上肢各個環節和肌肉的運動情況,尋找參與實心球上肢鞭打動作中的原動肌,并針對這些原動肌,為學生制定了一套強化上肢爆發力的專項力量訓練計劃,取得了一定成效。見表1,2012年——201 4年我校體育術科考試實心球項目的成績有了穩步的提升,而且保持在比較高的運動水平。男子平均成績在14米以上;女子平均成績在9.7米以上。以下是本人這幾年對實心球訓練理論和訓練實踐的總結,供同行參考。
一、環節受力分析法
“環節受力分析法”是根據環節運動中的受力情況來分析尋找原動肌的一種方法。環節受力分析法的優點是簡便實用,不受場地、儀器、設備條件的限制,是將運動解剖學知識和運動實踐加以結合,靈活使用的一種方法。所謂“環節”是指人體身上可以活動的每一段肢體、節段或橈關節轉動的骨。例如:人體的手是多環節的手,脊柱是多環節的椎骨組成,肋骨、頭顱骨以及下頜骨等每一部分都可以活動,均可成為環節。體育運動中解決單一運動環節的情況較少解決整體運動環節的情況較多。為何要區別環節與運動環節?因為運動環節是固有環節集中地最高表現形式,它集中反映動作階段中原動肌所承擔的負荷程度。承受負荷大的運動環節,是完成動作的先決條件,必須首先加以考慮,按順序尋找出動作中直接起主導作用的環節以及直接完成這一動作的肌肉。承受負荷小時,有些單一、固有環節可以不加分析。因此,人體運動中每個動作一定會有一個以上的運動環節出現。參與完成某一動作的肌肉雖然是多方面的,有原動肌、對抗肌、中和肌、固定肌以及他們之間的協同配合等,但起主導作用的肌肉是原動肌,即:生產張力,克服阻力,直接完成某一動作的肌肉。
二、實心球上肢動作分析
(一)擲實心球預備姿勢
兩腳前后開立,前腳掌離起擲線約20-30厘米,前后腳距離約一腳掌,左右腳間距離半腳掌,后腳腳跟稍微離地,兩手持球自然,身體肌肉放松,重心落在兩腳中間偏前,眼睛看前上方。然后再拋出去。
(二)擲實心球預擺
預擺是為最后用力提高實心球的初速度創造良好條件,預擺次數因人而定,一般是一至二次,當最后一次預擺時,此時球依次是從前下方經過胸前至頭后上方,加速球的擺速,此時上體后仰,身體形成反弓形,同時吸氣。
(三)擲實心球最后用力(鞭打動作)
最后用力是投擲實心球的主要環節,動作是否正確直接影響球的初速度及拋球角度。最后用力動作是當預擺結束時兩手握球用力積極從后上方向前上方前擺,此時的動作特點是蹬腿、送髖、腰腹急震用力,兩臂用力前擺并向前撥指和腕,旨在提高手臂的鞭打速度。
(四)列表分析,見表2
三、分析與討論
(一)通過環節受力分析,實心球最后出手動作的原動肌:前鋸肌、胸小肌、斜方肌、胸大肌、三角肌、前部肱三頭肌、肘肌旋前圓肌、旋前方肌和前臂屈肌群。
(二)擲實心球最后出手動作,上肢各環節運動以人體軀干為固定支撐點。各環節動點骨繞關節定點骨相對運動。肩帶骨繞胸鎖關節相對胸廓部運動,上臂骨繞肩關節相對肩帶運動,前臂骨繞肘關節相對上臂運動,橈骨繞撓尺關節相對尺骨運動,手掌繞腕關節相對前臂運動,近節手指骨繞掌指關節相對掌骨運動,末指骨繞指關節相對近節指骨運動。
(三)擲實心球上肢關節與運動:肩胛骨上回旋、肩胛骨前伸、肩關節水平屈、肘關節伸、橈尺關節內旋、腕關節屈、掌指關節屈和指關節屈,肩胛骨上回旋、橈尺關節內旋和指關節屈這三個環節容易被忽略。肩胛骨上回旋和肩關節運動的水平屈,與高抬肘技術有關。橈尺關節內旋(前臂內旋)是全身的力量傳遞到手指的重要環節,指關節屈與撥指技術有關。
(四)此動作的外力是實心球重力轉化為實心球對人體的反作用力。
四、訓練建議
實心球上肢各種力量訓練與原動肌的關系:
(一)臥推杠鈴:發展肩胛骨前伸、肩關節屈和肘關節伸肌群的力量。
(二)俯臥撐:發展肩胛骨前伸、肩關節屈、肘關節伸各肌群的力量。
(三)雙杠屈臂撐:發展肩胛骨前伸、肩關節屈、肩關節伸各肌群的力量。即前鋸肌、肱三頭肌、胸大肌等肌肉的力量。
(四)沖拳:發展肩胛骨前伸、肩關節、肘關節伸和內旋肌群力量。即前鋸肌、胸大肌、肱三頭肌、旋前圓肌的力量。
(五)前臂負重彎舉:發展肘關節屈肌群的力量。即肱肌、肱二頭肌、旋前圓肌、肱橈肌的力量。
(六)反纏重錘:發展手屈肌群的力量。
(七)啞鈴前臂屈伸練習:發展肩胛骨前伸和上回旋、肩關節、肘關節伸和內旋肌群力量。即前鋸肌、胸大肌、肱三頭肌、旋前圓肌的力量。
胸大肌、三角肌、肱三頭肌和肘肌是實心球鞭打動作的主要原動肌,在專項力量訓練時必須重點加強。在一般的訓練中,教練員都會安排俯臥撐來增強上肢的力量,或者安排學生擲不同質量的實心球來掌握技術和增強力量。但往往忽略了發展其他參與動作的原動肌,影響了實心球的鞭打動作的發力。所以,本研究建議,在增強上肢大集群肌肉力量的同時,全面發展其他參與鞭打出手動作的原動肌,臥推杠鈴、沖拳、反纏重錘和啞鈴前臂屈伸等練習是實心球上肢專項力量訓練的很好補充。
參考文獻:
[1]盧德明,李良標和蘇品.運動生物力學.人民體育出版社.
[2]夏筱麗.實心球的施教方法[J].體育師友,1996.
[3]周里.對上肢鞭打動作生物力學原理的研究[J].體育科學,1996,16.
(作者單位:封開縣江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