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2017年4月17日,《2016年河南省腫瘤登記年報》正式發布,統計數據顯示,全省腫瘤登記地區發病率為250.34/10萬,死亡率為161.05/10萬;全省每年估計惡性腫瘤發病約為25萬人。
統計數據顯示,河南省惡性腫瘤發病率排名前十位的分別是: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結直腸肛門癌、乳腺癌、子宮頸癌、腦及中樞神經系統癌、白血病和胰腺癌;惡性腫瘤死亡率排名前十位的分別是: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結直腸肛門癌、乳腺癌、腦及中樞神經系統癌、白血病、胰腺癌和子宮頸癌。
城市居民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素的飲食結構,還有久坐少動、精神壓力大、環境因素等影響,導致乳腺癌、結直腸癌高發;農村特別是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自然環境惡劣、營養衛生條件較差,居民生活習慣不好等,導致胃癌、食管癌高發。
恐慌:癌癥怎么說來就來
困惑:為什么體檢正常一查卻是癌癥晚期
最近,家住鄭州的劉女士怎么也接受不了:去年年底,她丈夫在當地體檢中心還被告知一切正常,怎么3個月后就因晚期肺癌去世了呢?
“普通體檢不等于防癌體檢!”
河南省腫瘤醫院醫療發展部及防癌體檢中心主任魏君麗說,90%的癌癥早期沒有癥狀,90%的早期癌癥靠專業普查來發現,90%的癌癥患者有了自覺癥狀到醫院就診時已經是中晚期,失去了治愈的最佳時機。很多癌癥是在有癥狀時才被發現的,多數為時已晚,所以才會有“談癌色變”之說。早期發現是目前預防癌癥的主要手段,要想無癥狀時發現癌癥,只有及時進行體檢,而定期防癌體檢更便于發現早期癌癥。
兩種體檢“傻傻分不清”
“日常工作中,經常有受檢者詢問‘我已做過體檢,是否還需要做防癌體檢這樣的問題。”魏君麗說,常規體檢不等于防癌體檢,防癌體檢是一個由大到小、由整體到局部篩查腫瘤的過程,和普通體檢相比,更具有針對性,發現問題后將范圍一步步縮小,直至發現或排除腫瘤。
“在防癌體檢中,專業的醫生會仔細詢問受檢者的身體狀況、既往病史和家族遺傳史等,針對具體情況給出相應的體檢方案。”魏君麗說,體檢醫生必須具有豐富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惡性腫瘤的經驗,比如簡單的肛門指診,很多體檢都會做,但不是所有醫生都具有“摸出癌”的豐富經驗,“所以防癌體檢重要的不是怎么查,而是由誰檢查。”
40歲以上每年都要做防癌體檢
當下,不少醫院和體檢機構推出了防癌體檢套餐,不少人覺得“無從挑選,希望得到指導”。
“防癌體檢并不是項目越多越好,關鍵要有針對性。”魏君麗說,防癌體檢的具體項目應該根據不同人群、不同行業特點制訂個性化方案,比如針對自身的不良生活習慣、家族遺傳史等,看自己屬于哪類癌癥的高危人群,然后進行重點篩查。
那么,哪些人群要做防癌體檢呢?魏君麗說,從臨床統計數據看,40歲至50歲是癌癥的高發年齡段,這個年齡段的人群每年最好到醫院進行防癌體檢。
女性第一次性生活兩年后,最好進行宮頸癌篩查,并堅持一年一次;月經異常、過晚婚育、有家族史、濫用雌激素、精神壓力過大的女性,則應重點進行乳腺癌檢查;中老年人、嗜煙者,則是肺癌篩查的重點人群,應每半年至一年查次胸部X線或CT檢查。
從性別來說,男性應注重對肺、肝、食管、胃、結直腸、鼻咽、胰腺、腎、膀胱、喉、膽囊、甲狀腺等身體部位的檢查。女性除做以上項目的檢查外,還應定期進行乳腺、宮頸、子宮、卵巢等部位的針對性檢查。如果居住環境受致癌物污染嚴重,或者工作中經常接觸放射性物質、紫外線、毒化學物質(如亞硝胺、苯、砷等),應及早到醫院進行防癌檢查。
另外,患有可能發展或轉變為癌癥的疾病,如黏膜白斑病、子宮頸糜爛、乳腺不典型增生、乳腺纖維腺瘤、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大腸絨毛狀腺瘤、家族性大腸腺瘤病、慢性萎縮性胃炎和胃潰瘍、胃大部切除術后的殘胃、皮膚慢性潰瘍、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所致的結節性肝硬化、膽囊炎伴有的膽囊上皮不典型增生等疾病,這些人群最好定期做防癌體檢,以避免病情發展。
特殊癌:沉默殺手,無癥狀
“我怎么會一點感覺也沒有?”不少患者查出腎癌時都很驚訝,因為一點不適癥狀都沒有。其實,腎癌就是一個“沉默殺手”,在早期基本沒有明顯癥狀,臨床上95%以上的患者都是通過體檢發現的。
專科權威專家指出,腎癌越早發現治愈率越高,而且患者的花費少,尤其是有腎癌家族史、肥胖、長期吸煙等5類高危人群需提高警惕!
早期腎癌為啥沒癥狀
要想通過癥狀發現早期腎癌并非易事,因為我們的腎臟隱藏得比較深,腫塊沒有長到一定體積是很難發現的。
早期階段,如果腫瘤沒有侵及腎盂,不會有尿血;如果腫物生長沒有牽扯到腎包膜,壓迫周圍臟器,也不會有疼痛。
有的人會說腎癌的典型癥狀是血尿、疼痛和腫塊,沒錯,但這大都是較晚期的癥狀。
一旦出現這三個癥狀,說明病情可能已不僅限于早期了,可能錯過最佳診療時間。據了解,大約有30%-40%的患者確診時已處于病情晚期。
早期腎癌檢查靠B超
早期腎癌沒有癥狀,并不意味著發現不了。
每年做一次B超檢查是發現早期腎癌最簡單、最有效也是最經濟的方法。經驗豐富的B超醫生,或是正規醫院的B超檢查即可發現早期腎癌蹤跡。對于直徑兩厘米的腎癌,缺乏經驗的醫師可能會遺漏,如果體檢中發現可疑病癥或是指標異常,建議進行CT、核磁共振等檢查進一步確診。
這幾類人最該每年做一次腎臟B超
有腎癌家族史
罹患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腎病,特別是長期接受透析治療的患者
工作中經常接觸放射性物質、化學有毒物質或工作環境污染嚴重的人群
肥胖
長期酗酒、吸煙、熬夜
以上腎癌高危人群必須高度警惕,并定期做腎臟B超檢查。
另外,腎癌的高發年齡為40歲-60歲,年過40歲應堅持每年進行一次腎臟B超檢查,尤其是男性更要定期體檢,以便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早期手術生存率可達90%以上
對于早期腎癌治療,醫生是很有信心的,因為早期手術治療可以治愈大部分的患者,5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
一般來說,4厘米以下的腎癌原則上可以做保腎手術,而保留雙側腎臟比僅剩一個腎臟的今后生活質量要高,特別是老年患者。
至于選擇腹腔鏡微創手術,還是傳統開放手術,其實就治療效果上并沒有明顯差異,相對來說腹腔鏡微創手術因為采用小切口,對患者創傷較小,更利于患者術后的恢復。
萬一錯過了,醫生還有其他招
對于一經發現就是晚期,或是手術后出現肺、肝、骨轉移的晚期患者,醫生在治療上并不是只有手術一種方法,而是根據患者不同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
一般晚期腎癌對放療、化療、免疫(白介素和干擾素)治療均不敏感。靶向治療是目前晚期腎癌治療的主要手段,靶向治療在殺滅腫瘤的同時能避免殺傷正常細胞,可以避免不良反應,能顯著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極大地延緩了腫瘤的發展,提高生活質量。
靶向治療是主要用于發現癌癥已屬晚期,或是手術治療后出現肝、肺、骨等轉移的晚期患者的治療手段。
當最常用的TKI類靶向藥物使用一段時間,病情出現進展,可替換使用mTOR抑制劑類藥物,由于作用靶點不同,治療效果可以得以延續。病情穩定后再次使用TKI類藥物又重新有效。部分患者使用這種TMT(TKI-mTOR-TKI)療法治療能有效控制病情,延長患者生存期。
轉移早發現,復查要勤做
平時不復查,可一檢查就是大問題的不在少數。堅持定期復查,完全可以早發現轉移病灶,早發現的治療效果要比晚發現的好很多。
具體的隨訪時間和內容根據病情的不同,而略有差異。
復查時間:一般術后4-6周第一次復查;頭一年每3個月;第二年每6個月;之后可每年復查一次。
復查項目包括:一般癥狀和查體;血常規、尿常規、腎功能。
監測指標:如血沉、乳酸脫氫酶、堿性磷酸酶等;腹部CT或超聲;胸部平片或CT;可選檢查骨掃描等。
生活中致癌的因素很多,但哪種風險更大,一直沒有量化的數據。不過近日,美國《悅己》雜志邀請了多位癌癥專家,以10分制給各種癌癥風險因素打了個分。
這些專家包括:安德森癌癥中心癌癥預防中心主任特雷澤·貝弗斯博士,紐約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腫瘤外科專家黛博拉·卡普科博士,莫菲特癌癥中心及研究所專家喬納森·蘭卡斯特博士以及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癌癥中心主任彼得·謝爾茨博士等。
吸煙9.5分
吸煙與80%的美國女性肺癌有關,它還會增加子宮癌、胰腺癌、腎癌和口腔癌危險。
年齡8.9分
55歲以上人群占確診癌癥病例的77%。
人體細胞衰老及外部環境等都會增加癌癥風險。
日曬8.9分
65%的致命皮膚癌黑素瘤與日曬直接相關。
遺傳因素7.8分
只有5%-10%的癌癥具有遺傳性。
性傳播疾病7.4分
人乳頭瘤病毒和乙肝,與某些癌癥有關。
肥胖癥6.6分
肥胖會提高體內多種激素水平,為癌癥提供溫床。
飲酒5.6分
每天一杯酒會增加乳腺癌危險,酗酒更危險。
飲食5.3分
紅肉和加工肉食會增加結腸癌危險。
甜飲料會增加肥胖癥概率,從而增加癌癥風險。
不運動5.0分
運動可降低腸癌、乳腺癌、肺癌及子宮內膜癌風險。
建議每周適度運動150分鐘或高強度運動75分鐘。
避孕藥4.3分
含雌激素的避孕藥會加重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風險。停止服用避孕藥,致癌危險會隨之下降。
輻射3.5分
生活中到處都有輻射,輻射較強的醫學檢查危險性更大,但必要檢查不可少。
壓力1.3分
長期壓力會影響免疫系統和DNA修復,不利于癌癥預防。
手機1.1分
近距離打手機損健康,免提或更有助于防癌。
雙酚A1.0分
多項動物實驗表明雙酚A(多含于塑料制品中)會增加癌癥危險,因此最好避免接觸。
甜味劑0分
沒有確切證據表明人工甜味劑會致癌。
咖啡因0分
早餐喝咖啡其實可降低基底細胞癌危險。
止汗藥0分
止汗藥致癌純屬謠傳。
有數據表明,70%-80%的癌癥主要由環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因素引起,也就是說,通過改變環境因素和生活方式,70%的腫瘤就可以避免。
著名腫瘤內科專家
河南省腫瘤醫院副院長羅素霞建議:
戒煙
吸煙與肺癌、食管癌、咽喉癌、口腔癌、胰腺癌、膀胱癌、腎癌等有關。如果我國煙民戒煙,癌癥可以下降20%。即使達不到,少吸煙、吸低焦油煙,吸煙年齡推遲,也可降低肺癌等的死亡率和發病率。
乙型肝炎疫苗接種
乙型肝炎病毒與肝癌有關。如嬰兒能普遍接種乙肝疫苗,可以使人群中患乙肝者減少80%,肝癌下降6%。如在兒童、青少年以及成年人中普遍接種,肝癌將進一步下降。
合理膳食
超重和肥胖者患乳腺癌、腸癌和胰腺癌的風險上升。多吃高纖維、富含維生素A的食品亦很重要。合理膳食可使癌癥發病率降低10%。
定期篩查
前面三項是從生活方式入手。一旦發生癌癥,要爭取早發現、早確診、早治療。40歲以上的人群,每年都應做一次癌癥篩檢,通過有針對性的檢查,能夠及時發現腫瘤的“蛛絲馬跡”,通過早期根治性治療,達到長期生存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