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鳴
有人將當前世界出現的問題,包括難民潮、收益分配不均完全歸咎于經濟全球化,這是片面的,也是不符合客觀實際的。經濟全球化將世界市場融為一體,推動了貿易、投資前所未有的規模發展,推動了全球經濟增長和繁榮,推動了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當前,逆全球化思潮抬頭與全球經濟陷入“低增長困境”是分不開的。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長達8年的低增長和部分國家經濟停滯,進一步加劇了全球收入差距,部分人群包括發達國家制造業藍領工人利益受到沖擊,使得各種矛盾凸顯出來。在這種情況下,是讓全球化“剎車”“開倒車”,還是推動全球化繼續前進,將關系到全球經濟復蘇進程。
當前形勢下,若為了維護一時利益,關起門來搞貿易保護主義,切斷資本、商品和人員流動,尋求自家獨享的安全避風港,將會使世界經濟復蘇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而順應全球化發展趨勢,克服全球化負面效應,打造全球化升級版,推動全球化向更加包容、更加公平、更有活力、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將為全球經濟開辟更加光明的未來。
中國經濟發展已經深度融入全球化進程。從改革開放初期打開國門到加入世貿組織,再到成為最大的貿易國,中國一直是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2016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經濟出現一系列積極變化,經濟增速緩中趨穩,工業生產價格由負轉正、企業效益由降轉升、就業增長超出預期,特別是制造業、民間投資等市場力量主導的內生性指標觸底回升,表明經濟趨穩的因素不斷積累。
中國經濟轉型是全球經濟不可或缺的部分,過去幾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都在30%以上。展望未來,中國經濟轉型將為世界經濟復蘇注入新動力。
一是中國從“世界工廠”向“世界市場”轉型,將持續提升全球市場需求。需求不足是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的重要因素,而需求潛力最大的市場在中國。預計今后5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口規模有望達到8萬億美元,服務貿易進口規模將超過2萬億美元,出境旅游將達到7億人次。如此大規模的跨境貨物和服務貿易,對各國工商界而言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將給全球經濟帶來更多機遇。
二是中國持續加大創新投入和人力資本投資,將深化全球價值鏈分工。2016年,中國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已經達到2.08%,研發投入強度從1%上升到2%僅用了12年。同時,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加強職業教育,讓更多的人進入到產業鏈中高端。
三是中國向綠色發展轉型,將為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2016年,水電、風電、核電、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已經上升到19.7%,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下降5%和6.6%。
四是中國企業擴大對外投資,將為投資對象國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近年來,中國在積極吸引外資的同時,對外直接投資快速增長。今后5年,中國將吸收6000億美元外商投資,而對外投資將達7500億美元。
五是中國向國際社會提供越來越多的公共產品,將為全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中國不僅解決了自身13億多人的溫飽問題,使7億多人擺脫貧困,而且積極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中國倡導“一帶一路”建設,中國企業對沿線國家投資達到500多億美元,亞吉鐵路、蒙內鐵路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建成和投入運營,促進了沿線各國經濟發展。中國積極推動多雙邊投資貿易體系,支持亞洲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銀行等新型多邊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全球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等國際合作,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將為增強全球經濟增長包容性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