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葉孝忠

經常會有人問我是不是一個人旅行?其實世界那么大,最不缺的就是人,在路上總會遇見各種人,這些人看似和你沒有任何關系,但過了那么多年你還會想起這些相處短暫的陌生人,短短幾分鐘的交談可以讓你記得那么久,比如在法羅群島,那么天涯海角的地方,讓我遇見了一個來自瑞典的老醫生,他告訴我:他從未到過亞洲,卻來了法羅群島無數次,今生今世也不會有到亞洲旅行的想法了,就這樣的一個人,讓我意識到,一些人不需要太多選擇,只要認定了一種方式,也能開心知足地活下去,就算遠方陽光明媚風光無限好,又如何呢?
若是從哲學的層面去思考,每一個人其實都是孤獨的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就算一大伙人出游,你其實也是一個個體,沒有人能真正完全理解你,理解你一閃而過的瘋狂決定,你放棄了參觀萬里長城或盧浮宮,在街頭一家毫不起眼的咖啡館,安靜地坐著,曬著太陽,干些就算在家鄉也能做的事情,不盡點旅行者走馬看花的責任也不覺得愧疚了旅程。我不需要向別人解釋所作所為,我只對自己負責。
最近去了歐洲一個半月,前半部分的俄羅斯、芬蘭我都是一個人走過,到了荷蘭才和大學同學們碰面。如果沒有之前旅途上一個人的踽踽獨行,怎么會有遇到朋友后的那種欣喜若狂?一伙人有一伙人的樂趣,一個人有一個人的驚喜。這班朋友會理解,就算我在他們身邊,也會突然離隊,想一個人去看看城市某處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景點。
這是旅行的方式,也是生活的節奏,更是人生中各種風景,正如快和慢,多和少,美麗和丑陋、精致和粗糙,確定和不確定,它們不是你死我活的對比,而是共同的存在,缺少了誰都不會完美,而偏食一方只會造成營養不良。▲
環球時報2017-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