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飲食觀,它概括了一個人的食物喜好、口味特點與飲食風格。一個人的飲食觀大約在十幾歲時就已自然形成,但未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營養觀,因為它并非自然形成,而是在飲食觀的基礎上,本著對科學的信任,對合理營養不斷理解與追求的結果。飲食觀與營養觀,是統一而非對立的,前者是基礎,后者是升華。每個人的飲食觀都應受到尊重,而建立合理的營養觀,則是渴望健康者的必然追求。
我認為,我是一個有營養觀的人。相較于飲食觀,我的營養觀初現與形成大約要晚一二十年。大學營養學專業背景使我的營養觀有了雛形,而二十多年臨床營養工作實踐則使它真正形成并融入、改變了我的生活。
一、敬畏食物
敬畏食物是我營養觀的基礎。應該說,除了空氣,再沒有一樣東西如食物(包括水)般伴隨我們終生。一個人,以80歲壽命計算,一生所攝入的食物(包括水)總量高達60余噸,一生吃飯次數高達80000余次。中國人所說的“民以食為天”,西方人所講的“You are what you eat(你即是你吃的結果)”,都在說明食物對人的重要作用。據不完全統計,約60%或更高比例的疾病(包括惡性腫瘤等)的發生發展與飲食相關。可以說,食物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著我們的健康走向。
上大學時,老師教導我,食物是活的,是有生命的,是有個性的。工作后,我在日本看到,小學生被教育要尊重食物,尊重從事食物烹調、制備和研究的人;我在意大利看到,食物制備者被人們稱為藝術家;我在丹麥看到,選擇自己所喜歡的食物被當作“天賦人權”而得到最高保護。
在新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特別強調“杜絕浪費,興新食尚”,實際上就是反映了尊重食物、節約食物的重要思想。只有真正對食物懷有敬畏感,才能真正靜下心來了解、研究、熟悉食物,才能真正理解和享受食物帶給我們的美味與健康。
二、食物多樣化
食物多樣化,是我營養觀的一個重要內容。我知道這樣一個道理:沒有一種食物能完全滿足一個成人每日的營養需求。只有食物多樣化,才能真正實現平衡膳食“全面、均衡、適度”的六字方針,將健康效應發揮到最大,將食品安全風險降低到最小。
食物多樣化有無具體標準?《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給了我們一個明確的答案,即每日進食12種以上的食物,每周進食25種以上的食物。
我對自己的要求是,每日進食食物種類要超過20種。這并非難事,關鍵在于用心安排,形成習慣。追求食物多樣化,可以從早餐開始。我每日的早餐就能有5種以上的食物,包括至少2種主食(如全麥面包、燕麥粥等)、雞蛋、牛奶(或豆漿、酸奶)、至少2種以上蔬菜,有時還有豆腐、鮮榨果汁等。午餐和晚餐的食物種類安排,我遵循一個非常簡單的原則:一周內每日不重樣,一天內每餐不重樣,不僅符合營養原則,更愉悅心情。
三、結合“DASH飲食”和“地中海飲食”
國際上有兩個被公認為“健康膳食模式”的飲食類型,一個是“阻斷高血壓膳食(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DASH)”,另一個是有名的“地中海飲食”。
我的膳食模式是上述兩種膳食模式的結合。原則是取長補短,為我所用。具體包括十大原則:①主食粗細搭配,粗糧達到每日主食總量的一半以上;②每日新鮮蔬菜達到生重500克或更多,另加新鮮水果1個;③紅肉隔日50克,每周吃魚3次(以清蒸魚為主);④每日牛奶1袋(250毫升)、煮雞蛋1個;⑤用橄欖油,每日用量不超過3湯匙(30克);⑥盡量少鹽,很少吃咸菜、榨菜;⑦多飲水,偶爾喝一杯紅酒;⑧每餐不過飽;⑨極少吃油炸、燒烤類食物;⑩能回家吃飯,就不在外就餐。這些看似有些“復雜”的飲食習慣,我僅用三個多月就實現并習慣了。
四、適量喝咖啡
我的營養觀的一個重要變化,是從不喝咖啡到愛喝咖啡。咖啡的健康功效已逐漸被人們認識。2015年,美國農業部公布的膳食指南更是明確了“咖啡可作為健康食物和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適量飲用咖啡(每日200~400毫升)對健康的益處(如可能降低糖尿病、部分惡性腫瘤發生風險等)遠大于其可能造成的風險(如增加鈣流失等)。
多年前,基于對“咖啡可導致骨質疏松”的片面認識和對咖啡的不耐受(飲用咖啡后出現心慌、頭暈),我對咖啡敬而遠之。多年后,基于對咖啡健康效應的全面理解和對咖啡耐受性的逐步改善(適量飲用后無不適感),我對咖啡越來越喜愛,逐步成為“咖啡迷”。當然,“咖啡迷”也有原則:①每日飲用咖啡不超過2杯(每杯200毫升,每日飲用量不超過400毫升);②盡量不空腹飲用咖啡;③飲用現磨咖啡而非速溶咖啡;④不加或少加糖。
五、關注體重組成
體重是和呼吸、心跳、血壓一樣重要的生命指征。每個人都應關注和判定自己的體重狀況。要全面判定自己的體重狀況,需從三方面入手,即實際體重、體脂總量和體型(體脂分布)。單靠“體重”判斷“胖瘦”往往是片面的。
作為營養工作人員,管理好自己的體重是必須的。然而,何謂“管好”?從外觀看,我的身高1.82米,體重72~74千克,可以說非常“標準”。但2008年,我自測體脂比例達到了體重的28%(成年男性體脂應控制在體重的25%以下),意識到這可能源于我長期忽視體育運動及飲食控制尚不到位。雖然當時我的體重仍保持在所謂的“合理水平”,體型也是人們看到的“標準外觀”,但我知道這是典型的“隱性肥胖”。于是,我為自己量身定制了一個營養和運動計劃:每日快走1小時(10分鐘走1200步,連續走30分鐘為一單元,每日走兩個單元)加20分鐘抗阻訓練(自己設計的啞鈴操),同時適當控制油脂、動物性食品、高能量食物的攝入量。雖然過程不易,但2個月后,我成功將自己的體脂比例由體重的28%降至22%,并形成了一整套符合自己習慣和特點的營養和運動習慣。我一直保持這一體脂比例至今,我現在的體重狀況是實際體重、體脂總量和體型(即體脂分布)均正常的真正的標準體重。
我的營養觀很可能無法直接套用于他人,但如果可以給追求合理營養與平衡膳食的朋友們一些有益的提示,便已達到我撰寫此文的初衷了。
專家簡介
于康 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臨床營養雜志》副總編,北京醫學會臨床營養學會副主任委員,國家衛生計生委營養標準委員會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風險評估與控制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健康管理及健康保險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營養學會理事,北京營養師協會副理事長。擅長肥胖癥、糖尿病、高脂血癥、痛風癥、腎臟疾病、外科疾病等疾病的腸內營養支持和營養治療、營養風險篩查及營養評定等。
專家門診:周三上午,周四上午(國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