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海雷
我國淡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以13億人口計,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2154立方米,呈總量豐富、人均不足的特點。在2015年環保部監測的全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的915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中,地表飲用水水源地557個,達標水源地占92.6%,主要超標指標為總磷、溶解氧和五日生化需氧量;地下飲用水水源地358個,達標水源地占86.6%,主要超標指標為錳、鐵和氨氮(水中以游離氨和銨離子形式存在的氮)。
水源地變更,提升供水質量
20世紀以來,上海中心城區飲用水供水水源地經歷了數次變遷:先是因為蘇州河水質逐步惡化,水廠將上游水源取水口遷到了黃浦江下游的軍工路段;1978年,黃浦江下游的水質狀況也讓人失望,水廠的取水口被迫移至黃浦江中、上游;1987年,取水口移到了黃浦江上游臨江段;1998年7月,黃浦江取水口繼續上移到了松浦大橋附近。盡管水源地一再遷移,但上海并未擺脫“水質惡化”的陰影。取自上游的開放式、流動性原水,大多數為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中的III類至IV類水,仍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為了保障大都市供水的長期安全性,上海供水管理者認識到,應該建設大規模的水庫來代替自然水源,這樣不僅有利于供水質量的穩定,還能提高水資源的安全性和應急能力。1990年,上海在長江口寶山羅涇段建造了陳行水庫,形成了上海第二水源地,也開辟了長江、黃浦江“兩江并舉”的模式,當時中心城區的水源水供水比例為長江水占20%、黃浦江水占80%。2010年,位于長江口長興島的青草沙水庫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心城區水源水供水比例變為長江水占80%、黃浦江水占20%。
上海各郊區縣的水廠大部分就地取用當地內河河道水作為水源,但這些內河河道同時又要承擔通航、排污功能,水質污染日趨嚴重。2014年,崇明東風西沙水庫實現通水;位于青浦金澤的黃浦江上游金澤水庫預計將于2017年建成。這些水庫的建成,將使郊區水廠通過內河河道取水成為歷史,標志著上海的供水方式由江河供水轉變為大型水庫集中供水,供水安全性得到全面提高。
集約化供水,加強水資源管理
上海內河水質一般不能達到飲用水原水標準,而使用內河就近河道作為水源的水廠大多生產規模小,凈水工藝和技術管理相對薄弱。集約化供水是指對水資源進行高效配置,實施原水統籌、水廠歸并、一網調度、規范經營、優質服務的自來水供應方式。上海市政府有關部門通過不斷推進郊區集約化供水,加強了水資源的統一管理,提高了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下圖反映了近5年上海市水廠數量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