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娥+周衛+李杰
【摘要】目的 分析在腦膜瘤診斷中采用CT與MRI影響的臨床診斷價值。方法 本研究選擇的樣本病例為我院收治的腦膜瘤患者42例,以2014.5~2016.5為樣本選取時段,回顧性分析患者病理學資料及影像學資料,所有患者均行CT和MRI影像學檢查,腦膜瘤性質的判定依據為瘤腦組織界面、腫瘤多發、鈣化、瘤周水腫、密度和信號、邊緣和形態等影像學表現。結果 27例T1和T2信號呈現均勻,6例T1信號呈現不均勻,9例T2信號呈現不均勻;7例患者腫瘤內鈣化;38例硬膜尾征;15例瘤周水腫;6例顱骨受侵;28例腫瘤邊緣規整,14例患者呈現壁結節、分葉、不規則及毛糙邊緣;28例均勻強化明顯,14例不均勻強化明顯。結論 CT和MRI對腦膜瘤進行診斷應用價值較高,值得應用和推廣。
【關鍵詞】腦膜瘤;CT;MRI;診斷;影像
【中圖分類號】R445.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31..01
腦膜瘤在臨床上作為一種顱內非膠質原發腦腫瘤較為常見,以腦膜乳頭細胞,即蛛網膜帽狀細胞作為起源,多數為良性,有較慢的生長速度,采用全切除術治療,有較低的復發率,然而部分腦膜瘤進程較為快速,全切除術治療后復發率較高,為惡性腫瘤表現[1]。因此,對腦膜瘤良性和惡性進行有效鑒別意義重大。本研究對在腦膜瘤診斷中采用CT和MRI影像的臨床意義進行分析,分析結果作如下論述。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擇的樣本病例為我院收治的腦膜瘤患者42例,以2014.5~2016.5為樣本選取時段,包括16例男性患者和26例女性患者,年齡最高者為65歲,年齡最小者為20歲,中位年齡為(44.8±2.5)歲,最長病程為18年,最短病程為3d,平均病程為(5.8±2.5)年;31例患者表現為頭痛、頭暈,9例表現為視力減退,11例癲癇,10例表現為肢體麻木、無力及偏癱。采用開顱手術對腫瘤進行切除,其中術后有6例患者發生復發情況。
1.2 方法
2組患者采用CT檢查和MRI檢查進行診斷,(1)CT檢查方法為:行CT檢查者18例,參數設置為5 mm層厚,5 mm層距;(2)MRI檢查方法為:所有患者均采用MRI進行檢查,頭部正交線圈,256×256矩陣,5 mm層厚,5 mm層距,予以快速自旋回波和自旋回波,即4500 msTR、90 msTE和350~500 msTR、10 msTE。矢狀位T1WI平掃,DWI、FLAIR、T2WI、T1WI橫斷位平掃 ;矢狀位T1WI、冠狀位及橫斷位增強掃描。
1.3 評價指標
腦膜瘤性質(良性、惡性)的判定依據為瘤腦組織界面、腫瘤多發、鈣化、瘤周水腫、密度和信號、邊緣和形態等影像學表現。
2 結 果
27例T1和T2信號呈現均勻,所占比例為64.29%,6例T1信號呈現不均勻,所占比例為14.29%;9例T2信號呈現不均勻,所占比例為21.43%;7例患者腫瘤內鈣化,所占比例為16.67%;38例硬膜尾征,所占比例為90.48%;15例瘤周水腫,所占比例為35.71%;6例顱骨受侵,所占比例為14.29%;28例腫瘤邊緣規整,所占比例為66.67%,14例患者呈現壁結節、分葉、不規則及毛糙邊緣,所占比例為33.33%;28例均勻強化明顯,所占比例為66.67%,14例不均勻強化明顯,所占比例為33.33%;腦膜瘤形態及部位顯示結果為:14例(33.33%)部位為大腦凸面,11例(26.19%)部位為上矢狀竇旁,9例(21.43%)部位為蝶骨大翼處,5例(11.90%)部位為前顱窩,3例(7.14%)部位為側腦室三角區;28例規則的形態,14例桑葚狀或分葉狀明顯,7例患者邊緣不是很清晰。
3 討 論
腦膜瘤在臨床上作為一種常見腫瘤類型,主要分為非典型性腦膜瘤、良性腦膜瘤和惡性腦膜瘤3種類型,臨床表現為圓形腫瘤,明顯強化和硬膜寬基底相連;85%發生部位為幕上,其余部位為CPA區、鞍結節、顱前窩、嗅溝、蝶骨嵴、矢狀竇旁、大腦凸面等;與骨質增生鄰近;大小不一;女性患者居多[2]。MRI診斷的特點為多方位成像,對細胞組織分辨率較高,在腦膜瘤診斷中可發揮定性、定位的作用,因此常常被應用于腦膜瘤術前檢查。多數腦膜瘤表現為實質性腫塊,包膜完整,頸外動脈參與或單獨血供,呈現豐富的腫瘤血供。部分腫瘤存在鈣化、囊變、壞死及出血情況。相關研究顯示瘤周水腫與腦膜瘤增值指數呈正比。
在多數臨床研究中,良性腦膜瘤和惡性腦膜瘤呈現部分重疊表現,良性腦膜瘤、不典型性腦膜瘤和惡性腫瘤在生物學和組織學上作為一個連續發展的過程,因此分界并不明確。經MRI診斷惡性腦膜瘤征象為:不完整的包膜,生長呈現浸潤性,正常腦組織與腫瘤有模糊的界限;不規則的形態,一般表現為分葉狀;腫瘤內容易發生局灶性壞死囊變,不均勻的囊壁薄厚,內部有結節,且不平,T1WI信號混雜,T2WI信號高不均勻,CT診斷顯示不均勻高密度區或混雜密度,2種影像學顯示不均勻增強;腫瘤信號增強;
綜上所述,以CT和MRI影像學表現對腦膜瘤進行診斷,可對良性和惡性進行鑒別,為治療提供參考,評價預后情況,應用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 孟慶梅.CT和MRI影像在腦膜瘤診斷中的臨床意義[J].中國醫學裝備,2016,13(3):54.
[2] 洪宗啟.26例腦膜瘤的CT與MRI影像表現[J].醫學信息,2014(9):518-518.
本文編輯:劉帥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