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連軍
隨著人們優生優育觀念的增強,處于備孕期的夫婦會疑惑,當男方健康狀況較差、亞健康或者患有某種慢性病(不是傳染病或可遺傳的疾病),會不會影響優生優育(子代健康)?
新的醫學理論提示:有影響
眾所周知,胚胎是精卵結合的產物,精子為胚胎提供了50%的遺傳物質。精子質量的好壞不僅決定了男女雙方是否可以順利受孕,對受孕后胚胎的質量,甚至子代的健康狀態也產生重要影響。能否受孕屬于精子的早期效應,而受孕后對胚胎質量乃至子代健康狀態的影響屬于精子的晚期效應。現代醫學的 “健康與疾病發育起源”理論學說指出:除了遺傳和環境因素,如果生命在發育過程的早期(包括胎兒和嬰幼兒時期)經歷不利因素(子宮胎盤功能不良、營養不良等),將會增加其成年后患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腫瘤等慢性疾病的風險,這種影響甚至會持續好幾代人。該理論現在已擴展到配子時期,即孕前精子或卵子的狀態也會對子代產生上述影響。
目前認為,其機制主要與表觀遺傳有關。所謂的表觀遺傳,是指攜帶遺傳信息的基因序列并沒有發生改變,但是基因的活性卻發生了變化。在人的基因中,有一部分是有害基因,有的導致腫瘤、有的導致糖尿病、有的導致肥胖等,但這類基因只要處于靜止、不活動的狀態,不會給健康帶來不良影響;只有當這類基因被激活、處于活動狀態時,才會導致相關疾病的發生。表觀遺傳研究的正是可以對基因的活性進行調控的一種遺傳方式。 簡而言之,有沒有致病基因不關鍵(誰都有),關鍵是致病基因處于什么狀態(活動還是靜止)。致病基因處于活動狀態,意味著疾病易于發生。
男方健康如何影響子代健康
身體健康狀態對精子濃度、活力、形態等都有明顯影響。當健康狀態不佳,如疲勞、困倦,或有慢性疾病時,反映精子質量的指標,如精子活力、正常形態精子百分比、精子DNA完好程度等往往出現明顯異常。臨床上經常遇到這種情況:做精液檢查時,如果前幾天有熬夜、加班等情況,檢查結果往往不正常;而經過充分休息,身體恢復后再次檢查,指標可以恢復正常。此外,歐洲大樣本的回顧性研究分析表明,精子質量的好壞與男性壽命相關,即精子質量越好的男性,越長壽,而精子質量越差,則意味著壽命減少。換言之,男性的精子質量是身體健康狀態的晴雨表。在身體處于疲勞狀態下,不僅不容易受孕,不健康精子受孕的概率也會增加,不利于優生。
再看一下精子質量與子代健康的關系。一方面,精子質量差的時候, DNA有損傷的精子比例會增加,而DNA損傷的精子受孕后,除會導致胎發育停滯、自然流產概率增加外,還與胎兒畸形以及出生后多種疾病,如兒童期腫瘤、骨骼疾病、精神疾病等有關。此外,根據“健康與疾病發育起源”理論,受孕前的精子(或卵子)具有預知適應反應能力,并可將相關信息遺傳給下一代甚至第2代、第3代。
2014年,著名的《細胞》雜志封面文章報道,交配前1天或2天,在雄性果蠅的飲食中增加糖類物質,可以通過使胚胎糖代謝相關基因活性發生變化,導致出生的子代果蠅出現肥胖。這說明受孕前的精子受到高糖這一信息刺激后,誤以為子代也會處于高糖環境中,從而調控了與精子上與糖代謝相關基因的活性,并通過表觀遺傳機制傳遞給子代,從而導致子代的肥胖。
流行病學調查研究顯示,人類肥胖的發病也存在類似表觀遺傳學效應。表觀遺傳學研究領域的相關專家曾推測,身體健康狀態或環境暴露,可能會影響到精子相關基因表觀遺傳學調控機制,從而可能會使成年后心血管疾病、腫瘤等慢性疾病的發病率增加。
總之,無論是飲食、營養狀態、環境因素,還是身體健康狀態,都可作為信息通過表觀遺傳機制,以精子或卵子為載體傳遞給下一代,從而影響到子代的健康。備孕夫婦應讓身體接受有利于健康的信息,如合理飲食、均衡營養、適度運動、心緒平靜、避免有害環境暴露,讓身體和心緒處于平穩的良好狀態,不把不良信息傳遞給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