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關節炎(簡稱類風關)是臨床常見的免疫系統功能紊亂疾病,患者全身關節腫脹、疼痛,尤其是雙手關節腫脹、疼痛、僵硬,極為痛苦。在過去,80%以上的患者因關節畸形而殘疾,因此,在過去該病被稱為“不死的癌癥”。
隨著現代醫學科學的發展,醫生對“類風關”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尤其是新型治療藥物——生物制劑的問世,極大地改善了疾病預后,使類風關獲得完全緩解(即治愈)成為可能。那么,是不是所有類風關患者都可以使用生物制劑呢?
生物制劑:靶點更精確
過去,治療類風關的藥物主要有兩大類:從天然物質中提取的有效物質,例如青霉素、雷公藤;人工合成的化學小分子,例如強的松(潑尼松)、布洛芬、甲氨蝶呤。這些藥物因為分子量小,作用靶點不夠精準,可能具有多方面的治療作用,也可能出現多方面的不良反應。隨著科技的發展,采用基因工程方法人工合成的蛋白質藥物,即生物制劑應用于臨床,可以直接阻斷類風關的某個特定發病因子,靶點更加精確。
目前,國際上用于類風關的生物制劑至少有五大類,較常應用的主要有兩大類:①阻斷腫瘤壞死因子的受體融合蛋白或單克隆抗體;②阻斷白介素-6的單克隆抗體。另外,還有清除B淋巴細胞、阻斷T淋巴細胞活化、阻斷白介素-1的生物制劑。
有優點,也有副作用
相對于傳統的化學藥物,生物制劑具有起效快、作用強,可以有效地控制關節炎癥,減輕關節腫脹和疼痛,減少關節畸形發生的優點。不過,由于生物制劑屬于蛋白質類大分子,如果口服給藥會在胃內被消化分解而致無效,故該類藥物只能皮下注射或靜脈注射給藥。
在正常人體內,少量存在的腫瘤壞死因子或白介素-6,對機體抵御外來病原體感染、心肌功能代償等具有保護作用。使用生物制劑完全阻斷腫瘤壞死因子或白介素-6后,可能帶來副作用。例如,腫瘤壞死因子有助于機體形成肉芽腫包裹結核桿菌,腫瘤壞死因子阻斷劑可以使原來感染過結核桿菌的患者,舊病復發。
多數患者可從中獲益良多
大多數類風關患者可應用生物制劑,尤其是病情較重,經過多種口服藥物治療、病情未能得到良好控制的類風關患者。對于擬生育的患者而言,生物制劑是大分子且作用靶點明確,安全性明顯高于傳統化學藥物。但合并惡性腫瘤、結核感染、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陽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疾病的患者,不適合使用生物制劑;體質特別虛弱或者長期臥床者,也不太適合。
關注3點事項
1.在開始生物制劑治療前,患者需要排除隱匿的結核感染、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陽性或乙肝病毒DNA高復制等情況。有腫瘤、心肌病、肝病、活動性感染等病史的患者應主動告訴醫生,以便醫生制定穩妥的治療方案。
2.在治療期間,如果合并肺炎、感冒等感染性疾病,應暫停使用生物制劑1~2周。在使用生物制劑期間,不可接種活疫苗。
3.理論上,生物制劑可以長期應用,國外已有應用10年以上的安全性數據。但筆者建議:類風關病情持續緩解1~2年后,可以停用生物制劑,用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或來氟米特等藥物進行鞏固治療。
戴生明,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全國風濕免疫科醫師分會委員,上海市風濕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在風濕病和疑難雜癥的診治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深厚的學術造詣,尤其擅長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銀屑病關節炎的診治。
(專家門診:周二、三、五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