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善
【摘 要】本文分析了文本細讀教學的必要性,提出了從文本標題、文本語言、文本結構入手進行文本細讀的觀點。
【關鍵詞】高中語文 文本細讀 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2B-0103-02
高中語文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整體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并引導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運用于日常生活中。教材文本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占據著重要位置,學生通過對文本的學習、分析、理解,能夠獲得語文素養的綜合提升。為更好地發揮文本的作用,高中語文教學需要應用文本細讀法,并從解讀標題、語言、行文結構的角度出發,以文本為中心,進行更為全面、深入的剖析,從而揭示文本主題,幫助學生體會語言特色,與主人公或者作者達到情感上的共鳴,不斷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最終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
一、進行文本細讀教學的必要性
文本細讀即以文本為中心,對文本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讀,從而準確地把握文本的主要內容,更為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感受文本傳遞出來的人文精神。在高中階段,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需要通過閱讀大量有價值的文本進一步提升閱讀技能。但高中生由于面臨較大的升學壓力,在閱讀文本時往往囫圇吞棗,造成閱讀理解不全面的現象。
閱讀能力是語文綜合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考查學生的信息篩選、語言表達和邏輯思維能力。特別是在高考中,與閱讀相關的試題占據了大量的分數。因此語文教師會將大量精力放在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上,并對提高學生閱讀技能進行不斷探索。許多閱讀方法被應用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但其主要解決的是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完成閱讀,并沒有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而文本細讀教學能夠做到真正以文本為中心,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整體上、更為深入地解讀和把握文本,認識到文本的審美價值和人文價值。可以說,文本細讀法應用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之中,能夠以一種內在驅動力的形式呈現,提供給學生更為科學的閱讀方法,讓他們通過自主閱讀獲得有價值的信息,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并能夠把在閱讀中的收獲應用于寫作中。
文本細讀能夠針對文章的特點,把握其行文細節,挖掘更為獨特的審美體驗,帶給高中生不同的審美感受,從而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對文本細致的解讀,還能夠透過文本挖掘其背后的深層含義,認識到文本之下蘊藏的深意。同時,從《語文課程標準》和《語文考試大綱》來看,高中生需要具備一定的文本解讀能力,能夠自主深入閱讀和理解文本,領會文本的內涵。文本細讀法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是符合《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并能夠綜合提升高中生的閱讀水平,幫助其正確、深入、全面理解文本,進而在考試中的閱讀部分獲得更高的分數。可以說文本細讀法應用于高中語文教學之中,能夠提供給學生更為科學的學習方法,加深學生對語文學科的理解,提升其審美素養,從而輕松應對高中階段的語文考試。
二、進行文本細讀的手段
(一)從文本標題入手
文本的標題是閱讀文本時讀者最先注意到的部分,讀懂文本的標題能夠幫助讀者理解文本的含義,初步建立對文本的印象。文本的標題往往具有吸引讀者注意,體現文本主要內容、中心思想,反映作者精神品質等作用,還有部分文本的標題恰好是文本的線索,或者具有象征意義。因此教師在運用文本細讀法教學與閱讀文本時,要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標題,分析其內在含義,從而初步把握文本的感情基調、寫作背景等,為接下來的文本細讀打好基礎。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從文本標題入手進行文本細讀,需要講究一定的方法,才能正確把握文本標題中所反映出來的深層內容。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分析文本標題的語法成分,明確文本標題的語法形式,找出其所要表達的中心內容,從而抓住文章所要表達的核心部分。還可以針對標題中可能會出現多層含義的詞語進行分析,領會標題的象征意義,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時需要注意標題中與寫作背景相聯系的部分,從時代背景和創作背景兩個方面去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使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
例如,教授《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這篇文章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注意到,本篇課文是“講話”,又是在“馬克思墓前”進行的,全文的情感基調必然會帶有深切的懷念以及對馬克思生前貢獻的贊頌,需要學生領會馬克思的精神,學會用其高尚的精神品質來檢驗自己,最終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又如,在講解《裝在套子里的人》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作者會用“裝在套子里”來形容“人”,從而理解題目的象征意義,能夠在閱讀文本過程中明確作者要表達的對沙俄統治下黑暗社會現實的批判。這樣學生在最初接觸文本時,能夠從文本標題入手初步感知文本,降低了閱讀的難度,易于感知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
(二)從文本語言入手
在閱讀文本過程中,作者的語言往往能夠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讀者與文本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也是從分析文本語言而來。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應用文本細讀教學法,應當注意引導學生從字里行間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及其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從文本語言入手,可以首先篩選和分析文本的關鍵詞。文本的關鍵詞即在文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有特殊含義的、運用表現手法的以及最能表達作者情感的詞語。學生通過對關鍵詞的解讀,不僅能夠感知作者選用此詞語的目的,還可以對照自己的作文,分析自己在遣詞造句方面存在的不足。分析關鍵詞需要理解這一詞語原本的含義,再帶入文本語境中進行分析,從而感受到詞語在此處運用的精妙所在。同時,從文本語言角度入手進行文本細讀,還離不開對文章的整體進行把握。學生需要從整體上感知作者的語言風格,并分析其是否運用了反諷、欲揚先抑等手法。特別是一些已經形成相對固定和獨特寫作風格的作者,需要學生對其多部作品進行解讀,感知其字里行間折射出來的真情實感。
例如,在學習古詩詞時,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煉字”能力,即能夠迅速抓住古詩詞中最為典型、精妙的字詞進行分析,明確其表達效果,并正確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古詩《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中的句子,“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歷來為世人稱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曖曖”和“依依”兩個詞語進行分析。其中,“曖曖”十分傳神地寫出了相隔較遠的兩個村落之間,互相望起來模糊不清的樣子;而“依依”二字則能從中感受炊煙的輕柔而又緩慢。兩個簡單的疊字將村落間悠然安詳的景象,似水墨畫般展現在讀者眼前,怡然自得之感油然而生。這樣通過對文本語言的分析,能夠直接感受到作者在寫作中融入的思想情感,并實現了把文本轉換成圖畫,從而使學生更為形象地感知文本。
(三)從文本結構入手
為了更為系統的、從整體上感知文本,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文本結構入手進行文本細讀。文本結構即作者的行文思路,就記敘文而言,分析文本結構能夠把握事件發展的脈絡,明確其來龍去脈,自然地感受到作者在此事件中的體會,從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而分析說明文的文本結構,可以更為科學的認知說明對象,體會各種說明方法在作者筆下的靈活運用,讓學生從之前的“門外漢”轉變為對說明對象有初步的了解。閱讀議論文時分析文本結構,可以更為準確地提煉出論點,找出作者的論據,并了解論證方法,從分析過程中感知作者的論證全過程,學習作者辯證的邏輯思維。特別是就高中生而言,需要培養其思辨、質疑的能力,對議論文行文結構進行分析,可以讓學生辨析作者在論證過程中是否存在漏洞,其論證方法是否合理,選取的論據是否科學有據。可以說,分析文本結構能夠自然而然將讀者的思維與作者的思維歸為一體,能夠實現二者站在統一視角觀察問題、發表見解,也可以讓讀者跳出作者的思維方式,進行獨立思考,對文本進行再創作。
例如,學習課文《拿來主義》時,通過分析文本結構,學生可以十分直觀地認識到魯迅先生是在批判國民黨和對待文化遺產存在錯誤認知的人們,還能夠明確作者在文章中表達了應當以辯證的思維來對待外來文化,批判繼承文化遺產的觀點。同時可以將全文分為批判“送去主義”、闡明“拿來主義內涵”,提出批判地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辯證地借鑒外來文化的正確觀點,以及正確的文化觀念對國民素質提升起到的重要作用。這樣通過對文本結構進行分析,可以細致解讀作者的行文思路,更為全面的感知文章內涵。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運用文本細讀的方法,可以從文本的標題、語言、行文結構三個角度入手,對文本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從整體上把握和感知文章內容,從而幫助學生養成科學的文本閱讀方法,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和語文水平,在閱讀過程中獲得精神上的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