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昌頭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9-0033-02
課程改革已經多年,其理念也成共識,但其探索遠沒有結束。2016年江蘇高考第23題,以美國喬治凱南和蘇聯諾維科夫報告為素材,從不同角度來看待“冷戰”起源問題。這就體現了《歷史課程標準》中“從不同角度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的要求,同時提醒我們要高度重視課標的能力要求。如何將課堂教學與課標緊密結合,并想方設法尋找切實有效的途徑來幫助學生達成課標要求,本文擬從培養學生歷史角度意識的維度,結合自己在日常教學中的實踐,提出自己的些許想法,希望得到專家同行的指導幫助。
一、樹立“視角”意識,引領新課程教學改革。
歷史課程設置,打破通史體例,將高中歷史分為必修模塊以及選修模塊。這樣設置,其實就是強調了從不同視角來探知歷史。
不僅如此,歷史課程在各歷史模塊、專題及每一課程的設計編排上,也凸顯出“視角”意識。如必修一,將中外獨立而又有諸多關聯的政治史,分古代、近代、現代三階段整合展示,而每一階段展示的“視角”又不同,中外史敘述也有區別。如中國政治史:古代主要從“制度”(即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演變等展開,近代則以“運動”(即中國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爭)為主,現代則以“國家”(即新中國政治建設、對外關系、祖國統一等)為線索展開。三階段的政治史不是一角度一模式,細細體會歷史視角的變化、敘述側重點的變化,我們就會發現不同階段歷史的自身變化特征。
此外,教材針對歷史敘事的經典方式(事前“背景原因”、事中“過程內容”、事后“作用影響”),也做了更智慧的調整,用一個個獨特的“角度”將傳統化于無形。新教材表面上已很難找到諸如“背景”、“過程”、“影響”之類的標題詞了,但實際上內容前后關聯呼應,“三部曲”一步不缺。歷史不再是千人一面,不再是“八股”式的歷史,教材闡述的“背景”、“過程”和“影響”,往往只是其中最主要、最核心、最直接、最特色的部分,而這一點與出現在子標題的強調敘事著眼點的關鍵詞不無關聯。
研讀“歷史課程標準”,我們同樣感受到的是“視角意識”的滲透甚至主導性。如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一課,課標要求是:“了解俄國國內戰爭后蘇維埃政權面臨的形勢,認識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的必要性”、“列舉斯大林模式主要表現,認識其在實踐中的經驗教訓”。這些要求均體現了在歷史認知過程中認識“角度”的多樣性和重要性,無處不在的“角度”,有形無形的“視角”,已將一部我們熟悉了很長時間的歷史變活,變得更貼近社會生活,也更易把握和感悟了。
二、找準“探究角度”,提升歷史認知能力。
教學中歷史“視角”無處不在。在一輪復習中,我針對學生實際,在學生自主知識整理時,我進行了兩方面的指導:一是指導學生學會解讀課標要求,明確課標含義,把握學習重點要點。二是通過舉例,指導學生運用“歷史角度”進行知識梳理和整合。如“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先指導學生將古代分成“古代奴隸制時代(夏商西周)”和“古代封建時代(秦漢至明清)”,然后,要求學生從“王位繼承制度”、“中央行政管理制度”、“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三個角度去對照整理不同時期相關內容。另外,在重大歷史事件的原因或影響等分析中,不斷引導他們從“主客觀”、“內外因”、“正反面”或“經濟、政治、思想”等角度去思考分析。
在復習到“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時,一個單元同時涉及“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誕生”、“抗日戰爭”、“新民主主義革命”等五個事件的“影響”,學生一時很難區別掌握,我提醒學生運用“歷史角度”分析比較。首先從“屬性角度”將幾次運動或事件的類型區分開來,是“革命”、“戰爭”還是“運動”或“事件”,然后再進行比較分析。不同類型,其影響的對象、方式和程度就不同。同屬“革命”,也要區分其階級屬性和時代特征。如五四運動,時代賦予的使命是“反帝反封建”,階段性特征是“開端”(工人階級第一次登上歷史舞臺,馬克思主義思想開始傳入)。共產黨成立,時代相同,但情勢有發展(馬克思主義傳播,工人運動興起),這個基礎上,因為有了馬克思主義指導的自己的政黨,有了明確的綱領目標和工作方向,所以革命當然會“煥然一新”,如此等等。
角度就是思路,就是方法。教師教學設計的第一目標,就是讓學生準確地領悟把握課標要求中有形無形的“視角”,并找出和運用新課程中無處不在的“角度”,多維度分析歷史問題,這樣就容易找到歷史事件的異同點,就容易發現歷史上事件前后的關聯性,就容易理解事物前因后果,并不斷深入的去探尋歷史規律,這對于幫助學生提高“分析、比較、理解、認識”等學習能力大有裨益。從大處看,學生最終能“辯證地認識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的內在聯系”,“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歷史觀”。從小處看,學生在面對“評價、探討”等較高難度的考查要求時,也能感到有路可走,有章可循,或有話可講,并能做到有的放矢。這其中的“章”,指的就是靈活又實在的“角度”,這也是歷年江蘇高考命題的重要方向,值得我們重視和關注。
參考文獻:
[1]《歷史課程標準》
[2]魯獻蓉:《從傳統教案走向現代教學設計》2004年第7期
[3]陳漪明:《對歷史教育改革及歷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思考》,200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