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泉
在肺癌診室里,經常有患者問醫生:“醫生,什么是EGFR基因突變?”“為什么我會有EGFR基因突變,而她沒有?”“我老父親得了肺腺癌,檢測到EGFR基因突變,那我需要去做EGFR基因檢測嗎?”
……
EGFR基因:名聲“響亮”
從組織學角度看,肺癌可以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后者又可再細分為肺腺癌、肺鱗癌、肺腺鱗癌等。超過85%的肺癌是非小細胞肺癌,超過50%的非小細胞肺癌是肺腺癌。目前,科學家普遍認為,部分肺腺癌的發生和發展與“驅動基因”突變有關。也就是說,原本正常的細胞,一旦其中的某些基因在某些關鍵位點發生突變,就會轉變成為腫瘤細胞,最終導致腫瘤發生和發展。這類基因被人們形象地稱為“驅動基因”。“驅動基因”數目眾多,到目前為止,人們發現的“驅動基因”超過了100種。其中,最著名、最為大眾熟悉的當屬EGFR基因。
EGFR基因的中文名稱叫作“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這個基因編碼的蛋白質廣泛分布于各類上皮細胞表面,具有調控細胞生長、增殖、分化等功能。EGFR基因的名聲之所以那么“響亮”,一方面是因為50%以上的中國肺腺癌患者的腫瘤細胞存在EGFR基因突變;另一方面是因為存在EGFR基因突變的肺腺癌患者,除了常規的治療手段(手術、化療、放療)外,還可以應用專門針對EGFR突變基因的“靶向藥物”,且療效顯著。
靶向藥物:并非所有肺癌或者都能用
傳統的化療藥物進入人體內后,除了殺滅癌細胞外,還會不同程度地損傷人體正常細胞,“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靶向藥物就像它的名字一樣,能夠直接找到并作用于突變的EGFR蛋白,就像一顆顆有GPS定位的導彈直達目標,對正常細胞的影響非常小。由于同一個基因上的突變位點不同,對應的靶向藥物也有差異,好比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不能有絲毫偏差,故現在科學家已研究出針對不同的突變基因的靶向藥物。
由于大多數肺腺癌患者存在EGFR基因突變,且已有針對EGFR基因突變的靶向藥物,故醫生都會建議肺腺癌患者進一步檢測腫瘤細胞中的EGFR基因,看是否存在關鍵位點的基因突變。如果存在基因突變,并且是對靶向藥物敏感的基因突變,在腫瘤進展或復發時,除了常規治療外,醫生還會針對性地使用靶向藥物進行治療,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壽命。
EGFR基因突變:與腫瘤的關系“不簡單”
EGFR基因和肺癌的關系,絕不能簡單地理解為“EGFR基因突變導致肺癌”,也不是“患了肺癌,就一定有EGFR基因突變”。EGFR基因突變只能夠解釋部分肺腺癌患者腫瘤的發生和發展。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外科十年大數據分析表明:70%左右的肺腺癌患者存在“驅動基因”突變;在不吸煙的女性肺腺癌患者中,更有近90%的患者存在“驅動基因”突變。除了EGFR基因之外,ALK基因、ROS基因、BRAF基因等也是十分有名的“驅動基因”,也有針對性的“靶向藥物”。
部分肺腺癌、肺鱗癌及小細胞肺癌患者,與EGFR基因突變沒有直接關系,謎底有待揭曉。另一方面,并不是每個被診斷為肺癌的患者都要使用或建議使用“靶向藥物”治療。只有經過基因檢測,且腫瘤符合某些生物學特性的患者,才是“靶向藥物”治療的合適人選。
EGFR基因檢測:僅針對肺癌患者
根據“驅動基因”突變理論,“驅動基因”突變是后天發生的,且只發生在體細胞中,因此不會對下一代造成影響。只有發生在生殖細胞中的基因突變,才有一定概率遺傳給下一代。目前針對“驅動基因”突變的檢測,只在腫瘤細胞中進行,也只針對肺癌患者,并不對正常人的肺組織進行基因檢測。
隨著研究的深入,國外有研究人員發現,有極小比例的正常人群存在生殖細胞中特定位點的EGFR基因突變。根據國外的數據推算,這類人所占的比例不足萬分之一,但這些從出生起就攜帶EGFR基因突變者,一生中患肺癌的概率接近1/3。
由于絕大部分健康人群不存在EGFR基因突變,且從公共衛生和優化資源配置的角度來看,這種篩選策略對人群的獲益也不明顯,故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還沒有針對健康人群進行EGFR基因突變的篩查。或許在將來,我們會有更簡便的方法篩查出那些自小就“攜帶”EGFR基因突變的個體,對他們進行早期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