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娜
摘 要:我國古代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化中極其燦爛的一部分,縱觀我國歷史,古代詩歌熠熠生輝,其重要地位不可估量。在新課改中,更是要求小學生在小學階段背誦的優秀古詩文不少于 160篇,并且還推薦了背誦的相關篇目。由此可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就特別重視學生對于古詩的學習。本文就是針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古詩教學展開分析和探究,尋求有效的措施來促進小學生高效的學習古詩。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研究
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拓展想象。”這一句話一語道破詩歌的真諦。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取的古詩,能夠更好地體現我國古代詩歌的美學價值。所以,作為教師在小學的語文教學中,尤其是對古詩進行講授時,一定要讓學生理解詩意,并且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想象力。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小學階段更加注重對小學生的古詩教學,也讓很多教育工作者認識到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性。但是很多教師為了適應新課改的要求,過于急躁,沒有制訂科學的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導致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教學出現了很多的問題。主要有以下三種現象:一是在很多小學語文教學中對于古詩的學習,都是千篇一律的要求小學生進行背誦,一遍又一遍,重復的背誦,只要小學生能夠將古詩背下來就代表學會了。但是在這種無限期的重復背誦下,小學生就會對古詩學習產生厭倦心理,久而久之就會厭學,覺得學習沒有什么意思。二是教師填鴨式的滿堂灌的講解,在課堂上一直在為學生講解詩詞創作背景、詩詞含義、作者想要在詩中表達的中心思想,并沒有充分留給學生自主進行思考和獨立欣賞古詩的時間。三是照本宣科地進行古詩翻譯。通過對小學語文教學課堂的調查發現,很多教師在課堂生講解古詩時,都是很直白地將古詩翻譯過來,讓學生去理解古詩的含義。這種翻譯方式并不能夠讓小學生更好理解古詩的美、古詩的意境,十分不利于培養小學生的想象力和審美能力的提高。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出現的這些現象都僅僅只做到了讓那個學生對古詩語義的理解和市局的積累,很難讓小學生在學古詩的過程當中體會到詩歌的美和其中滿滿的情感。古詩在古代文人墨客中,并不僅僅是簡單的詩句組合而成的文學作品,更包含了作者的境遇、作者的理想和作者的崇高情懷。因此在學習古詩時,應該注重其深刻內涵,讓學生用心去體味詩歌中所表達的種種情感。但是在現今的小學語文課堂上,對于古詩教學,教師仍一味的追求知識點的講授,讓學生死摳字眼。這樣的古詩教學模式極大地抑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更扼殺了小學生自己對古詩的理解,甚至讓小學生失去對古詩學習的興趣。
二、創新古詩教學模式
1.理解詩題
在閱讀一首詩詞時,首先進入我們眼睛的就是古詩詞的題目。每首古詩的題目都是對整首詩內容的高度概括,起到統領全篇詩文的作用。因此,對于學習古詩來講,必須要先從理解詩題入手。例如在學習小學古詩《望天門山》這篇佳作中,我們首先就要理解題目的意思。“望”字的意思是眺望,向遠處看的意思。天門山則是位于安徽省和縣與蕪湖市長江兩岸,被一條江分開而來,江北的名為西梁山,向南的名為東梁山,兩山隔江而立,形同上天設置的一道門,天門由此而得名。當講解完題目的典故之后,教師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開始講授作者的圣品,因為眾所周知,李白作為我國唐朝著名詩人,享受“詩仙”的贊譽。他絕對不是只有一兩首佳作流傳于世間,而是可以說以其驚艷的文筆和浪漫的特質笑傲整個古代詩壇。讓小學生了解詩仙李白,對于他們以后學習古詩文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李白( 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存世詩篇上千首,有傳世文作《李太白集》。他在詩文中常常善用想象??鋸埡捅扔鞯氖址ǎ瑥亩鴶M寫出神器異彩、瑰麗動人的意境。他的詩文總是讓人覺得浪漫、飄逸,不受拘束、自由自在。而望天門山這首詩,正是李白乘舟路過天門山創作而成的,在這首詩中表達了作者初出巴蜀的快樂心境。
2.欣賞詩意
小學教師在日常語文教學中對古詩詞的講授,一定要注重創新的方式方法,小學生正處于一個好奇心強、記憶力極佳、對社會認知度還不夠的階段,如果在這一階段,小學語文教師能夠運用有效的方式方法,激發小學生學習語文古詩的興趣,將會為他們以后的語文學習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培養出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在小學語文古詩詞講授方面,教師對于古詩的翻譯不要照本宣科,平鋪直敘,而是要將古詩放置在當時作者創作的情景之中,為小學生構建一副作者創寫詩文時的畫面。只有讓學生身處其境,小學生才能夠更好地理解詩文的含義,并且也能夠充分理解作者創作詩篇時的心理活動和復雜的情感。教師還可以通過對多媒體的運用,來為學生直觀地構建古詩詞畫面。例如在學習宋代蘇軾所創作的《題西林壁》時,教師為了讓小學生更加理解廬山的連綿起伏、山峰聳立的壯觀美景,就可以通過網絡資源找出多張廬山的山峰圖片、制成教學視頻,為學生播放,讓學生充分領會到廬山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山峰景象。
3.品讀詩情
在一首優秀的古詩佳作中,昀重要的不是對景象的描寫,而是其中所蘊含的深刻情感。為了能夠讓小學生更好理會詩文中的美好情感,教師可以設置多種方法來引發學生的大膽想象。例如在學習李清照的作品《醉花陰》時,就可以先將李清照的人生經歷先講授給同學們,學生根據她的人生際遇就能夠讓學生了解到它詩中所抒發的情感。還有在學習王維的《使至塞上》時,就可以讓學將暢想到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景象表述出來給同學們聽,或者讓學生自己用畫筆將想象的畫面描繪出來。讓小學生品讀詩情,是促進小學生學好古詩文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古詩教學的魅力所在。
參考文獻:
[1]邵清石.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美育探索[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2.
[2]黃春雷.小學古詩教學中“以詩解詩”教學方法的實踐與探索[D].東北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