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迎輝


(河南省有色地質礦產局第四地質大隊,河南 鄭州 450016)
摘要:全面的對大紅崖燕山晚期花崗巖體斑巖型輝鉬礦成礦地質條件進行敘述,為在大紅崖二長花崗斑巖體與中元古界寬平群四岔口組云母石英片巖接觸部位尋找以斑巖型輝鉬礦為主的礦產類型成礦條件與找礦潛力進行評價。
關鍵詞:大紅崖;燕山晚期;輝鉬礦;成礦作用;找礦潛力評價
1、評價區大地構造位置
區內地處華北陸塊南緣與秦嶺造山帶銜接部位,以測區撞根-亂石嶺斷裂帶為界,北為華北地層區豫西分區熊耳山小區,南為秦嶺地層區北秦嶺分區南召小區。 區內主要構造線方向為北西向及近東西向,兩條大的斷裂橫貫全區。
欒川—明港斷裂帶(簡稱為欒川斷裂):西自陜西延入向東經盧氏黑溝、欒川南、廟子、南召頭道河、方城維摩寺、泌陽羊冊、桐柏廟西莊、至信陽明港向東入沒第四系。在廟子以西斷裂帶為疊加在韌性剪切帶基礎上的向北逆沖的脆性斷裂帶,構成新元古界寬坪群與上元古界老李山組、新元古界欒川群、下古生界陶灣群、古近系的斷層接觸邊界;在廟子—頭道河間為一疊加在韌性斷裂帶基礎上的脆性斷裂帶,構成寬坪群與太華群(未分)的斷層接觸邊界,在斷層帶南側多處分布有由欒川群構成的飛來峰,構造覆蓋在白堊系上統鷹嘴山組礫巖之上;
瓦穴子—小羅溝斷裂帶(簡稱瓦穴子斷裂帶):瓦穴子斷裂帶第一次活動始于加里東期,沿斷裂帶分布有加里東期輝長巖脈和閃長玢巖脈等侵入;第二次活動使得沿斷裂帶分布的巖脈發生糜棱巖化,兩次活動均為向北逆沖。向南滑覆的時限為早白堊世。多期次的造山運動形成了復雜的褶皺帶。
2、區域成礦地質條件
區內的大紅崖巖體。為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巖,出露地層為新元古界寬坪群四岔口組、謝灣組;新元古界欒川群南泥湖組、煤窯溝組和大紅溝組;新元古界陶灣群秋水溝組;下古生界二郎坪群火神廟組;中生界三疊系上統五里川組;白堊系上統;新生界古近系始新統盧氏組,漸新統大峪組;大紅崖鉬礦體主要賦礦層位為大紅崖燕山期晚期二長花崗斑巖體與新元古界寬坪群四岔口組。侵入巖體外接觸帶較發育的片理帶與成礦關系比較密切。
3、地層
區域出露的地層主要為中元古界寬坪群(Pt2k)四岔口組(Pt2s):主要巖性為黑云石英片巖,絹云石英片巖,二云石英片巖夾斜長角閃片巖等;該組內部受剪切作用影響,發育網結狀韌性剪切帶(強片理化帶),在強變帶中,云英片巖中黑云母、石榴石及角閃質巖石中的輝石殘留斑晶,均發生強烈定向拉伸。區內巖性變化不大剖面片褶厚度為1349米。
中元古界寬坪群(Pt2k)謝灣組(Pt2x)巖石組成分為上、下兩個巖性段,二者之產呈斷層接觸。
下段:巖性以黑云石英大理巖、陽起石英大理巖為主,夾斜長角閃片巖、鈣質陽起石片巖。北部與上巖段接觸部位普遍具碎裂巖化現象,南部普遍片狀構造發育,形成片狀黑云母大理巖、鈣質陽起片巖。在橫向上,黑云母與陽起石呈淅變關系,其中東側以陽起石為主,西側以黑云母為主。片狀斜長角閃巖呈條帶狀、透鏡狀平行展布,具基性巖脈特征。該段剖面厚度為754米。
上段:巖性單調,主體為薄層石英大理巖,局部地段含少量絹云母。巖石普遍具碎裂巖化作用,巖層內部小型褶皺發育,剖面片褶厚度為142米。
下古生界二郎坪群(Pz1e)火神廟組(Pz1h):本組主要巖性為變細碧(玢)巖,此外尚有數量不等的石英角斑巖、火凝灰巖及薄層大理巖、硅質(板)巖夾層。其北側與寬坪巖群呈斷層接觸,南、西部被上三疊統五量川組覆蓋,在空間上由于后期花崗質巖體侵入呈支離破碎狀展布。
中生界三疊系上統五里川組(T3w)該組分為中、下兩個巖段。
下段(T3w1):巖性以砂巖為主。底部為土黃色砂巖,另有少量粉砂質板巖,其基本層序為厚層狀細粒砂巖-中薄層含炭泥質粉砂巖。上部為灰綠色砂巖,基本巖石組合為中厚層狀中粒砂巖-中層細粒砂巖-薄層粉砂巖,厚630米。
中段(T3w2):巖性以砂巖為主,夾有厚度不等的粉砂巖,其基本巖石組合為含礫粗砂巖-中厚層中粒砂巖-中薄層細砂巖-薄層粉砂巖,但是由于該組地層褶皺及小型滑脫斷層發育大多數地段缺失頂部的粉砂巖,厚173米。
白堊系上統(K2):該地層巖性單調,以紫紅色復成份礫巖為主,夾紫紅色巖屑砂巖,薄層或透鏡體。巖石分選性差,略具磨圓,鈣質膠結。
5、化探異常特征
區內位于北秦嶺地球化學區蟒嶺-南召AuAgHgPbZn(W)Ni異常帶龍潭溝-馬市坪AgPbZnWBiNi異常亞帶西段。礦區發育以W為主,伴生Mo、Zn、Cu、Au等元素分散流異常,W最高41.7×10-6,平均9.06×10-6,襯度1.81,方差5.95,面積13.87km2,規模25.11。Zn、Cu、Au等元素分布于W、Mo元素異常外圍。
5.1礦區土壤地球化學異常特征
區內土壤地球化學異常場北西部呈面狀地球化學異常場,南東部呈弧島狀地球化學異常場為特征。由北西向南東主要異常可分為曹溝(1)面狀異常場、鐵匠壕東(2)孤島狀異常場、西紡車溝。
①曹溝、土壤地球化學異常:以Mo為主,伴生W、Sn、As、Ni、Cu、Ag、Pb、Au等元素。Mo最高39.5×10-6,平均17.04×10-6,襯度1.70,面積0.3566km2,規模0.6076;W最高36.9×10-6,平均16.03×10-6,襯度1.60,面積0.0503km2,規模0.0806。Mo元素異常呈島團狀分布于大紅崖燕山晚期酸性巖體(K1DH2ηγ)與寬平群(Pt2k)四岔口組(Pt2s)內接觸帶。強度高、規模大,濃集中心和濃度分帶明顯,細分有南、北兩個較明顯濃集中心,以南濃集中心為主。其它元素異常規模小、零星分布于Mo元素異常區。經踏勘檢查在Mo異常南邊緣花崗巖與角閃片巖接觸帶附近(Y:3750010,X:37511060)50米范圍內發現輝鉬礦呈細脈狀、浸狀或鱗片狀產于花崗巖中,目估品位達工業品位。根據元素組合及所處環境認為,以地質工作了解礦體(床)規模與品位。
②鐵匠壕東、土壤地球化學異常:異常以W為主,伴生Ni、Co、Au、Cu、Pb、Ag、Mo等元素。W最高50.7×10-6,平均18.96×10-6,襯度1.90,面積0.1896km2,規模0.3595。它呈北西西線狀分布于大紅崖燕山晚期酸性巖體(K1DH2ηγ)與寬平群(Pt2k)謝家灣組(Pt2s)外接觸帶附近。W異常強度較高、規模較大、有一定的濃集中心與分帶,其它元素強度不高、規模不大,濃集中心和濃度分帶不明顯,零星分布于W異常濃集中心。該次生暈異常可能與北西西向破碎帶或巖石局部元素富集有關。
6、礦(化)點地質特征
6.1評價區已知鉬礦(化)點
區內以槽探工程控制及化探鉬異常位于測區西部,處于大紅崖巖體與四岔口組地層接觸部位,經槽探取樣發現1條鉬礦化體。通過地表槽探揭露圈定了鉬礦體位于測區西部的曹溝東側,處于大紅崖巖體與謝灣組地層接觸部位內接觸帶。其地質特征如下。
礦體地表由TC08揭露控制,礦體長255米,厚度兩米,產狀35,品位1.01%。主要礦化為輝鉬礦化、黃鐵礦化、硅化等。輝鉬礦石結構主要為自形-半自形結構和它形結構,主要構造為細脈-粗脈狀構造和浸染狀構造。粗脈寬度大于5mm,脈內輝鉬礦主要為鱗片狀,自形結構,顆粒粗大,一般為1~20mm;細脈寬度小于2mm,脈內輝鉬礦主要為自形結構~半自形結構,鱗片狀,顆粒一般為0.5~2mm;浸染狀構造主要是輝鉬礦不均勻的分布于二長花崗巖中,顆粒一般1~10mm,以半自形結構和它形結構為主。
該礦化帶下部圍巖為四岔口組(Pt2s)云母石英片巖,上部圍巖為細中粒二長花崗巖,圍巖內均有不同程度的黃鐵礦化。礦化帶位于接觸帶巖體一側,通過前期采樣化驗,部分樣品達到了邊界品位,個別樣品達到了工業品位,其中最高一個樣品鉬品位達到了1.01%。
7、找礦潛力評價
經對大紅崖二長花崗斑巖體與四岔口組云母石英片巖層位斑巖型輝鉬礦化的分析,均圍繞大紅崖巖體大面積的圍巖接觸分布,礦(化)體賦存于大紅崖燕山晚期二長花崗斑巖與中元古界寬平群四岔口組云母石英片巖內接觸部位,礦體均成似層狀、透鏡狀、巖脈狀,金屬礦物主要為鉬礦、黃鐵礦化,脈石礦物主要為二長花崗斑巖、石英、云母;以自形—半自形細粒結構,片狀、網脈狀構造為主;具硅化較強;成因類型屬于熱液—斑巖型。
通過前面資料的分析可知,處于大紅崖巖體與四岔口組地層接觸部位內接觸帶有良好的成礦地質條件,礦化顯示良好,資料依據充分,具有很好的找礦前景;根據物化探異常的規模和強度特征與該區地表的礦(化)化點對應關系也可看出,該區具有非常大的斑巖型輝鉬礦的成礦潛力。
相信在大紅崖巖體與四岔口組地層接觸層位對地表輝鉬礦(化)點的深部勘探投入及綜合研究的基礎上,找到斑巖型輝鉬礦的潛力較大。
參考文獻
[1] 李懷乾,王偉中,羅明強,葉惠嫩 豫西花崗巖北東側金礦成礦特征[J]. 《礦產與地質》, 2002, 16(2):91-94
[2] 常秋玲,盧欣祥,宋鋒. 豫西南內鄉地區金礦成礦與花崗巖、構造的關系[J]. 《地質通報》, 2006, 25(8):997-1004
[3] 劉清泉,張宇,李冰,張智慧,張馳. 豫西青崗坪花崗巖體地球化學特征及地質意義[J]. 《金屬礦山》, 2014, 43(8):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