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宬紋
【摘 要】本文分析高中古詩鑒賞教學中的隱憂,以王維的《山居秋暝》和杜甫的《登高》詩歌為例,探索古詩教學的方法,提出既要注重“術語概括”,更要進行“微觀分析”。
【關鍵詞】古詩教學 術語概括 文本 微觀分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2B-0107-02
高中語文古詩教學中,很多教師喜歡進行一些籠統的、空洞的概括,尤其是常常引用一些專業術語,以此替代具體的文本分析,這樣的教學往往是機械無效的。要教會學生真正讀懂詩歌,必須引導學生進入詩歌內部,進行微觀分析,才能真正弄清楚那些專業術語的內涵。本文以王維的《山居秋暝》和杜甫的《登高》詩歌為例,探索古詩教學中的“術語概括”與“微觀分析”。
一、高中古詩鑒賞教學的隱憂
古詩鑒賞課到底該怎么上?這確實是讓很多語文教師困惑的問題。孫紹振教授在《名作細讀》一書中這么說:“在語文課堂上重復學生一望而知的東西,我從中學生時代對之就十分厭惡。從那時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當語文老師一定要講出學生感覺到又講不出來,或者以為是一望而知其實是一無所知的東西來。”學生一望而知其實是一無所知的東西,不正是我們教師要講的內容嗎?如果深究下去,這些一望而知的東西,也往往是很多教師不去深究而照本宣科的東西。
當前高中語文的古詩詞教學,很多教師只停留于一些大而空的分析,滿足于用幾個專業術語來概括,詩歌的“專業鑒賞術語”太發達,導致我們在運用這些術語解讀詩歌的時候,往往把一些困惑點給掩蓋了。比如說起李白的詩,我們就會說“灑脫豪放,瑰奇浪漫”,提到杜甫的詩歌,言必稱“憂國憂民,沉郁頓挫”,可“豪放浪漫”的背后,有沒有細膩的情感?“沉郁頓挫”的風格是怎么回事?學生往往不得而知,有時是知其名而不知其意。真正的古詩教學不應該是這樣,我們所缺乏的不是鑒賞詩歌的知識,而是進入文本進行微觀分析的手段和過程。這就需要我們對詩歌本身進行微觀分析。
二、《山居秋暝》教學的“術語概括”與“微觀分析”
(一)對《山居秋暝》的傳統解讀
高中必修教材中選錄了一首王維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我們總喜歡引用蘇軾的話來評價王維的詩歌“詩中有畫”,確實,講王維當然要講到“詩中有畫”,可是怎樣才叫“詩中有畫”?《山居秋暝》中最能體現王維“詩中有畫”特點的是頷聯和頸聯,許多參考資料都是這樣概括的:這兩聯描寫了一幅秋雨后,青山清朗,天氣涼爽;明月透過松林撒落靜影,清泉輕輕地在大石上流淌;竹林傳出歸家洗衣女的談笑聲,荷塘里漁船在蓮蓬間行駛的畫面,營造了清新、恬靜、淡遠的意境,抒發了詩人喜愛自然和向往歸隱生活的情感。這充分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的特點。
上述分析是不是稍顯空洞而虛弱?“描寫了……的畫面”就是“詩中有畫”嗎?哪一首寫景詩不是在描寫畫面呢?“營造了清新、恬靜、淡遠的意境”就是“詩中有畫”嗎?哪一首詩沒有意境?
當然,另一種分析要好一些:這兩聯的景物描寫,動靜相襯,視聽相兼,俯仰結合,具備了畫的各項要素,的確具有畫的特點,寫出了山間居民寧靜悠閑的日常生活圖景,不但畫意盎然,且流溢著詩人陶然其中的怡悅之情,詩情畫意融為一體。
但是,這種分析同樣具有“程式化”的味道。在古詩教學中,往往是這種“總結性”的歸納有余,而具體細致的分析不足,原因是這種模糊的話誰都會說,也很保險,不易出錯,而一旦進行細致入微的分析,很多老師就進行不下去了,一是太耗時,二是太考驗一個人能力了,包括知識積淀、語言表達,包括能否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其實最關鍵還是需要教師真正讀懂文本。這樣說來,“動靜結合”“視聽相兼”“具備了畫的各項要素”等描述都是十分抽象的。那么,該怎么講好呢?
(二)品味詩境,對詩歌進行“微觀分析”
古希臘詩人西摩尼德斯最早指出:“畫是一種無聲的詩,詩是一種有聲的畫。”古希臘著名詩人賀拉斯也說過:“詩歌就像圖畫。”就是說,詩與畫之間必有其共通點。“畫”是一種視覺的藝術,其特點主要表現在色彩和構圖,而詩歌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聽覺的藝術,那么“詩中有畫”的意思就應該是指詩歌體現出“色彩美”“構圖美”和“音韻美”。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兩句構圖尤其美麗。雨后空山,天色已暝,而皓月當空;群芳已謝,而青松如蓋。素月、蒼松—— 這是畫的背景或遠景,色調是素凈的。山泉清冽,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山石、清泉—— 這是畫的主體或近景,淡雅的背景之上一抹亮色。詩句意象排列遠近高低錯落有致,體現了構圖之美。而“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則體現了“詩是一種有聲的畫”。竹林之所以喧鬧,是因為浣女浣紗歸來;蓮葉之所以搖動,是因為漁舟順流而下。按常理,詩句應是:浣女歸竹喧,漁舟下蓮動。但詩人卻巧妙地運用了“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寫法,充分調動讀者想象—— 腳步聲穿林而過,竹葉沙沙作響,銀鈴般的笑聲回蕩在靜謐的山中,這該是一群活潑美麗的少女浣紗歸來吧?蓮葉輕搖,搖開了一條水路,原來是漁舟順流而下,也許那漁夫還一邊劃著槳,一邊還唱著漁歌呢!美好的山村夜景圖中,加入了人的活動,頓時鮮活生動而更加美好起來,這種美好不僅體現在“以動襯靜”“以聲襯靜”,還體現在通過語言的“對偶”來達到一種音韻的和諧。
通過“微觀分析”,“詩中有畫”不再只是學生一聽到“王維”時本能而懵懂的反應,學生終于明白“詩中有畫”原來是指詩句所表現出來的色彩、構圖、音韻等方面的特點,相信以后再讀王維的詩歌,學生的感知器官會變得敏銳起來。
三、《登高》教學的“術語概括”與“微觀分析”
(一)對《登高》的傳統解讀
高中選修教材中杜甫的《登高》,也是一首極易用術語概括代替微觀分析的詩歌,全詩如下: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相信大多數老師在課堂上一提到杜甫的詩歌,很多學生就可以脫口而出八個字:憂國憂民,沉郁頓挫。是學生對杜甫的詩歌有研究?非也,老師如果進一步追問何為“沉郁頓挫”,也許沒有幾個學生能說得清道得明。事實上,教學杜甫的詩歌并不容易,因為杜甫的詩歌風格注定了他的詩歌與我們的教學對象—— 學生有著時代和情感的阻隔。學生口中的“沉郁頓挫”純粹只是一個詩歌術語,不會有更多的內涵。因此,杜甫的詩,“沉郁頓挫”此時便成為學生一望而知其實一無所知的東西。
《登高》可講的東西很多,如“特定的意象表現秋天的特點”“頸聯十四字難易一字,字字有深意”“情景交融”,等等,這些都是多數課堂上會涉及的內容,而杜甫“沉郁頓挫”的風格卻往往一語帶過,講不透。其實,進入文本分析,杜甫的這一詩風在《登高》中就有很好的體現,我們完全可以借助這首詩讓學生真正理解這個術語。
關于“沉郁頓挫”,教參的解釋是:形容杜甫作品的風格,“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內容的博大精深,題材的嚴肅,感情的深沉、真摯。“頓挫”指詩歌的音節的音調隨著感情的波瀾起伏而抑揚亢墜,也指抒情方式回流婉轉。“沉郁頓挫”指詩文的風格深沉蘊藏,語勢有停頓轉折。
這樣的解釋是不是很抽象?要真正理解杜甫的詩歌風格,這樣的術語概括是不夠的,必須進入文本進行微觀分析。
(二)挖掘意蘊,對詩歌進行“微觀分析”
《登高》的前四句最能體現“沉郁”的特點。很多老師是這么分析這四句的:這四句描繪了一幅凄涼的秋景圖,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使人頓生悲情;接著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一種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慨油然而生,尤其是“無邊”“不盡”,透出其沉郁悲涼,不僅寫出了空間的廣漠,更強調無處不含悲秋之氣。
這樣的分析固然不錯,但如果能進入到詩句中分析,我們會發現更豐富更廣闊的意蘊。首先,作者把自己的情感置于一個廣闊的背景:天高地迥,落木蕭蕭,長江滾滾,“無邊”二字讓人似乎看到天地之間滿眼都是飄飄揚揚的落葉,這當然是夸張,卻體現了空間的廣度;而“不盡”的長江水則寫出了時間的長度和深度,增添一種歷史的深邃感,因為在古人看來,江水是永遠綿綿不絕的,是歷史最好的見證。而“蕭蕭”“滾滾”兩個疊詞的使用,則更增添了一種雄渾的氣勢。這四句,從空間的廣闊,到時間的深邃,不僅僅是視野的開闊,而且有詩的精神氣度—— 悲秋而不孱弱,有渾厚之感。此為“沉郁”是也。至此,我們可以給“沉郁”下一個定義了,沉郁即“深沉而磅礴、激越而又抑郁”的文學風格。
后四句,陡然從宏大的天地之間回落到個人的命運上來,深沉渾厚的境界看似縮小了,格調由此而變得低沉,這在情感上就有了一種回流之勢。此乃“頓挫”是也。也就是說,“頓挫”就是“停頓轉折”之意。值得一提的是,此處的“頓挫”之感,非但沒有使全詩變得小家子氣,反而有一種起伏跌宕之勢,更增悲涼之感。這是因為杜甫善于把自己的痛苦放在盡可能宏大的空間中,從而使他的悲涼顯得并不渺小。這就形成了杜甫詩歌獨特的風格—— 沉郁頓挫。
“詩中有畫”“沉郁頓挫”之外,還有很多的詩歌鑒賞術語,這些術語能夠高度凝練地概括詩歌的內容、特點、情感等,但正因為凝練,往往掩蓋了詩歌本身豐富的意蘊,掩蓋了學生讀詩歌時的困惑。要知道,每一個簡練的術語背后,都有值得挖掘的豐富內涵,這都是學生所應該知道而又“未知”的內容。
因此,教學詩歌,專業術語的概括固然需要,但更迫切需要的,是術語背后的微觀分析,只有進入了文本的具體分析,詩歌的專業術語才具有可感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孫紹振.名作細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