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妍
摘 要:經濟發展不僅是國民經濟總量不斷增長的過程,而且是產業結構不斷探索演進的過程。在分析泰安市“十二五”時期產業結構現狀、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基礎上,對泰安市“十三五”時期產業結構變動趨勢進行總體判斷,并提出泰安市“十三五”時期產業結構調整的對策。
關鍵詞:產業結構合理化;產業結構高度化;優化路徑;調整對策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6-0029-05
產業結構優化是一個動態經濟系統,其實質是產業結構合理化與產業結構高度化融合發展的過程。“十三五”時期是泰安市產業結構優化的關鍵節點,推進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優化,不僅能緩解短期經濟下行壓力,而且將釋放中長期增長的巨大潛力,進而適應、引領經濟新常態,形成長期、公平、可持續發展的新格局。
一、“十二五”時期泰安市產業結構現狀
“十二五”時期,泰安市以產業轉型升級為方向,把服務業作為全市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堅持高端引領、優勢支撐、傳統提升、新興轉型、特色取勝,取得了顯著成效。2015年GDP達到3 158.4億元,與2010年相比,增加1 106.7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73.7億元,占6.7%;第二產業增加362.4億元,占32.7%;第三產業增加670.6億元,占60.6%,改變了以往GDP總量的增加主要靠工業貢獻的局面,表明“十二五”時期經濟結構優化已初見成效(見下圖)。
三次產業增長速度不同導致產業結構發生顯著變化,由2010年的9.5∶53.6∶36.9調整為2015年的8.5∶46.3∶45.2,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分別回落1個和7.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提高8.3個百分點,年平均提高1.7個百分點,已經形成一產加固企穩、二產調整回落、三產加快上升的發展格局。研究與試驗發展投入年平均增長19.1%,高于固定資產投資年平均增速3.5個百分點,經濟發展方式顯現由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新特征。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改善,“十二五”時期人均GDP連上4萬、5萬元兩個臺階,達到56 490元,年均增長9.4%。
二、“十二五”時期泰安市產業結構合理化分析
產業結構合理化是指產業和產業之間協調能力的加強和關聯水平的提高,產業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越是協調,結構的整體運行質量越高。產業結構合理與否,要看產業結構的變化是否有利于充分就業、有利于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有利于節約資源和改善環境等諸多方面的因素。根據不同角度和實際需要,本文從泰安市產業結構和勞動力、稅收、投資、消費、能源等結構的協調性和匹配性入手,討論產業結構的合理化水平。
(一)服務業成為吸納就業的主渠道
“十二五”以來,隨著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第二產業吸納勞動力就業的能力逐漸下降,尤其是工業從業人員占比不斷下降,由2010年的39.2%下降到2015年的29.2%,其中采礦業甚至出現就業大量流出的趨勢。服務業則成為吸納勞動力就業的主渠道,2015年全市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的比重達到57.8%,比2010年提高7個百分點,超過第二產業18個百分點,但55%集中在批發和零售業等技術要求最為簡單的勞動密集型行業,比較勞動生產率較低,勞動力層次有待提高。
(二)服務業成為稅收貢獻的主力軍
2015年全市實現國地稅收入227.69億元,稅收占GDP比重達到7.2%,比2010年提高0.6個百分點。2015年三次產業稅收占比由2010年的0∶64.8∶35.2調整為0.5∶50.6:48.9。第二產業稅收占比仍最高,但與2010年相比,第二產業稅收增速最慢,年均增長5.5%,低于全部稅收增速5.3個百分點,導致二產稅收占比下降14.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稅收則實現了年均18.4%的較快增長,占比較2010年提高13.7個百分點,對全市稅收的貢獻顯著增強。
(三)服務業成為投資的主陣地
“十二五”時期,泰安市投資結構不斷優化調整,三次產業投資比例由2011年的2.8∶51.9∶45.3調整為2015年的2.5∶43.5∶54,第一、第二產業投資占比有所下調,第三產業提升較快,呈現“三、二、一”的結構特點。第二產業中,高新技術產業和以改造提升企業規模和設備技術水平為重點的技改投資成為重點領域,年平均分別增長22.7%和12.6%,2015年占工業投資的比重分別為32.9%和70.2%,產業技術含量不斷提高。第三產業中,58%投向現代服務業,帶動企業內涵提升,成為撬動傳統產業升級的支點。
從外商投資來看,2015年全市實際利用外資49 564萬美元,“十二五”時期年平均增長33%,三次產業外商投資結構由2010年的8∶87.6∶4.4調整為2015年的4.5∶57.7∶37.8,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分別回落3.5個和29.9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提高33.4個百分點,對加快服務業發展,拉動全市經濟增長,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消費結構向服務型消費為主轉變
“十二五”時期,泰安市城鄉居民收入逐年增長,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均高于城鎮,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縮小,持續收入的增長促進消費尤其是服務型消費的增加。2015年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比重比2010年提高6個百分點,居住、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領域消費比重均超過10%,構成服務性消費的主體。其中,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等發展享受型消費增長較快,成為新的消費熱點。從消費市場的結構來看,伴隨消費層次穩步提高,基本生活消費品平穩增長,與居民消費質量提升和品質改善相關的消費升級商品的消費增速明顯較快。泰安市限額以上批零數據顯示,金銀珠寶類、化妝品類和體育娛樂用品類零售額年平均分別增長27.7%、20.6%、19.7%,家用電器、建材及裝潢材料、家具類等住房相關商品零售額年平均分別增長21.1%、20.1%、29%,通訊器材類零售額年平均增長19.7%,均高于服裝鞋帽類、糧油食品類等生活必需品年平均增速,消費升級趨勢日益明顯。
(五)節能降耗助推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十二五”時期,泰安市把節能降耗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助推器,全社會能源消費總量由2010年的1 315.9萬噸標煤上升到2015年的1 367.7萬噸標煤,年平均增長3.6%,其間經濟總量年平均增長達到10.1%,萬元GDP能耗累計下降26.2%,超額完成了“十二五”節能目標任務。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各產業內部節能工作的開展,第二產業及工業用能占全社會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分別下降2.5個和1.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和生活用能的比重提高1.1個和5個百分點,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大幅度降低,電力等相對清潔能源比重明顯提高,全市產業能源消費結構更趨優化,協調性進一步增強。
三、“十二五”時期泰安市產業結構高度化分析
產業結構高度化是指產業結構從較低水平狀態向較高水平狀態的發展過程,融入了新的科技含量和生產力進步的因素,不斷向高附加值化、高技術化、高集約化和高加工度化發展。要判斷產業結構是否發生了高度化,存在一個基于經濟學產業轉移理論的判別標準,即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產業結構應該從低端向高端轉移。具體到制造業,也就是應該從以原材料制造業為主向裝備制造業為主的轉化。
本文借鑒一個能夠反映產業結構高度化的指標——結構超前值對泰安市產業結構高度化趨勢進行分析判斷。該指標不僅能體現產業結構變化的程度和方向,而且滿足超前行業的指標值與滯后行業的指標值之和為0。計算公式為:
其中,Vi表示i部門的結構超前值,ai和bi分別表示i部門在基期和報告期的增加值,A和B分別表示i部門所在經濟系統的基期增加值和報告期增加值,r表示i部門所在經濟系統的年均增長率,n表示報告期與基期的間隔年限。如果Vi<0,表示第i部門的發展相對滯后,Vi越小則在經濟系統中的發展越滯后;如果Vi>0,表示第i部門超前發展,Vi越大在經濟系統中的發展越超前。
(一)從泰安市三次產業的結構變化看
第三產業發展較快,有明顯的超前發展傾向(見表1)。
(二)從國民經濟各行業的結構變化看
批發和零售業、工業、金融業和營利性服務業可以稱為全市經濟的支柱產業,在10個行業中最為“超前”。而近年來,貌似大力發展的建筑業、房地產業、非營利性服務業等行業的發展卻相對“滯后”(見表2)。
(三)從工業大類行業的結構變化看
由下頁表3可知,裝備制造業發展最為迅速,能夠顯示出工業內部在向裝備制造業集中的行業結構高度化的趨勢。而采礦業,原材料制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發展相對“滯后”,這與“十二五”時期全市產業結構調整規劃大體是一致的。
四、“十三五”時期泰安市產業結構變動趨勢總體判斷與對策
(一)產業結構變動趨勢總體判斷
綜合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度化水平來看,“十二五”時期泰安市產業結構優化已初見成效。我們已經看到,城鎮化發展戰略的持續推行,導致“十二五”末全市城鎮率已達57%,城鎮常住人口達319.5萬人,城市的快速發展必將帶動第三產業的增長,同時居民消費規模的擴張和消費結構的變化、服務型消費全面快速增長帶動經濟的服務化,已經成為一個不可逆的基本趨勢。
從“十三五”開局基本情況來看,泰安市總體經濟態勢平穩,但經濟下行壓力繼續加大。創造條件頂住下行壓力,形成并延續L型的走勢,這就需要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并且爭取在“十三五”時期,形成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加快經濟服務化進程,帶來經濟轉型的新動力,形成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新動能,促進新產業和新業態的不斷涌現,并成為支撐“十三五”時期7.5%左右的經濟增速的主要條件。
(二)產業結構調整的對策
未來五年將會是泰安市產業結構優化的歷史拐點,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市場空間,也面臨諸多矛盾、風險和隱患的嚴峻挑戰。針對目前三次產業發展中出現的結構問題和發展趨勢,“十三五”時期產業結構調整有以下幾方面的任務:
1.簡政放權要有新突破,加快構筑政府引導和市場主導的產業結構調整合力。順應進一步深化市場化改革的戰略導向,充分發揮市場對產業選擇的主動性和靈活性。打破服務業市場的行政壟斷和市場壟斷,加快建立國有企業從競爭性領域退出的通道,全面推進壟斷行業競爭環節向社會資本開放。對各類市場主體實施公平準入原則,使民營企業在市場準入條件、資源要素配置、政府管理服務等方面享受與國有企業同等待遇,堅決取消對民間資本單獨設置的附加條件和歧視性條款,在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等重點領域去除各類顯性或隱性門檻,保障民間投資的政策環境。加大服務業用地供給,盡快完成“營改增”,全面推進消費稅改革,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開產業空間和制度空間。以大數據為重點創新市場監管方式,推動市場監管的標準化、專業化、技術化,加緊制定和完善新興業態所對應的制度規范和法律法規,盡快建立與市場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市場治理體系。
2.創新驅動要有新模式,加快開啟創新要素高效配置、創新主體協同互動的產業結構調整引擎。發揮科技、發改、經信等部門掌握的科技資源,進一步明確全市各類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的定位和支持重點,建立健全對科技計劃實施情況的第三方評估機制,提高科技資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加大對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社會公益技術、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的投入,建立節能減排的綠色技術支撐體系,為產業升級提供公共科技服務平臺。引導和鼓勵商業銀行、金融租賃公司等金融機構開展支持創新的科技金融服務試點,探索運用股權投資、種子基金、擔保資金等方式,帶動民間資本投向創新型企業。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促進知識產權推廣和交易。加快推進產學研結合,推進以泰山科學院為實體的“泰山創新谷”建設,加強與山東科技大學、山東農業大學等駐泰高校的交流合作,建立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研究成果轉移機制和績效考核機制,促進更多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組建企業主導的泰山技術創新與轉化聯盟,支持優勢骨干企業承擔國家、省重大科技計劃,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促進科研成果資本化、產業化,加快構建具有泰安特色的“塔型”科技創新體系。
3.跨界融合要有新作為,加快提升以服務經濟為重點的產業結構調整質量。一是充分發揮農業基礎性作用,強化農產品加工業、現代農產品流通業、休閑農業三大重點關聯產業,促進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努力提高第一產業比較生產率。二是優化第二產業內部結構,重點打造輸變電裝備、汽車及零配件和特色裝備三大特色主導產業,做大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和節能環保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紡織、化工和食品三大傳統優勢產業向價值鏈高端發展,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三是將服務業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從原先側重于三次產業結構向行業內部結構調整深化,在關注門類結構、市域結構的調整基礎上,更加關注跨界融合。加快生產性服務業向制造業全過程滲透,壯大金融、信息服務、電子商務等優勢主導產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研發和創意、會展、教育培訓等新興特色產業,加快形成高端生產性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融合發展新格局。突出泰山核心資源,豐富提升優質載體建設,推進旅游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具有泰安特色的文化旅游、鄉村旅游、體育旅游、工業旅游、會展旅游,打響“養老泰安·養生泰山”品牌。提升沿104國道高端產業聚集帶和大汶河綠色產業聚集帶,實現產業空間的功能混合開發,促進三次產業有機融合、協調互動,成為不分彼此的新型產業體系,從而推動三次產業之間及產業內部結構向合理化、高級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