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學作品能夠被廣泛的傳播與接受,不僅是因為受到文字、語言、內容等方面的影響,同時也因為在創作過程中藝術手法的運用。文學作品之所以能夠成功,主要原因是其巧妙地運用文學創作的藝術手法來普及人性與人情,進而跨越地域限制,于人們之間傳播。文章以村上春樹的代表作品《海邊的卡夫卡》的成功傳播為例,詳細地闡述及分析了成功的文學作品被傳播與接受的原因。
【關 鍵 詞】傳播;藝術手法;《海邊的卡夫卡》
【作者單位】陳媛媛,河南城建學院。
文學是具有普遍適用性的,其不受國界、地域和文化等外在條件的限制。基于這種理念,一部文學作品,無論它是國內的還是國外的,能否受到讀者的認可主要依賴于作品是否暗合了讀者的文化需求、心理和傳統等期待。20世紀新一代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海邊的卡夫卡》以現實為基礎,融合了幻想文學、現代主義等表現手法,借由傳統神話,穿插音樂與繪畫,融合現實與虛構來實現作品的不斷暢銷。
當今時代,村上春樹的作品已成為年輕人所推崇的必讀之書,閱讀村上春樹的作品已成為品位的象征。“村上熱”一直持續,村上春樹的作品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都市青年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20世紀中葉,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出生于日本關西地區,早年經營酒吧,29歲開始專注于文學創作,自首部作品《且聽風吟》之后一直筆耕不輟,代表作有《奇鳥行狀錄》《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等,這些作品在世界各地廣為傳播,被譯為三十余種語言,逐漸成為一種世界性的文化現象。
村上春樹53歲時創作了《海邊的卡夫卡》,他在這個時期的作品更為深刻,關于人生、命運等的思考也愈發成熟。《海邊的卡夫卡》作為一本暢銷世界的文學作品,其在中美等市場創下銷售佳績,其英文譯本被《紐約時報》評為“2005年十佳圖書”。這部作品講述了一個15歲的少年——卡夫卡破除了“弒父玷母”的詛咒離開東京的故事,與古希臘神話中俄狄浦斯王努力擺脫卻最終難以逃脫宿命的故事不同,卡夫卡主動去面對詛咒,戰勝了內心的恐懼和悲憤,并實現了自我救贖。同時,這部作品最吸引讀者的地方在于運用了雙線結構來描述故事情節,第一條線索是講述卡夫卡的成長經歷,從小被母親拋棄、遭受父親詛咒的他,15歲生日時離家出走,在去往四國的路上遇見櫻花小姐并認為她是自己的姐姐。到達高松縣的甲村圖書館之后,他又認識了館員大島和館長佐伯女士,卡夫卡在兩人的幫助下暫住于此。某天夜晚,他發現自己在公園中醒來,身上沾滿了鮮血。逃離過程中,他在士兵的引導下進入了森林深處的彼岸世界,最終答應母親(佐伯女士)的請求,返回現實世界,重新獲得新生。第二條線索敘述田中先生尋找“入口石”的經歷,在經歷“集體昏睡事件”后,少年田中成為了目不識丁的“智障者”,但獲得了與貓交流的技能,因救貓被迫殺死虐貓狂人的田中離開東京來到四國尋找“入口石”。兩條線索在平行中出現兩次交匯:田中先生殺死虐貓狂人與卡夫卡夢見殺死自己父親之時;田中先生要封住“入口石”與卡夫卡返回現實世界之時,這兩個節點又使得作品成為一個完整的結構。可以說,《海邊的卡夫卡》集中體現了村上春樹的獨特文學風格,作品的結構意識、文本意義都帶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讀者們推崇這部作品為經典代表作,神話故事的借由、深刻意蘊的彰顯、出人意料的情節展開,給予讀者手不釋卷的牽引力。
一、借由傳統文學神話故事吸引讀者閱讀
村上春樹借用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故事,塑造出現實世界中質樸的人物形象,探尋人們內心的恐慌與不安,使得《海邊的卡夫卡》成為暢銷之作。現代文學作品通常會采用多元的文本,每個文本都會與另一個文本產生交互關系,這種寫作手法即“互文性”為作家成功傳播作品的內涵價值奠定了基礎。《海邊的卡夫卡》借用古希臘神話素材“俄狄浦斯王”編織了一個現代性的故事,使得虛構的故事內容更為貼近現實生活,這也是讀者喜歡村上春樹作品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古希臘神話中,俄狄浦斯被賦予命運的詛咒,他長大之后必然會“弒父娶母”。由于要避免這種罪惡的發生,俄狄浦斯在出生之時就被父母所拋棄。經過好心人的收養,俄狄浦斯成人之后知道了這個詛咒,并遠離養父母去過流浪的生活,但終究難以逃脫命運。當他徹底弄清事情真相之后,便刺瞎自己的雙眼,再度過起了流浪生活。俄狄浦斯這個神話人物一直是西方文學中常見的經典素材,其具有廣泛的文學乃至心理學、哲學的影響。《海邊的卡夫卡》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塑造也借用這個神話素材,讓讀者更容易了解文本內容,從熟知的故事中找尋獨特的意蘊。
《海邊的卡夫卡》借用神話清晰地描述了主人公卡夫卡“弒父玷母”和“離家出走”的故事情節。在第一條線索“我”的情節中,母親帶著姐姐的離去,使得四歲的卡夫卡在父親的冷酷與詛咒中成長,父親詛咒“我”會“弒父玷母”。15歲生日時,“我”帶著與姐姐的合影離開了這個家。這期間,“我”又經歷了夢中“弒父玷母”的體驗,最終迷失并走出森林,以堅定的信心和勇氣投入到現實生活中。從故事情節上看,卡夫卡的“弒父玷母”詛咒與“離家出走”和俄狄浦斯“弒父娶母”并“出走流放”極為相同,但通過仔細品味這部作品,又能從熟悉的故事中找出不同的本質。首先,面對“弒父玷母”的詛咒,卡夫卡的內心與俄狄浦斯截然不同。俄狄浦斯得知自己命運被詛咒時,選擇流放是對這個命運詛咒的抗爭;卡夫卡則是為了順應或實現這一詛咒。卡夫卡策劃良久,在15歲生日時毅然脫離家庭,在前往四國的途中,卡夫卡受到同座姑娘櫻花的照顧,他內心開始猜測與臆想這個姑娘就是自己的姐姐,并要了櫻花的電話號碼。來到四國之后,一天夜晚,他突然失去知覺,次日醒來卻發現自己在公園中,衣服沾滿血跡,而兩天之后的新聞又恰巧報道了卡夫卡的父親死于那個晚上的同一時刻。此后,卡夫卡在高松縣的圖書館期間,一直覺得高雅與神秘的女館長佐伯是自己的母親。某日夜晚,佐伯來到卡夫卡的房中,他們似夢似幻地過了一夜,卡夫卡實現了“弒父玷母”的詛咒。由此可見,現實生活中卡夫卡的內心世界比希臘神話中的俄狄浦斯復雜,在多重心理交織下,“弒父玷母”的本質并不是父親給予他的詛咒,而是他自己的潛意識,這種潛意識是促進他行動的因素。所以,他的“出走”與俄狄浦斯對命運的抗爭不同,是順應命運的存在,直面同樣罪惡的結局。可以說,村上春樹賦予了這部作品更為厚重的內涵,其構架故事情節是要與傳播對象建立起一種對話關系,使得故事內容融入讀者的思想,這也是他的作品具有可讀性,能夠引起全球性讀者廣泛關注的主要原因。
二、穿插音樂與圖畫以呈現主題,引起讀者思考
日本文學作品不僅滿足了人們對精神生活的需求,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人們在殘酷的競爭社會中的心靈慰藉。文學作品逐漸商業化,使得作家意識到作品傳播的重要性。村上春樹的作品就是如此,村上春樹不僅賦予作品新穎的主題,更運用獨特的表現手法來展現都市人的精神與生活。此外,他采用了跨時空的形式來表現主體的心靈世界或情感世界,展現文學作品的藝術魅力,以此打動讀者的心靈。
《海邊的卡夫卡》運用音樂、圖畫等形式穿插于故事情節中,讓現在去探尋過去,借助視聽效果立體化地表現人物形象,有效地突出作品的主題。比如,《海邊的卡夫卡》中描述卡夫卡15歲生日離家之時,借用照片來映射他現實中的內心世界。臨行之時,卡夫卡只帶走了自己和姐姐的合影,這是母親留下的唯一物件。這位15歲的少年處于現在的時間點,借用一張照片來穿透過去,這張照片中姐姐那張猶如“教科書中希臘戲劇所戴面具的臉”暗示著姐弟兩人的未來世界,充斥著喜悅與悲哀、信賴與孤獨;同時,這張過去的照片折射出了卡夫卡現在時間點的內心想法,未來世界變幻莫測,卡夫卡只有正視前方,鼓起勇氣,才能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照片中的海岸線上只有姐弟兩人,再無任何人的蹤跡,也暗示了主人公內心的孤獨。又如,這部小說運用音樂來展現主題,佐伯女士曾于年輕時創作了一首歌曲《海邊的卡夫卡》,卡夫卡來到高松縣的圖書館之后,聽到了這首歌曲,他覺得歌中“天上落下小小的魚兒”與現實中東京中野區小魚從天而降是相似的,“無路逃竄的怪獸的影子變成了匕首,貫穿于你的夢中”這句歌詞與卡夫卡昏倒在四國的公園中,潛意識用匕首殺死父親的情節是相互呼應的。對于《海邊的卡夫卡》運用音樂穿插于故事情節中的解讀,雖然否認了時空的連貫性及因果的一致性,但卻不能忽視文本所蘊含的深意。歌曲的最后唱到綠衣少女觸摸著“入口處的石頭”,旨在說明佐伯女士企圖用石頭來封住自己初戀的幸福,使得她能一直沉溺于這個美好之中,但人生的旅程不僅只有美好,也充滿著各種悲歡離合。最后,佐伯女士讓田中先生封了通往虛幻世界的“入口石”,并請卡夫卡返回現實世界,體現了村上春樹立足于現實來探討現代人內心世界的創作理念。從以上闡述可見,《海邊的卡夫卡》運用了音樂與圖畫的形式來打破故事情節發生的先后順序,在視聽上切斷讀者閱讀視線的連續性,但卻把過去與未來都融入現實世界之中,烘托作品的主題,引起讀者對人生的思考。
三、融合現實與虛構來實現作品傳播的價值
文學是語言和現象的藝術,這種藝術形式要求創作時講求行文結構的美,給讀者帶來閱讀的審美享受,進而實現作品傳播的價值。村上春樹不同于以往作家,他采用了現實與虛構相融合的方法來展現作品,放棄了傳統小說的厚重生活寫實感的藝術手法,采用輕淡的片段敘述,營造了一個現實與虛構融合的藝術世界。這種亦幻亦真的敘事結構與讀者之間產生了距離感,卻營造了獨特的美學效應,使想掙脫現實社會壓抑環境的人們找尋到一個結伴而行的幻境和逃匿方式,又能從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價值觀念、語言等發現自己的影子。因此,村上春樹的作品運用虛構與現實融合的藝術手法所表現出來的現實感,迎合了都市人的心靈感受,實現了作品的傳播價值。
《海邊的卡夫卡》采用雙線并行的結構,把虛構與現實有機結合起來,其中奇數章節用寫實手法來描述卡夫卡的故事,而偶數章節運用虛幻手法來展現田中的奇遇。這部作品的開始講述了卡夫卡在現實生活中的經歷,來到四國的高松縣,一路上的見聞都是真實存在的。當他經歷現實生活之后,因逃避警察的追尋被帶到森林小屋,又由士兵的引導步入了森林深處的虛幻世界,這種情節的虛實相間,也讓讀者不斷穿梭于現實世界與虛構世界之中。具體來談,《海邊的卡夫卡》通過兩個現實的人物在虛構世界中的體驗,把虛構與現實聯系起來,再現了現實世界的本質。比如,虛構世界中“我”以“寬容”的態度與母親和解,從“我”在現實世界中見到圖書館的佐伯女士開始,就幻想著她承認自己是“我”的母親。要實現這個目的,村上春樹建構了一個虛幻世界,讓“我”在虛構的世界中實現了愿望,在虛構世界中的“我”被士兵帶入森林深處的世界,并遇到了佐伯女士。兩人之間有直面問題的交談,“我”向佐伯女士詢問她是不是自己的母親,佐伯女士承認了并希望得到“我”的原諒。最終,佐伯女士希望“我”返回現實世界,“我”聽從了佐伯女士的建議,并獲得了生存的意義。村上春樹讓“我”以“寬容”的態度與母親和解,并返回現實世界,這些內容就是作品所要傳播的價值。“我”一直對母親的拋棄心存怨恨,時刻想著報復,可是直面母親的懇求原諒,“我”卻用“寬容”的心態來接受現實,這種“寬容”的心態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和傳播價值。當人們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磨難時,就不難從中領會作品的內涵,即“我”的“寬容”態度和母親的關系,“我”對過往經歷所采取的態度。村上春樹借助虛構與現實融合的形式來表達“寬容”的思想,不僅批判了文中卡夫卡所處的現實世界,同時也對處于現實世界的現代人有所啟迪。透過文本讀者能夠明白,要消除“暴力”這一消極因素,就要運用思考和寬容的態度。再比如,虛構世界中女教師帶學生們在森林中采蘑菇,突然他們都集體昏睡過去。之后,女教師和少年田中的命運有所改變。女教師的丈夫死于二戰之中,失去丈夫的女教師孤獨地度過余生;田中則因此淪落為目不識丁的少年。在此,村上春樹運用虛構世界中所發生的事件,給現代人傳遞對戰爭進行反思的觀念。虛構世界的少年田中與女教師的命運,真實關照了現實中戰爭對無辜婦女和孩童所帶來的悲慘命運,也傳遞了作者極力反對暴力的思想,希望人們用“寬容”的態度來面對現實生活。
|參考文獻|
[1] 蘇萍. 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的交融——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藝術手法分析 [J]. 日本文學研究,2011(1).
[2] 張璐璟. “命運類似局部沙塵暴”——《海邊的卡夫卡》中的隱喻解讀 [J]. 安徽文學,2012(12).
[3]曹琳. 在現實與夢幻之間穿梭——從《海邊的卡夫卡》看村上春樹作品的創作特色[J]. 學理論,2010(14).
[4]張勇. 讓傳統與時尚無縫對接——《漫漫古典情》書系的暢銷之路[J]. 出版廣角,2012(6).
[5]角田光代. 公寓、沙漠中的旋渦和田村卡夫卡——解讀村上春樹的《海邊的卡夫卡》[J]. 群像,2002(11).
[6]劉喜萍. 村上春樹文學的獨特風格——解讀《海邊的卡夫卡》[J]. 延邊黨校學報,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