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詩惠+徐劍成+王紫涵
(成都理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59)
摘要:以丹巴甲居藏寨為研究對象,借助城鄉規劃學的理論方法,研究了丹巴甲居藏寨地理環境資源開發利用現狀,提出了協調甲居藏寨地理環境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關系的調控對策,以期為其今后的發展規劃提供借鑒。
關鍵詞:丹巴甲居藏寨;地理環境;開發利用;調控對策
1 引言
丹巴甲居藏寨因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優勢使旅游業成為甲居藏寨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但由于當地居民不合理的開發活動,導致當地自然災害頻發。這不僅直接威脅到當地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也阻礙了甲居藏寨的正常發展。因此,深入探究丹巴甲居藏寨地理環境資源開發利用關系,提出調控對策,對于甲居藏寨日后的發展規劃具有重要意義。
2 地理環境資源開發利用
2.1 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丹巴甲居藏寨地形陡峭,坡度起伏大,并且多處土地工程地質條件較差,基巖裸露。同時,由于其可建設用地面積較少,耕地資源十分貧乏,導致當地居民破壞現有林地去大面積開墾耕地,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該地區地質災害的發生 。
2.2 植被資源開發利用。丹巴甲居藏寨植被覆蓋率較高,植被資源豐富,如草本、木本、藥用和經濟作物、森林植物等。但近年來,當地居民為追求一時的經濟效益,大量地砍伐植被,再造耕地或者建設用地,導致許多稀有樹種的滅絕,給該地區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十分惡劣的影響。
2.3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丹巴甲居藏寨內礦產資源極其豐富,有稀有金屬、有色金屬、貴金屬以及旅游地質資源、地熱(溫泉)等礦產資源。但一方面,由于部分地區技術落后以及礦產資源分布較為分散不易尋找,導致礦產資源無法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從而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另一方面,有的礦廠采礦時只注重經濟效益,從而開采過度,礦渣也亂堆亂放,破壞了當地的土質,導致了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的發生。
2.4 旅游資源開發利用。丹巴甲居藏寨傳統的嘉絨文化保存完好,風景優美,在2005年被評為“中國最美六大鄉村古鎮”之首,從此便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使得旅游業成為當地經濟的重要支柱。但由于當地居民一味追求經濟效益,追求與現代文明接軌,追求大都市的舒適感,一方面對當地的文化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另一方面景點不限制游客數量,導致每到旅游旺季,游客數量與環境容量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而管理者對此又缺乏相應的應對措施,致使游人嚴重超過景區的生態負荷,游客所產生的垃圾更是不利于生態環境保護和旅游資源的永續利用。
3地理資源開發利用調控對策
3.1土地資源開發利用調控對策:(1)新建房屋時盡量選擇在原宅基地上建造,避免占用耕地及其他土地資源。(2)避免濫伐亂墾,從而保護生態,保持水土。(3)發展旅游業的同時合理進行相關旅游建筑的建設,避免大規模修建廣場和觀景臺等旅游設施,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
3.2植被資源 開發利用調控對策。由于丹巴甲居藏寨地質條件特殊,易發生地質災害,因此必須保持一定的植被覆蓋率。(1)在開礦的同時注意植被的重造,做到經濟發展與環境相協調,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1]。(2)適當退耕還林。同時對已有的植被,制定相關政策加以保護,定時監測管理,以保證植被覆蓋率在一定范圍內波動。
3.3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調控對策。勘查開發礦產資源會改變和影響礦區周圍的生態環境。因此應完善礦產資源的管理和宏觀調控,優化礦業布局,實現礦產資源的有序勘查、科學開發、合理利用、有效保護。同時在開發利用礦產資源過程中注意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實行礦產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治理同步發展。(1)嚴格實行禁采區內關停、限采區內收縮、開采區內集聚的管理模式,以此推進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2)對新建礦產資源開發項目,論證其對生態環境、地下水環境的影響,限制對生態環境有較大影響的礦產資源的開發,堅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并重、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 (3)對已建礦產資源開發項目,及時采取生態環境保護措施,避免或減少其對大氣、水、耕地、森林等的不利影響。 (4)建立多元化的礦山環境保護投資機制,加強礦山環境調查、監測和災害防治。
3.4旅游資源開發利用調控對策。旅游資源開發要與自然環境相適應,著重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1)突出地方特色。丹巴甲居藏寨傳統的嘉絨文化是不可復制的個性存在,是我國旅游資源中不可多得的瑰寶,開發旅游資源時要注意發展傳承[2]。(2)開展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旅游,避免破壞自然景觀及環境的原有格調,讓古老文明、現代文明和自然風景協調發展。與傳統旅游方式相比,生態旅游以可持續發展的方式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和文化遺產,其核心是對旅游地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但生態旅游不能盲目地一哄而上,要以科學性、環保性為前提[3]。(3)制定法規和措施保護環境。旅游業雖被稱為“無煙工業”,但同樣會產生污染。丹巴甲居藏寨景區內排放的生活污水和固體垃圾是不容忽視的污染源。(4)將近期效益和長期效益結合起來,局部效益和整體效益結合起來,注意兼顧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注重協調發展,始終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原則, 以“滾動開發、循序漸進”的模式,以盡量小的投資開發更多的項目,從而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防止“殺雞取卵”只顧經濟效益而濫加開發,以致破壞自然環境。(5)應用旅游承載力(即旅游生態環境容量)理論降低丹巴甲居藏寨的生態環境負荷。當地政府需規范管理門票制度,適當調整旅游景點的門票價格,利用經濟杠桿的作用將旅游旺季和淡季的門票價格拉開一定差距,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旅游景區內游客流量居高不下的狀況,起到控制景區內的游客流量、降低景區的生態環境負荷的作用。
結語:唯有通過建立地理環境資源開發利用和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共生關系,全面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不懈地搞好生態環境保護,才能推動地理環境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證區域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俊有.環境保護和經濟協調發展—走可持續發展之路[J].山西化工,2002,(03):59-60+48.
[2]黃光文,朱龍鳳.紅色旅游資源開發中的紅色文化傳承[J].求實,2008,(06):92-95.
[3]趙晶.傳統觀光型旅游地發展生態旅游的思路探析——以泰山為例[J].商業文化(學術版),2007,(07):195+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