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臻莉
【摘要】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人們的學習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呈現出碎片化、可視化、簡單化、多樣化等特點,“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成為教學改革的流行語,引發了人們大量關注和深入探討,本文對于如何在初中英語課堂之中更加有效的使用微課輔助教學進行探討與分析。
【關鍵詞】微課 初中英語課堂 應用
當前,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教育正走入一個新時代——微時代:微博、微信、微小說……微課也悄然出現,微課即是在這種大背景下形成的一種嶄新的教學方式。微課的出現,讓教學者開始重新審視當前的課堂教學方式是否還適應時代的變化,微課教學隨之成為了研究的熱點。微課教學與傳統課程相比,具備時間短、內容精、知識點突出等特點,能夠彌補很多傳統課堂教學的不足,并且其主要以一些微視頻為主要載體,學生可以通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來學習,符合當前學習者碎片化、移動化的學習方式,更好的實現了知識的傳播與共享。將微課與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符合英語學科的特點,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應用能力,是打造高效課堂教學的一種有效教學手段。
一、微課應用于英語課堂中的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英語微課平臺實現了英語學習環境情景化,強調學生的英語知識是他們在英語微課環境的交互作用中自行構建的,學生既是英語教學內容接受與反饋的主體,又是學習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且在交互式英語學習過程中實現了協作與會話。
2.視聽心理學理論。人腦通過接收外界的刺激,從而產生心理活動的過程稱作心理過程。沒有客觀事物作用于人,便不可能產生心理活動。視聽心理學認為只有教學活動符合學生的心理認識發展規律,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由此可見,將微課結合到英語教學課堂之中正是借助于人的視聽兩個感官來(通過摹擬人的視聽感知經驗)激發學習者的心理活動。微課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有別于傳統英語課堂之中的一些教學模式,在此教學模式當中更為鼓勵學生自主性的發揮,充分體現學生主體的地位,以及核心作用,并結合視聽心理學的特點,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和目標設計出相應的微課程。
3.教學傳播理論。基于微課的英語教學新模式從教學傳播過程和完整的教學系統角度來考慮最佳的學習資源配置,微課是通過計算機將文本、聲音、動畫和視頻等多種媒體資源整合起來,并將其進行邏輯連接,并對它們進行采樣量化、編碼壓縮、編輯修改、存儲傳輸和重建顯示等處理,這些依據的是教學傳播理論。
二、微課與傳統課題的契合
1.信息化時代發展的訴求。首先,課程目標的重新定位:注重創造性與全球視野。信息化社會,課程目標已不再是單純的記憶型和知識型,更注重創造性和全球視野,注重知識的理解、更新與創造。理解是創新的前提,只有對所學知識深入的理解才有可能創新;有國際理解才有全球視野。
其次,課程內容重構:綜合化和開放性。學生需要對知識融會貫通和多角度、多層次地理解思考問題。
再次,學習方式的變革:強調自主、探究和協作。信息只有通過提煉后才能成為知識,知識只有經過學生自主探究、驗證、體驗后才會深刻理解,才能成為智慧。學習必須從注重記憶、注重結果,轉變為注重理解,注重探究過程和創新。
最后,教學的價值追求:促進學生理解、創新。學習與理解緊密聯系,理解體現著學習的內涵,學習結果反映了理解程度。為提升教學品質,教學設計的價值取向應從知識點為核心的教學設計,轉變為以理解核心問題為宗旨的教學設計。
2.初中英語學習模式轉變。語言學習的本質和最終目標還在于通過感知和理解,達到吸收內化,最終實現交流應用。在初中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生最大的問題不是感知和理解,即知識和信息接收的問題,而是缺乏足夠的勇氣和信心進行實踐交流,把所學知識內化吸收并應用到自己的表達中。但同時,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口語交流能力和必備的自學能力,能夠實現課外自主的微課學習和課內的口語交流。在這種情況下,轉換課堂教學模式,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須的。其模式轉變如下:課前定下主題,布置任務;學生課后觀看相應微課,學習相關知識點;學生組隊完成口語談論和練習;課堂上進行陳述、對話和交流,教師進行現場指導和幫助;進一步深化,提出更深入的問題,進行深入拓展。
三、結語
教學是一個不斷探索并需要師生雙向互動的過程,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微課與傳統課堂的契合是信息時代由知識傳授轉變為知識內化達到實踐創新目標的教學改革探索,改變了原有的模式,對于有效提高課堂效率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創新能力都有積極作用。當然這個過程是艱巨甚至是痛苦的,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包括教師對大方向的有效把握、微課資源問題、學生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的調動、學習過程監測、學習效果評價等等。與傳統課堂教學相契合的微課,不是完整的課堂,也不是所謂的第二課堂,而是課堂教學的一部分,是服務于課堂的一個環節或幾個教學活動的集合,與課堂教學形成呼應和共振。微課內容的選取必須是基于對教學目標、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的分析和提煉,需要根據實際教學需要制作教學視頻和收集網絡教學資源。
參考文獻:
[1]黃杰.高中歷史情境式教學分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