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維新
兒行千里母擔憂,寶寶發熱媽憂愁。
發熱是小兒最常見的癥狀。家長對孩子發熱的過度恐懼和焦慮現象十分普遍,常常導致過度治療。經常有家長抱著發熱的孩子風風火火地來找醫生,不容醫生問診,就要求給孩子服退燒藥、打退燒針。有些家長甚至在孩子發熱時一日數次趕往醫院,迫切要求盡快退熱,甚至“脅迫”醫生不合理地應用激素類藥物退熱。這種現象被稱為“發熱恐懼癥”。
孩子生病,媽媽憂愁和恐懼是有弊無利的。您應該先靜下心來,分析一下寶寶近來有沒有受涼、受熱、食積等情況,家里和托幼機構中有沒有感冒的患者,有沒有被傳染的可能,再想對策。
媽媽應該怎么辦?
對于發熱的寶寶,媽媽可以在定時監測體溫的同時,細心觀察寶寶,并做以下6件事:
1.先脫去厚厚的衣被。父母疼孩子,孩子發熱時,會喂食熱湯水,蓋被捂汗。但是,靠捂來發汗是不對的。寶寶和成人不一樣,厚重的衣物只能讓其體溫攀升得更加厲害。很有可能,汗沒出來,卻“抽起風”來。寶寶發熱只能晾,少穿一些有助散熱,一定不能捂。
2.讓寶寶喝一些涼開水、涼果汁,吃些水果蔬菜泥等易消化食物,補充水分和維生素等。
3.鼓勵寶寶解一次小便,觀察小便的顏色。小便如果顏色發黃則應適量補充水分。小便不黃、大便通暢有利于退熱。
4.用溫手巾擦拭額頭、手心、腳心和大腿根部等大血管密集的部位。
5.先吃一次家中小藥箱中常備的退熱藥。體溫高于38.5℃時,可先口服一次解熱藥,如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
6.發熱不退者應迅速就醫。途中密切觀察孩子的體溫、脈搏、呼吸和神志狀況,繼續降溫,歸納臨床特點,以配合醫生盡早診斷治療。
退熱用于高熱兒
媽媽要了解,引起發熱的病因很多,最常見的是各種病原微生物感染。處理發熱必須與治療病因同時進行。是否繼續給予退熱治療,需要在權衡利弊的基礎上決定。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在一般情況下退熱治療應該只用于高熱的小兒,即肛門溫度達39℃或以上。退熱的目標不是馬上讓體溫降到正常值,而是讓其降到一個對機體具有積極保護作用的安全范圍或程度。對于一般情況尚好,沒有其他基礎疾病的患兒的中低度發熱,不主張強力退熱治療,可以適當進行物理降溫;對于持續高熱或有基礎病的發熱(如有熱驚厥、癲癇、嚴重心腦肺部疾患等情況時),應積極退熱處理。
遇到高熱咋處理?
1.平時應了解高熱對小兒可產生哪些不良影響,以及小兒在高熱時會出現哪些異常表現。可根據這些表現給予適當的護理,而不致驚慌失措。
2.小兒發熱期間,家長在定時測量小兒體溫的同時,應仔細觀察病人的臉色是否蒼白,呼吸是否增快,有無惡心、嘔吐、腹瀉,有無神志的改變。
3.如有高熱,可多喝水及用物理方法降溫。但小兒發高熱,常很急劇,并常伴有驚厥。因此如有高熱,應配合退熱止驚藥物。如果自行處理不能緩解,應立即到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