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乃建
讀者疑問
老同學聚會,難免開懷暢飲。令我驚詫的是,曾經的“海量”許同學,現在竟然滴酒不沾。他身高175厘米,略胖,看上去很結實,中學時代就很能喝,一次能喝一斤多白酒或十幾瓶啤酒,從來沒醉過。工作后因業務需要,應酬不斷,喝酒很多。他說,二十多歲時,五十多度的白酒能喝二斤;三十多歲時,只能喝八兩;四十歲以后,就不能超過半斤了,一般每次喝三兩左右。最近,他常常覺得乏力,體檢發現轉氨酶升高、重度脂肪肝,嚇得不敢喝酒了。他一直很納悶:為什么年齡大了,酒量反而越來越不濟了呢?
酒量確實與年齡有關。隨著年齡增長,身體素質大不如前,再加上長期飲酒損胃傷肝,飲酒者又是“三高”的“光顧對象”,所以喝酒會越來越“力不從心”。
決定酒量的主要因素:乙醛脫氫酶
酒在人體內是如何代謝的呢?其實,人的酒量與體內兩種“酶”相關,一種是乙醇脫氫酶(ADH),另一種是乙醛脫氫酶(ALDH),這兩種酶主要由肝臟分泌。酒中的主要成分是乙醇(酒精)。人喝酒后,酒精很快通過胃腸道吸收進入血液循環,進而進入肝臟,在肝臟內進行分解代謝。90%的乙醇進入肝臟后,首先會被乙醇脫氫酶分解成乙醛,再被乙醛脫氫酶氧化成乙酸,隨后被氧化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并釋放大量熱量。
當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含量較匹配時,酒精能被很快分解,人不易醉。人體內的乙醇脫氫酶含量差異很小,而乙醛脫氫酶因民族、個體等因素差異很大。一般地說,乙醛脫氫酶的含量反映了一個人的酒量。
此外,還有10%的乙醇從基于細胞色素P450酶系的氧化途徑代謝。P450酶系是底物依賴性的,也就是說,酒精持續刺激可誘導基因表達更多的氧化代謝酶,從而表現為酒量增加,這就是所謂“練出來”的酒量。也正因為如此,有些人一段時間不喝酒后,酒量會有所下降。
酒精2大代謝途徑
長期大量飲酒,酒量會降低
肝臟在“解酒”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酒量低的人肝臟分泌乙醛脫氫酶較少,對乙醛的代謝能力低,若大量飲酒,會導致乙醛在體內積蓄,出現臉色發紅或發青、心跳加快、頭暈嘔吐等酒精中毒癥狀。
長期大量飲酒會讓肝臟超負荷運作,而且酒精代謝過程中分解出的乙醛對肝細胞有明顯的毒性作用(乙醛也是致癌物質),這兩方面因素都會使肝臟解酒功能逐漸降低。長期大量飲酒導致肝臟受損,發生酒精性脂肪肝,長期發展還會導致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甚至可能發展成肝癌。
保護肝臟,限量飲酒
無論哪一種酒,飲酒限量都以酒精攝入量為準。正常情況下,男性每日攝入的酒精量不應超過20克, 女性每日攝入的酒精量應該更少一些。酒精攝入量可通過如下公式計算:飲酒量×酒精濃度×0.8=酒精攝入量。
減少飲酒對健康的傷害,除了限量,還應注意以下幾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