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旭,韋洪雷,楊 輝,辜盈盈
?
五大理念下的群眾體育發展對策探索
劉 旭,韋洪雷,楊 輝,辜盈盈
西南交通大學體育科學研究所,四川成都,611756。
運用文獻資料法等,對我國群眾體育發展現狀、“十三五”期間全民健身所面臨的機遇、全民健身對體育其他領域發展所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結論:我國群眾體質狀況雖有所改善但依然呈下滑趨勢;不同區域的群眾體育開展、體育消費水平存在一定的差異,體育場地設施分布不均衡;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信息化時代的發展、健康中國的提出對推動群眾體育發展帶來新的契機與活力;全民健身推動體育產業、高校體育的發展、加強了對傳統體育的傳承和發展。建議:在“十三五”時期我國群眾體育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契機,充分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探索“十三五”時期我國群眾體育發展的對策。
五大理念;群眾體育;發展對策
1995年《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出臺到2009年《全民健身條例》施行,再到2014年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我國群眾體育的發展將是我國體育發展的主旋律。雖然我國群眾體育的鍛煉形式多樣化、健身設施的不斷完善、體育組織不斷健全、體育文化的不斷豐富,但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群眾體育的發展問題逐漸凸顯。如體育資源配套、體育經費投入、城鄉群眾體育發展不協調等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因此,認真分析我國群眾體育發展現狀,準確把握“十三五”帶給群眾體育的機遇,探索我國群眾體育發展的新思路。
1.1 國民體質不斷下降
2011年9月,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發布的2010年國民體質監測結果,我國學生體質總體狀況令人擔憂,中小學生超重與肥胖率繼續增加,視力不良檢出率持續增高并出現低齡化傾向:根據2014年國民體質監測公報顯示,20~59歲各年齡組人群握力、背力呈現下降趨勢。這表明,成年人群的最大力量下降,尤為突出的是成年男性的握力、背力等指標下降明顯,結合2000年以來的數據分析,表明我國成年人的力量呈持續下滑趨勢[1]。2015年6月,北京市衛計委、體育局根據2014年北京市18-79歲常住居民5個人中就有1個肥胖,中心性肥胖更是高達38.1%的現狀,聯合啟動“陽光長城計劃—城市減重行動”[2]。2013年8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會見參加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表彰會代表時指出:“全民健身是全體人民增強體魄、健康生活的基礎和保障,人民身體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是每一個人成長和實現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礎[3]?!?/p>
1.2 體育消費投入
(1)國民經濟水平的提高,城鎮、鄉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提高,如(表1所示)按照不同地域劃分東部地區城鎮、農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的收入分別為33 905.4元和13 144.6元,遠高于中部、西部、東北地區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其中西部地區的城鎮、農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4 390.6元和8 295元,其城鎮與農村之間的經濟收入存在很大的差距。縮小城鎮、鄉村居民的經濟水平的差距,對提高國民的可支配收入將對群眾體育開展起到促進作用。(2)從體育消費項目來看,體育消費和體育意識的逐步提高,人們在體育所投入的經費也逐漸增多,不同的體育消費項目在經費的投入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據調查顯示:93.6%的居民更多是體育服裝的購買;38.8%的居民用于購買健身器材,其次才是訂閱體育書刊、支付鍛煉的場租和聘請教練以及觀看體育比賽費用等(如圖1)。(3)隨著全民健身意識的提升,國民逐步加大對體育消費體育健身等經費的投入,通過對2007年和2014年兩次全民健身活動調查相比較,國民對于體育健身和體育消費的金額都有很大的提高。其中2007年20~29歲年齡組的人均消費793上升至2014年的1 162元。隨年齡增大消費水平下降,70歲及以上年齡組,人均消費由2007年的261元提高到2014年的422元。

圖1 體育消費項目人數比例
數據來源:國家體育總局 2014年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公報

圖2 數據來源:國家體育總局 2014年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公報

表1 不同區域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數據 http://www.stats.gov.cn/
1.3 區域發展不平衡
體育場地設施是全民健身開展的基礎,雖然總體上我國全民健身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不同的區域不管是場地數量和場地面積都存在差異,(如表2所示)通過對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的場地數量和場地面積進行統計整理發現,東部地區的場地數量和場地面積分別達到71.0萬個和9.38億m2明顯高于中部、西部、東北部地區。從參與體育鍛煉人數比例上看,呈現東部>中部>西部的特點,東部、中部、西部參與鍛煉人數比例分別為39.2%、30.1%、25.8%。再次對于體育健身設施需求層面,中、西部體育健身需求明顯要高于東部,調查顯示中部15.4%和西部14.7%的人強調“體育場地缺乏”是不參與體育鍛煉的重要因素。

表2 不同區域體育場地設施比較分析
數據來源:國家體育總局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公報
1.4 體育場地設施方面
1.4.1 平均體育場地數量明顯不足 從第5次到第6次全國體育體育場地普查報告顯示我國體育場地由85.01萬個增至169.46萬個,增長率達到99.34%,但就我國具體國情來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和每萬人體育場數量分別為1.46m2和12.54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但對于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等每萬人體育場地占有量達到200多個,日本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驚人的19 m2,我國群眾體育的發展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明顯,這也是導致我們群眾體育快速有序開展的阻礙,如何有效的解決體育場地的不足將是群眾體育快速發展所要解決的問題。
1.4.2 體育場地城鄉分布不均衡 我國屬于人口大國,農村人口的數量占據很大的比重,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顯示,我國城鎮人口6.65億占總人口的49.68%、農村人口6.77億占總人口的50.32%,但農村居民占有體育設施不容樂觀,據“六普”調查顯示城鎮和鄉村的體育場地數量分布為96.27萬個和67.97萬個,其占據中國人口50%的農村人口在體育場地配置上落后于城鎮體育設施的供給如表3所示。

表3 城鎮、鄉村體育場地數量對比分析
1.4.3 體育場地資源整體利用率不高 現目前中國擁有169.46萬個體育場地,教育系統、行政及機關、事業、企業等占據這很大的份額,根據不同的部門所擔當的責任和職能的不同導致眾多體育場地設施不能夠最大化的對群眾開放,據調查得知如果按不同區域體育場地對全民開放程度來比較我們可以發現西部最高,中部最低;各區域體育場地部分開放的比例均低于全天開放的比例,其中中部最低,東部最高。可見,東部地區體育場地的對外開放情況最好,中部地區最差。如何有效的將閑置的體育場地使用率提高,將會緩解其體育場地資源相對緊缺的狀態(如圖3所示)。

圖3 不同區域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程度分析
數據來源于:王家力對我國區域體育場地發展研究
2.1 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
2014年10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全民健身升級為國家戰略要營造一個重視體育、支持體育、參與體育的社會氛圍。并對全民健身的價值、功能、作用等方面進行很大程度上的轉變從而使得全民健身價值定位從單純強調強身健體,向全面強調全民健身的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和民生價值轉變;全民健身資源配置方式從單純的政府主導向政府主導加社會和市場轉變;全民健身發展方式從體育系統獨立開展向跨界整合、融合發展轉變;全民健身領導機制從部門推動上升為政府推動。
2.2 “健康中國”為全民健身國家戰略重要目標
國民身體素質不斷下滑,威脅著國民體質健康發展,國家體育總局局長、黨組書記劉鵬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發布會上,把建設“健康中國”作為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確定為實施《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的重要目標和任務[4]。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從關注溫飽向關注身心健康逐步轉變,花錢買健康、請人吃飯不如請人出汗等一系列體育健身的流行語不斷涌現,這都將是體育健身觀念的重大轉變。以體育作為一種獲得身體健康、預防疾病的健身方式將逐步獲得全民的青睞。“健康中國”理念將進一步推動國民對體育身體健康的關注,同時也會推動我國全民健身熱潮持續升溫。
2.3 信息化的發展為群眾體育帶來新的契機
科技時代的來到,信息化的發展將輻射社會各個領域,同時將快速推動體育事業的迅猛發展?!笆濉逼陂g,科技與產業革命蓄勢待發,以網絡信息、生物、新材料為代表的領域會出現重大突破,推動生產力變革帶來一系列的積極變化。比如生產工具加速革新、生產社會化深化發展、新經濟增長點不斷涌現等[5]。信息技術、互聯網+、云計算與全民健身的相互融合發展,實現跨越式、顛覆式的發展。將對傳統群眾體育的管理方式、理念、模式產生強烈沖擊,推動群眾體育智能化建設。
3.1 全民健身推動著休閑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
至2011年開始人民法定休息日達到115天,閑暇人口達30%以上;截止2014年我國居民可支配達到20 167元,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8 844元和10 494元。閑暇時間的增多、經濟收入的快速增長使得國民生活方式和觀念的逐步轉變。致使休閑健身產業、體育旅游產業、體育服務產業、戶外運動等產業得到快速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逐步推動我國體育產業的崛起,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在發達國家,體育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一般達到1%-3%,而我國體育產業增加值僅占GDP的0.63%。按發達國家一般水平的2%計算,我國體育產業還有加兩倍甚至翻兩番的發展空間[6]。再此背景下,《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把體育產業作為綠色產業、朝陽產業培育扶持;要求大力培育健身休閑、競賽表演、場館服務、中介培訓等體育服務業;促進健身休閑項目的普及和提高;發展健身休閑項目。因此,我國要加大群眾體育的休閑健身需求,建設多樣化的體育場館、健身跑步等健身場地和健身設施;積極開展社區之間的健身公益活動等舉措,推動體育產業快速發展。
3.2 全民健身推動高校體育發展
高校體育的發展將會對群眾體育的發展產生影響,包括體育知識的傳播、體育技能的傳授、體育比賽的組織、運動訓練的參與、體育需求的開發、體育項目的拓展、體育設施的完善、體育市場運營的研究與介入以及體育人才的培養等[7]。因此,高校要著力培養各種類型的體育人才。(1)要明確培養目標、完善培養體系,加強對發展體育產業人才、體育管理人才的培養,逐步培養懂設計、會運營、能指導的新型體育健身休閑產業人才;(2)為推動全民健身的發展,高校應加大這類型的體育人才培養,如:社會體育指導員、健身指導員、以及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體育人才等滿足全民健身隊體育人才的亟需;(3)為順應時代發展需求,培養體育與各個學科、領域相互結合的復合型人才,培養出一批不僅懂體育,還懂技術計算機、經濟學、等復合型人才,滿足于對于人才的需求。
3.3 全民健身推動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
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和文化是各民族體育的精髓。遺憾的是,受現代化的生活方式、習慣、文化的熏陶以及外界種種影響,傳統的民族體育項目正面臨無法傳承的危機。如何能夠將這些悠久、帶有民族特色的體育項目發展起來將會是我們所要解決的問題?!笆濉睘閭鹘y體育項目文化的發展和傳承帶來新契機和活力。為推動各地區、民族的群眾體育快速、穩定的發展,政府加大各種類型的健身活動、項目的開發,其中傳統體育項目也被作為全民健身的形式之一,一方面,政府積極鼓勵各地域發展帶有地域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組織社區與社區、鄉鎮與鄉鎮、跨地域的傳統民族體育活動的交流活動、體育比賽等等;另一方面,各高校同時加大對各種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人才的培養,完善對這方面體育人才的供給,推動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和傳承。
4.1 拓展群眾體育發展的新模式
促進以政府為主導,積極整合社會和市場的力量,吸收各方面推動全民健身發展建議,積極探索以BOT、PPP等公益性項目的建設,加快全民健身TOP計劃探索、努力引導全民健身4+X模式的健身方式的推廣;充分發揮信息化等技術上的優勢,推進全民健身信息化模式的發展,構建以政府-社區-個人健身網絡新體系,加快群眾健身的規范化、網絡化、規?;陌l展;推進區域全民健身示范點的建設,積極引導各區域地方因地制宜的探索群眾體育發展的新模式,最大限度結合當地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體育旅游以及生態旅游等相互融合探索出全新的發展新模式;努力抓住以體育產業快速發展為契機,積極拓展全民健身與相關產業相互融合探索出及推動全民健身的體育消費有帶動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
4.2 堅持體育事業與群眾體育協調發展
4.2.1 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的協調 受競技體育優先發展戰略影響。就目前看來,我國競技體育成績舉世矚目,但群眾體育的發展卻停滯不前,競技體育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群眾體育的發展。為更好推動群眾體育的發展,必須使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協調發展,改變以往只管國家隊的建設,而不管項目普及,不抓社會基礎、經濟基礎、文化基礎。在發展競技體育的同時還要加大群眾體育的體制的完善、場地設施的供給、專業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配備以及群眾體育組織的完善等。只有兩者協同發展才能更好地推動全民健身的快速發展。
4.2.2 公益型體育服務與消費型體育服務相協調 全民健身理念不斷深入,群眾對于多元化的體育需求更加顯著,必須把公益性體育服務和消費型體育服務協調發展。以公益性體育服務滿足群眾的基本需求,以消費型體育服務滿足群眾的個性化的消費需求。通過項目補助、獎勵等政策和措施,大力倡導高校、各省市及縣級的體育文化工作站以及各種類型的健身俱樂部在城鎮、鄉村以各種形式開展群眾體育健身活動以及全民健身的宣傳和推廣,促進群眾體育消費理念的形成。借助公益性體育服務來提升消費型體育服務的意識推動消費型體育服務的發展,使得民眾愿意投資健身、并積極開展健身休閑等體育運動項目。最終實現兩者的協調發展。
4.3 堅持“綠色”發展群眾體育
4.3.1 充分發揮現有體育資源,最大化的加以利用 群眾體育的發展以場地設施為基礎,倡導堅持以“綠色”理念發展群眾體育,各地區政府部門加大廢墟區域的合理改造成臨時的體育健身場所;體育健身場館的構建要秉承科學、環保、綠色、節能等理念。充分挖掘現有體育場館資源,據統計我國體育場地大多數集中于教育系統,其占總量的65.6%且對外開放率仍較低,僅為29.2%。通過六普調查顯示體育場地總數量有85.01萬個增至169.46萬個增長達到99.34%其體育場地的數量、質量、種類等都逐步得到完善,但依然存在諸如體育場館分布不均衡、規劃不合理、利用率低下、不能夠很好地服務于群眾體育健身等問題。如何利用好現有體育資源將對群眾體育的開展起到很好地推動作用。
4.3.2 堅持群眾體育運動與自然和諧共處,倡導生態體育的大力開展 “生態體育”就是以自然的活動方式,在自然環境下,按照生物發育的規律來開展的一些身體活動。他是人文體育、綠色體育、環保體育,天然體育,更重視陽光、空氣、水對人體健康的重要價值[14]。在全民健身場地實施規劃和布局上,更多提供綠色的戶外運動場所如登山步道、公園、綠地、自行車騎行道等健身設施;有計劃地開辟適用于體育旅游、民族傳統運動項目、郊野運動、休閑觀光、戶外探險等運動項目健身場所。減少各種類型的運動體育場館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和破壞,充分平衡體育運動需求與保護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
4.4 堅持群眾體育的“開放”發展
(1)發展全民健身我們要秉承開放、合作的理念,加快相關領域與全民健身之間的相互融合、相互影響、相互發展。充分抓住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契機加強與文化、教育、旅游、醫療養老等領域的合作,帶動這些相關領域的快速發展,充分展現群眾體育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等功能。如四川都江堰、安徽黃山等開發以體育健身、運動康復為核心的體育養老。
(2)要加強各區域間群眾體育發展的交流,“十三五”期間應加大各區域之間群眾體育的交流與協作,拓展多種渠道融合各方資源,積極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群眾體育活動比賽;積極派遣各區域的群眾體育工作者進行相互交流學習,分享本地區的體育健身項目、經驗的交流學習等。
(3)我們應遵循“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理念積極探索和學習國內群眾體育發展較好的國家的發展模式和理念,以我國具體國情為依據,通過整理改善探索出符合我國國情、地區差異的群眾體育發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新理念來帶動群眾體育的發展,并推廣至國外提升我國在全民健身方面的影響力,打造出中國特色的群眾體育發展。
4.5 堅持“共享”發展,完善群眾體育共建共享
4.5.1 重視特殊群體體育需求 體育場地的建設和器材的購置不僅要滿足于正常居民的健身需求,同時還要滿足于弱勢群體的健身需要。要加快完善弱勢群體的體育健身器材設施地供給和配備,構建弱勢群體(老年人、殘疾人、婦女等)的體育活動保障體系,加強老年的體育經費的投入、并開展健身常識宣講活動、對弱勢群體科學的健身指導;通過政府主導,多元主體參與的方式,不斷開展實施“助殘健身工程”、“殘疾人健身周”活動等公益組織活動;高校著力培養專門為殘體人進行體育鍛煉的體育師資、社會體育指導員等;加大對弱勢群體斷器械的研發并指導其使用和健身指導。
4.5.2 完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信息化平臺建設 科技的革新推動社會的變革,推動了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信息化平臺的建立,信息化平臺的構建確立以人為本的理念,以公眾的實際需求為依據、分門別類的進行信息化平臺構建,使得信息化平臺能夠對群眾進行體育健身的指導、體育活動的組織、體質健康的監督、健身計劃的制定等多方位信息資源的推送和多角度的健身監控,既利于群眾快速獲取體育健身知識、也教會群眾如何健身?怎樣健身?如何體質監測?充分利用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促使政府及時獲取國民體質健康監測數據,制定具有普及性的健身方案;運動處方庫建設,及時進行鍛煉人數統計、各種類型體育設施的利用率、居民健身效果的及時評價等以此來提高對全民健身的科學合理指導以及全方位的監管效率促進全民健身快速蓬勃開展。
[1] http://www.sport.gov.cn/n315/n329/c216784/content.html.
[2] 北京人今天開始減肥[N].北京晚報,2015~6~10.
[3] 習近平:全民健身是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基礎[N].大連晚報,2013~09~01.
[4] 劉國永.全面深化群眾體育改革的思考[J].體育科學,2015,35(8):3~7.
[5] 陶紀明“十三五”時期上海發展環境與階段特征分析[J].科學發展,2015,75(2):59~67
[6] 2025年體育產業達7億劉鵬對產業發展提新要求[N].新華社,2015~10~12.
[7] 鐘秉樞.全民健身產業的提出與休閑健身產業的發展[J].體育科學,2015,35(11):19~23.
[8] 尚力沛.我國第六次與第五次體育場地普查結果的比較分析[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5,31(5):45~49.
[9] 劉小俊.體育強國視域下我國群眾體育的發展[J].體育科學,2010,31(03),69~72,103.
[10] 講崇民,等.2007年中國城鄉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現狀分析[J].體育科學,2009,29(03),9~19,81.
[11] 劉梅英,田雨普.體育強國背景下我國群眾體育事業發展的困境和突破[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9,23(03):27~30.
[12] 劉國永.機遇和挑戰: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15(03):1~6.
[13] 鮑明曉,等.論市場在群眾體育發展中的作用[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37(10):1~6.
[14] 龔建林.生態體育—現代體育的發展方向[C].第二屆中國體育博士高層論壇論文集,2009,65~71.
The Countermeasures Study on Mass Sport’s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
LIU Xu, WEI Honglei, YANG Hui, et al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1756, China.
Using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law and other methods, the study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sports in China, the opportunities for national fitness in the period of 13th Five-Year Plan, and national fitness’s effects on other sports fields. The study find that Chinese mass’s physique has improved, but still shows a trend of decline. Besides regional difference exists in the level of sports consump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sport,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sports facilities is unbalanced. What’s more, the national fitness has risen as national strate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and the proposal of Healthy China promote mass sports development and bring new opportunities and vitality for mass sport. The study also find that the national fitness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college sports, and strengthen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sports. In the end, the paper explores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sport under the situation, national fitness rising as national strategy in the period of 13th Five-Year Plan, and the leading of th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innovation, coordination, green, open and share).
Th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 Mass sport; Countermeasures
1007―6891(2017)03―0089―05
10.13932/j.cnki.sctykx.2017.03.24
G80-051
A
2016-10-25
2016-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