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董銘 馮國川


“他是永遠的蝙蝠俠(圖一)。”美國當地時間9日晚,電視劇版《蝙蝠俠》扮演者亞當·威斯特(下圖)因白血病去世,享年88歲。在許多資深動漫和影迷心中,這位曾在上世紀60年代多次飾演蝙蝠俠的傳奇影星,才是最正宗的蝙蝠俠代言人。正如美聯社所言,是亞當·威斯特讓蝙蝠俠這個傳奇角色家喻戶曉。
“真正且唯一的蝙蝠俠”
亞當·威斯特是將“蝙蝠俠”這一漫畫形象呈現在影視劇中的重要人物。早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廣播公司制作的《蝙蝠俠》電視劇中,帥氣、幽默的威斯特成功塑造了蝙蝠俠的熒屏形象,一舉挽救當時銷售量下滑的漫畫。與今天的電影版相比,那時的電視版雖特效粗糙,風格和造型上卻更接近漫畫:威斯特版的蝙蝠俠并不像后來的克里斯蒂安·貝爾版那樣突出暗黑元素,而是彌漫著一種雜耍式的喜劇感。用威斯特自己的話來說,“我只要一出場,大家就知道我是蝙蝠俠”——用“光明騎士”的正義感來引導觀眾,這才是他的使命。在電影版中,威斯特延續這種表演風格,“蝙蝠俠”布魯斯·韋恩的少爺做派一直影響后世,連2011年大獲好評的《蝙蝠俠:黑騎士崛起》中,威斯特還在片中友情客串一個角色,讓鐵桿“蝙蝠粉”頗為感慨。
“雖然有不少演員演過蝙蝠俠,但在我眼中,真正且唯一的蝙蝠俠永遠都是亞當·威斯特。”在亞當·威斯特離世的消息傳出后,當年在他身邊飾演最佳助手“羅賓”的男星波特·瓦德在社交媒體上如此寫道。最新一代“蝙蝠俠”本·阿弗萊克也發文追悼前輩,“亞當·威斯特是英雄主義的最佳代表”。
美國《華盛頓郵報》稱,亞當·威斯特還創下一個其他演員無法超越的紀錄,“扮演蝙蝠俠超過170次”——他也因此被定型,在蝙蝠俠電視劇結束后,長期找不到更好的演出機會。不過亞當·威斯特本人對此早已釋懷,生前他曾表示:“我要做的也許就是堅守‘蝙蝠俠這一角色,并使之保持活力。”
并非一直“暗黑”
“蝙蝠俠”布魯斯·韋恩是DC漫畫旗下超級英雄。從1939年誕生至今,蝙蝠俠的形象并非一成不變:在不同漫畫作者的筆下和不同演員的詮釋下,生長在哥譚市的韋恩少爺時而慈祥嚴肅,時而偏激狠辣。上世紀40年代的蝙蝠俠,更像是身手敏捷的私家偵探,哥倫比亞公司制作的兩套早期短片集更是奠定“蝙蝠洞”、警察局長戈登等基本元素。50年代之后,有了搭檔羅賓的蝙蝠俠又像是睿智的長者;到了60年代因威斯特的演繹,這位身著紫色緊身衣、頭戴小尖耳朵罩的超級英雄,渾身散發出一種馬戲團式的滑稽和戲謔情趣。直到80年代弗蘭克·米勒接手《蝙蝠俠》系列漫畫時,才把整體風格轉向如今的“暗黑”色調,以一種英雄末路的孤獨悲壯感喚人氣,也贏得嚴肅評論界的尊重。
與超人和神奇女俠相比,缺少超能力的蝙蝠俠能成為“正義聯盟”領袖之一,更多是靠頭腦——承諾從不“殺生”卻仍憑借出眾的手段令壞人聞風喪膽,這在當下更具有現實意義。
捧紅貝爾和“小丑”
“蝙蝠車”“蝙蝠飛機”等高科技道具也是該系列IP最大賣點。在1989年蒂姆·伯頓的電影版里,蝙蝠俠的英勇,以及小丑、企鵝人、貓女等反派的詭異,令人印象深刻。這種畫面陰暗、造型哥特的暗黑風格影響至今,也捧紅那一版的“蝙蝠俠”飾演者邁克爾·基頓。不過伯頓和基頓只拍攝兩部就因理念不合而放棄,接手的導演喬·舒馬赫和主演瓦爾·基爾莫、喬治·克魯尼都不甚理想,尤其是后者那套“帶凸點的蝙蝠衣”,甚至成為漫改影史中永恒的笑料,1997年版的蝙蝠俠由此被評為史上最糟,主創都打入冷宮。
如今年輕觀眾對于蝙蝠俠的印象,還是來自于2005年克里斯托弗·諾蘭導演的版本:票房和口碑雙贏,并開啟“黑暗三部曲”序幕。不僅克里斯蒂安·貝爾的人氣超越幾位前輩,希斯·萊杰版的小丑也成為最具魅力的反派形象,隨著演員本人的意外去世,永久定格在影史上。
由此可見,作為美國文化中最經典IP之一,蝙蝠俠的形象一直隨著時代背景和觀眾口味調整,每一次換演員都難免引來鐵桿粉絲的口水戰,如今壓力落在本·阿弗萊克身上。他在去年《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中的表演并沒能獲得影迷公認,能否接好蝙蝠俠的班,還要等到下半年DC大作《正義聯盟》上映后才能知曉。▲
環球時報2017-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