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夢芹
與同學交往中遇到的麻煩
高一女孩小敏很厭惡她的新同桌,倆人總是吵架,不光影響學習,也影響情緒。她私下總埋怨班主任故意把水火不相容的兩人安排在一起。同桌的脾氣很倔,動不動就找小敏的茬兒。可小敏自認也不是吃素的,心想:不就是吵架嗎,誰怕誰!久而久之,小敏有點厭倦這種爭吵不休的日子,卻不知該如何停止戰爭。
青少年交往易出問題的三個原因
小敏的煩惱,相信也是大部分青少年都會遇到的困擾,即我們所說的人際交往的問題。人際交往是人與人之間通過一定的方式進行接觸從而在心理和行為上發生相互影響的過程。在交往的基礎上所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心理關系,稱為人際關系。是什么原因導致青少年人際關系變得緊張呢?
首先,青少年往往過分宣揚自我。現在的青少年大多是獨生子女,成長中少了兄弟姐妹們的陪伴,導致他們缺乏人際交往的經驗;加之長輩們的溺愛,使得他們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爭強好勝的性格。案例中的小敏和同桌之間的“戰爭”,正是過分宣揚自我的結果。
其次,青少年交友存在“反黃金法則”的傾向。心理學家曾針對人際交往提出過一項“黃金法則”,即你想別人怎么對你,你就先怎么樣對別人。如今青少年們將之反用為“我怎么對你,你就得怎么對我”,甚至是“你怎么對我,我就怎么對你”。但“冤冤相報何時了”,這種心態顯然不利于健康的人際交往。
最后,青少年的依賴感太強,常在人際關系里尋求依靠。他們常常不自覺地把朋友當成一種“私人財產”,甚至要求朋友像父母一樣滿足自己的各種要求。有些孩子還會讓朋友們遠離、孤立與自己有矛盾的人,限制朋友的交往自由,這也成了人際關系惡化的一大隱患。
讓孩子掌握一些人際交往的“藝術”
當家長發現孩子在人際交往中遇到問題或者有同學、老師反映孩子存在這方面問題時,要適當干預,以免事態向更嚴重的方向發展。家長要教會孩子一些基本的人際交往“藝術”。雖然孩子不一定能全部領會,但即使掌握一些“皮毛”,也對促進人際交往有益。
學會欣賞:告訴孩子,想要讓別人喜歡你,自己首先要學會欣賞別人的優點。每個人都不盡相同,都有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如果孩子從小就帶著發現美的眼睛去欣賞他人,不僅更容易收獲友情,對孩子成年后的人際交往也有益處。
懂得尊重:告訴孩子,不論他人的相貌、出身、脾性如何,都值得我們給予尊重。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尊重”是每個人內心深處的五大基本需求之一。而尊重是互相的,當你尊重別時,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人際關系才會良性互動。
接納別人:告訴孩子,當我們面對他人時,要學會寬容。既要容人之短,又要容人之長,即原諒他人的過錯,容納他人的成功。
互換角色:當孩子與他人發生矛盾時,不妨先讓他收拾一下情緒,等他靜下心來,再同他交流。家長問問孩子:如果你是那個發生矛盾的人,你會怎么樣想、怎么樣做呢?站在他人角度、設身處地地看問題,才有利于解決人際沖突。
學會贊美:中國人比較含蓄,常常不好意思夸贊別人。其實,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而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價值是被肯定的、被欣賞的。家長可以建議孩子有意識地多說一些友善、稱贊他人的話,這樣做也許會在人際關系中有不少意想不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