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棟
摘要:目前少兒游泳教學普遍存在:教學環境復雜多樣,器材設備配備短缺,教學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教學過程單調乏味,教學效果受客觀因素影響較大等現象。本文基于在少兒蛙泳教學中,根據各技術動作特征,科學確定輔助支撐點,合理選用浮具進行輔助支撐,以降低完成動作難度,提高學員自主完成幾率,降低教學危險性,提高教學效果的思考;提出“雙浮結合教學法”,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證研究,旨在創新蛙泳初級教學方法,為廣大游泳從業者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少兒;蛙泳;雙浮結合教學法;常規教學法
一、研究背景意義及目的
當前在游泳教學領域研究中,多數專家學者的研究重心在:心理因素調節;過程反饋、分類教學;或者豐富教學內容手段,提高興趣,自我突破。對于利用方法手段降低動作難度,快速掌握技術,鞏固技能形成方面研究較少。
本文提出雙浮結合教學法,通過實驗對比雙浮結合教學法與常規教學法,分析兩種方法的優劣,探究適應少兒身心發展和便于廣泛推廣的蛙泳初級教學方法。
二、研究對象
選取滕州市區年齡在7~12歲的50名少兒蛙泳游泳初學者為實驗對象,將少兒學員按男女比例均分兩個班組進行蛙泳初級教學。抽取其中選40名身體、心理、學習興趣較為接近的學員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研究,40人中,實驗組20人,對照組20人,身體狀況均良好。
三、結果與分析
(一)有效控制實驗對象,保證研究科學性
本實驗從滕州市洺洋游泳俱樂部暑期蛙泳培訓班年齡在7~12周歲的少兒蛙泳游泳初學者選取50名,將學員按男女比例均分兩個班組進行蛙泳初級教學。
根據0~18周歲兒童身高體重標準差單位數值表(中國兒科雜志2009年7期),確定選取范圍為:男生:身高(cm)值在125~155之間,體重(kg)值在25~44之間;女生:身高(cm)值在123~155之間,體重(kg)值在23~42之間。
(二)增強身體平衡能力,提高熟悉水性教學質量
熟悉水性教學內容貫穿1-5次課,第一次課為作為重點內容進行講授,2-5次課作為復習內容進行鞏固練習,第三次課進行隨堂考核。在此環節中實驗組學員采用“腰浮”,對照組采用“水袖。
通過觀測項的測評表4.6分析得出:實驗組的完成度平均分為2,對照組的完成度平均分為1.8,經過T檢驗,二者差異性顯著(p<0.05)。在技評方面,實驗組平均分為85.20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95分,經過T檢驗,二者差異性顯著(p<0.05)。說明在技術動作的表現方面,實驗組學員動作更加順暢自然,流線型好。
(三)減少手臂錯誤動作,快速形成動力定型
在少兒初級蛙泳教學中由于學生年齡較小,手臂劃水力量不大,因而一般采用平式蛙泳教學。在少兒蛙泳初級教學中,蛙泳手臂技術學習中易犯錯誤是“抹水”。
“抬頭漂浮劃蛙泳臂”技術為佩戴“浮具”練習動作,此項動作練習能夠直觀反映出兩種“浮具”在蛙泳手臂技術應用的表現。
如表4.7所示:實驗組的完成度平均分為1.95,對照組的完成度平均分為1.70,經過T檢驗,二者差異性顯著(p<0.05)。實驗組學員手臂技術動作流暢自然,完成技術動作較為輕松。對照組學員完成動作較為困難,多出現“抹水”現象。實驗組未完成動作人數為1,對照組學員為6人。在技評方面,實驗組平均分為88.8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2.65分,經過T檢驗,二者差異性顯著(p<0.05)。在技術動作的表現方面,實驗組學員手臂技術動作較為清晰,動作幅度大,身體起伏較小。對照組學員身體起伏較大,身體位置較低,完成“夾肘”動作困難。
(四)正確運用腿部技術動作,提高動作滑行效果
在本人根據多年教學實踐總結發現:少兒蛙泳腿部動作技術常見錯誤主要有收腿時,收腿動作外展且過猛過快,大腿與軀干角度過小,兩膝間距過大,腳外翻動作變內收動作;蹬水時“壓腳腕”動作;將蹬水變為踢水;無夾腿動作。
通過表4.8可以看出:實驗組的完成度平均分為1.90,對照組的完成度平均分為1.95,經過T檢驗,二者差異性不顯著(p>0.05)。說明前期的游泳學習,學生適應了水環境,能夠較好的掌握身體平衡,對蛙泳腿部技術的掌握較好,各個技術動作連貫順暢,能夠完成游進動作。在技評方面,實驗組平均分為83.20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75分,經過T檢驗,二者差異性顯著(p<0.05)。在技術動作的表現方面,實驗組學員身體位置較高,動作效率更好。
(五)完成考核評價,檢測教學效果
1.達標考核環節比較分析
完整配合考核達標是蛙泳學習效果最為直觀的展現,各研究者通常將其作為反映教學效果的中心指標。通過“15m距離游”觀測,表4.11分析得出:實驗組的完成度平均分為1.90,對照組的完成度平均分為1.85,經過T檢驗,二者差異性不顯著(p>0.05)。說明:兩種教學方法都能使蛙泳初學者掌握蛙泳技能。學員中無法有效完成的人數為對照組2人;實驗組為2人。在技評方面,實驗組平均分為84.70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1.70分,經過T檢驗,二者差異性顯著(p<0.05)。在技術動作的表現方面,實驗組學員身體位置高、平、臂與腿及呼吸動作配合合理,對照組學員動作僵硬,腿部有明顯多余動作,滑行距離較短,動作實效性差。
2.教學滿意度比較分析
在教學班進行至第10次課和學習游泳結束后,采用問答的方式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共40名學生進行教學效果滿意度調查。實驗組的完成度平均分為3.70,對照組的完成度平均分為3.05,經過T檢驗,二者差異性顯著(p<0.05)。實驗組學生對游泳教學的平均滿意高于對照組。兩組學員的學情基本一樣的,說明在教學方法的使用上,雙浮結合教學法更為學員所接受,在教學過程中學員的獲得感更強。
四、結論與建議
(一)在熟悉水性階段,采用雙浮結合教學法的實驗組在“完成度”“動作技評”兩項評價指標上差異顯著,且明顯優于采用常規教學法的對照組。實驗組學生在水中身體位置較高,身體姿態流線型好,漂浮感更強。
(二)在蛙泳手臂技術,雙浮結合教學法的優勢尤為凸顯。實驗組學員采用腰浮進行練習,技術動作更加舒展。學員手臂被徹底解放出來,“劃水”幅度增大,蛙泳手臂技術更加完整規范,有效減少了“抹水”動作,“抱水夾肘”動作流暢自如。
(三)在蛙泳腿技術教學中,實驗組與對照組采用相同輔助教學器械,實驗數據表明:兩組學員在完成度方面區別不大,在技評考核中實驗組學員略高于對照組學員。實驗組學員在第一、第二教學環節中采用腰浮器械,對水感、水中位置體會優于對照組學員。實驗組學員在頭腦中形成的動作表象清晰準確,動作完成的水平較高,較為“走水”。
(四)在蛙泳完整配合的考核環節(15m達標),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對比:從完成情況看兩組差異不顯著,說明釆用各種類型教學教法都能使學生掌握游泳技能;在動作技評方面,對照組平均成績明顯低于實驗組。此項可以看出采用“雙浮”教法的學生蛙泳技能掌握的更加牢固,對今后游泳技能的發展有利。
參考文獻:
[1]范紅江.游戲教學法在8-10周歲少年兒童暑期蛙泳培訓班教學中的實驗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5.
[2]張帆.游戲教學法對9-11歲少年兒童爬泳教學效果的實驗研究[D].西安體育學院,2013.
[3]諸悅.程序教學法在暑期少兒蛙泳"私教班"的運用研究[D].西安體育學院,2011.
[4]劉東旭.程序教學法在體育院系蛙泳技術教學中的實驗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
(作者單位:棗莊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