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定濤



(廣東核力工程勘察院,廣東 廣州 510800)
摘要:在挖孔樁施工過程中,由于橋址區地質條件多為溶洞、溶溝分布區,在挖進時經常遇到溶洞,發生護壁坍塌、人員墜落等潛在危險以及針對此情況,采取適當施工方案處理在挖孔過程中遇到的溶洞,將風險降低,以便能順利安全成孔。
關鍵詞:樁底物探;視電阻率測深法;高密度方法;溶洞處理方法
1 序言
在灰巖地區,盡管場地進行過詳細勘察,但由于巖基面起伏變化大,溶洞、裂隙發育程度不一,樁基設計過程中或進人樁基施工階段,落實到具體的某根樁,樁端之下是否隱伏溶洞,為此在基樁澆灌前,對每根人工挖孔嵌巖樁的樁端進行現場檢測,以判定樁端之下灰巖是否隱伏溶洞等不良地質情況,進而決定是否終孔、澆灌基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 物探方法介紹
2.1 視電阻率測深圖繪制
高分辨率直流電測深方法是利用對稱四極裝置,用兩個供電電極向地下供電,兩個測量電極在供電電極中間位置進行觀測,然后不斷的改變供電電極距來控制勘探深度。由淺入深,了解一個測點地下介質電阻率的垂向變化。其野外測試簡易布置圖(如圖所示)
上述圖可以分析:圖2樁底灰巖完整反演高精度電測深視電阻曲線圖,其形態呈均勻增加,梯度值變化大致不變,其斜率不變,圖3樁底存在溶洞反演高精度電測深視電阻曲線圖,其形態呈“之”或折線型,梯度值出現突變現象,其斜率變化不一致。
該方法優點分析:受場地和外界條件影響小,不受地下水較多,灰巖裂隙和節理較發育等巖體自身條件的限制。恰恰補充了第一種方法。缺點分析:隨著人工挖孔樁埋深增加,對電測深視電阻值影響越大,另外受樁徑的影響,樁徑越小,野外施工難以展開。
2.2 高密度電法
高密度電法只是輔助方法,在此簡單介紹一下,該方法只是從宏觀方面掌握整個橋址區巖溶發育情況,第四系覆蓋層的厚度,較大溶洞、溶槽、軟弱夾層的分布,埋深和特征,當巖體中存在溶洞、斷層、破碎帶等滲水通道時,圖像中層狀特征遭到破壞,出現條帶狀或橢圓形低阻色塊,使得某些層位被錯開、拉伸發生畸變。這些地質信息為局部樁底物探綜合解釋奠定基礎。
3 溶洞處理方法
在挖孔樁施工過程中,由于橋址區地質條件多為巖溶、溶溝分布區,在挖進時經常遇到溶洞,發生護壁坍塌、人員墜落等潛在危險以及針對此情況,采取適當施工方案處理在挖孔過程中遇到的溶洞,將風險降低,以便能順利安全成孔。人工挖孔樁: 樁孔采用人工挖掘方法進行成孔,然后安放鋼筋籠,澆注混凝土而成的樁。人工挖孔樁一般直徑較粗,最細的也在800毫米以上,能夠承載較少且壓力較大的結構主體,目前應用比較普遍。
3.1溶洞位于護壁部位
在施工過程中,常常遇到溶洞位于護壁位置,由于溶洞發育的方向不同,其處理的方法不同,溶洞在護壁位置主要有以下兩種方式,即垂直走向溶洞和水平走向溶洞,具體見圖:
對于圖4水平走向溶洞,其處理方法比較簡單,主要采用的方法:在溶洞內部采用片石回填,外側護壁采用水泥砂漿砌筑10cm厚的擋墻,同時做好護壁,該措施防止在灌注過程中混凝土流失造成樁基有潛在的質量隱患。待護壁砂漿凝結24小時后,才能進行下一節施工。
對于圖5水平走向溶洞,這種類型溶洞對樁基和人員的安全較大,施工方法:采用鋼筋混凝土護壁,混凝土等級不得低于C20,厚度不得小于10cm,必要時可在護壁內沿豎向和環向配置直徑不小于6mm,間距為200mm鋼筋;護圈的壁厚不得小于20cm;相鄰護壁節間應用錨筋相連。護壁強度達5MPa后方可開挖下層土方。施工中按施工設計規定的層深,挖一層土方施做一層護壁,遇到溶洞時減少每節護壁的高度,嚴禁超規定開挖、后補做護壁的冒險作業。
3.2溶洞位于樁底部位
在挖孔樁施工過程中,由于橋址區地質條件多為溶洞、溶溝分布區,在挖進時經常遇到溶洞,溶洞的形態各異,如漏斗狀,串珠狀等,常見溶洞位于樁底部位,主要表現形式:
對于圖6水平走向溶洞,其處理方法比較簡單,主要采用的方法:將溶洞直接挖穿,建議施工單位將樁底開挖到新鮮、完整巖體為止。在溶洞內部采用片石回填,外側護壁采用水泥砂漿砌筑擋墻,同時做好護壁,該措施防止在灌注過程中混凝土流失造成樁基有潛在的質量隱患。
對于圖7水平走向溶洞,主要采用的方法:建議施工單位邊開挖邊探測,將樁底開挖到新鮮、完整巖體為止。開挖時,對溶洞一側采用少炮眼,少炸藥等措施,防止護壁脫落,對已開挖的溶洞采用片石回填,外側護壁采用水泥砂漿砌筑擋墻,并灌注混凝土。注漿施工所需注意的事項:通過采用間歇注漿方式來防止漿液流失太遠所造成的浪費,使先注入的漿液和砂子初步達到膠結之后再進行注漿,并循環多次注漿,達到規定最小注漿量和注漿壓力控制值之時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