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簡介
馬志英 上海市食品研究所技術總監,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上海市食品學會食品安全專業委員會主任,上海市食品協會專家委員會主任。長期從事食品生化、食品工藝和食品安全領域的科研工作,主持完成十多項國家和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
上期談到“三魚兩藥”中的孔雀石綠危害問題,本期介紹水產品中硝基呋喃的問題。硝基呋喃類藥物是一類人工合成的廣譜抗菌藥物,它們都具有5-硝基呋喃的基本結構,常用的有呋喃唑酮、呋喃西林、呋喃妥因和呋喃它酮等。因其價格較低且抗菌效果好,曾一度被廣泛應用于畜禽及水產養殖業,對魚蝦類的腸炎、赤鰭病、潰瘍病等因細菌、真菌和一些原蟲引起的疾病都有較好效果。
硝基呋喃禁用于食用水產品
鑒于硝基呋喃對動物的致癌性已經明確,國際癌癥組織將其與人類致癌的關系確定為第3類(對動物致癌,但無證據表明對人類致癌)。為慎重對待這種已肯定對動物致癌的化學物質,科學評估食品中硝基呋喃類及其代謝物可能會對人體健康帶來的危害,從風險管理的角度出發,各國禁止將硝基呋喃用于食用水產品等食物中。早在2002年,我國農業部就規定硝基呋喃類藥物為飼養過程中禁止使用的藥物,在動物性食品中不得檢出。2010年我國衛生部發布的《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名單(第四批)》中,明確將硝基呋喃類藥物呋喃唑酮、呋喃它酮、呋喃西林、呋喃妥因列為非食用物質。因此,在水產品養殖、流通、銷售等過程中使用硝基呋喃類藥物為違法行為。
硝基呋喃可作為人類藥物
雖然國際上全面禁止在畜牧及水產養殖生產中使用硝基呋喃類藥物,但它們仍然被用作人類的處方藥。其中,呋喃唑酮就是大家熟悉的藥物——“痢特靈”,可用于治療細菌性痢疾、霍亂、賈第蟲病等;呋喃西林可用于治療皮膚感染等。
大劑量或長時間應用硝基呋喃類藥物會對畜、禽、水生養殖等食用動物產生毒性作用。同時,水產品以及食用動物中硝基呋喃低劑量長期暴露,會增加人類對該類藥物的耐藥性。硝基呋喃類藥物在生物體內代謝迅速,但其代謝產物能與蛋白質結合并且相當穩定,會隨動物糞便、尿液或其他排泄物進入環境,帶來負面影響。因此,我們應正確認識硝基呋喃的危害,既不要把食品中檢出硝基呋喃嚴重夸大成等同于“致癌”,也不要因硝基呋喃可作為人類用藥,而認為在水產品等食用動物中使用也無所謂。食用動物體內硝基呋喃類藥物殘留對人類健康危害既有劑量關系,又有長期積累的時間關系,還需進一步科學評估。
硝基呋喃仍被違規使用,消費者難識別
雖然硝基呋喃類藥物已被禁用,但由于其低廉的價格和良好的治療效果,仍然在水產品中被違規使用。從近期國內各地的檢出情況分析,檢出硝基呋喃類藥物殘留物超標的水產品有大菱鲆(多寶魚)、烏鱧(黑魚)、鱖魚、鱸魚、鯽魚、草蝦等,甚至還有海參、貝類等海產品,在水產育苗(尤其是蝦苗)中也有發現。因此,硝基呋喃類藥物殘留仍是我國目前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重點。最近,國家各部門開展的“三魚兩藥”專項整治中,“兩藥”中的硝基呋喃就是重點之一。
消費者一般難以辨別水產品中是否有硝基呋喃類藥物,因此大家應注意當地的食品藥品監管等部門發布的信息,及時了解有關監測結果,特別對檢出陽性的水產品種類和銷售、生產商加以關注。應通過正規渠道購買水產品,同時注意飲食多樣化,不要偏食某一種水產品,這樣既能做到營養均衡,又可把風險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