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強
尿路感染是一種十分常見的感染性疾病,80%患者為女性。在妊娠婦女中,尿路感染發病率更是高達11%。妊娠期的生理變化與尿路感染發生有重要關系。妊娠早期,在激素作用下,輸尿管平滑肌松弛,輸尿管擴張,尿液可以從膀胱沿著輸尿管向腎臟逆流,引發感染。隨著孕周的增加,不斷增大的子宮壓迫輸尿管,加重尿液反流,誘發或加重感染。
孕期尿路感染若不及時診治,可能并發敗血癥、感染性休克、急性腎衰竭等危害母體的情況,也可能會增加早產、新生兒低體重和圍產期死亡的風險。所以,妊娠期尿路感染不容忽視。
“沙星”抗菌藥:孕婦禁用
喹諾酮類藥物是臨床上治療尿路感染的常用抗菌藥物,對引起尿路感染的常見病原菌具有較好的抗菌活性。喹諾酮類藥物化學名中帶有“沙星”兩字,如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環丙沙星、諾氟沙星等。這類藥物使用說明書均標明:孕婦禁用此類藥物。這是因為在動物實驗中發現,喹諾酮類藥物會影響胚胎的軟骨發育,抑制骨骼生長,造成骨骼發育不良。雖然在人類中尚無相應的研究數據,但臨床上曾有女性在孕期使用諾氟沙星、氧氟沙星等藥物后,導致胎兒脊柱側彎,四肢短小,橈骨、指骨缺失等骨骼發育不良事件的報道。因此,中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和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均將喹諾酮類藥物列入孕婦應當避免使用的藥物。
遵醫囑:合理治療尿路感染
妊娠期發生尿路感染后,患者可以使用哪些藥物進行治療呢?根據患者是否有臨床癥狀,尿路感染可分為癥狀性尿路感染和無癥狀性菌尿。
癥狀性尿路感染
根據感染發生部位,可分為急性尿道炎、急性膀胱炎(兩者合稱為下尿路感染)和急性腎盂腎炎(上尿路感染)。妊娠期婦女發生癥狀性尿路感染時,臨床表現和普通人群類似。
急性尿道炎、急性膀胱炎主要癥狀為尿頻、尿急、排尿疼痛,甚至肉眼血尿。當出現腰酸、發熱、惡心、嘔吐、肋脊角壓痛時,需警惕可能發生急性腎盂腎炎。
所有癥狀性尿路感染孕婦均需在用藥前進行尿液培養及藥敏試驗,以了解致病菌對藥物的敏感性。在細菌培養結果明確前,醫生會經驗性使用抗菌藥物治療。急性膀胱炎孕婦可選用呋喃妥因、頭孢菌素、阿莫西林、磷霉素等口服治療,療程5~7天。尿白細胞轉陰5天以上者可停藥。
需要注意的是,妊娠晚期的孕婦應避免使用呋喃妥因,以免發生胎兒葡萄糖-6-脫氫酶缺乏。治療完成后1周,需復查尿液,以評估療效。
急性腎盂腎炎孕婦若伴有發熱,還應進行血培養檢查。宜先靜脈使用抗菌藥物,如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氨曲南等,嚴重感染時可選用碳青霉烯類。若治療后持續48小時無發熱,可改為口服藥物,療程共10~14天;若治療24~48小時后,患者仍反復發熱,需要重新進行尿培養和泌尿系影像學檢查(首選超聲波檢查)。尿白細胞轉陰5天以上,且連續2次尿常規檢查正常,才可停藥。治療完成后2~6周,需復查尿常規2~4次,以評估療效。
無癥狀菌尿
無癥狀菌尿指患者無任何臨床癥狀,但連續兩次尿常規檢查分離出相同的細菌〔細菌計數≥105cfu(菌落)/毫升〕。2%~7%的孕婦會發生無癥狀菌尿,多在妊娠頭1個月。無癥狀菌尿患者一般無須進行藥物干預,但在妊娠期婦女中,30%~40%無癥狀菌尿患者會發展為癥狀性尿路感染,嚴重時可并發敗血癥、感染性休克、急性腎衰竭,并增加早產、低出生體重兒及圍生期死亡風險,妊娠期無癥狀菌尿患者必須進行治療。根據尿培養結果和藥敏試驗,進行抗菌藥物治療。
除藥物治療外,尿路感染孕婦應當多飲水,勤排尿,保持外陰部清潔,盡量不長時間憋尿,適當活動。
孕婦在妊娠期,要重視產檢中的尿常規檢查,一旦發現尿白細胞超過5個/高倍視野,應進一步行尿培養檢查,必要時應重復尿培養。特別是存在尿路畸形、尿路結石等高危因素的孕婦,應進行多次尿常規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