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浙江紹興一個醫學世家,祖父張愛白是當地西醫名醫,后響應號召學了點中醫。受其影響,我1965年從上海第一醫學院(現名為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畢業,從事耳鼻喉科工作后,不滿足于手術為主的治療方法,先后三次脫產學習中醫,在全國首屆名老中醫學術繼承研究班結業后,正式拜中醫喉科老前輩張贊臣教授為師,成為他的關門弟子。1997年,我自己也獲得了名老中醫學術繼承研究班導師資格。
回顧半個多世紀來所走過的中西醫結合道路,我深感中醫藥寶藏的無窮魅力。多年來,我們針對西醫療效還不夠好,甚或尚無適當療法,而中醫治療具有相對優勢的一些專科疑難病癥,持續探索,提高療效,更好地解決百姓疾苦。
一、嗅覺障礙
西醫認為,嗅神經一旦受損,要恢復嗅覺功能是很難做到的。從全國各地來就診的患者多是久治不愈,存在不同程度的嗅覺減退甚至全部消失(失嗅)。少數患者聞到“怪氣味”(異嗅),或無客觀嗅素刺激而聞到某種氣味(幻嗅)。這些現象,臨床上統稱為“嗅覺障礙”。
我們通過問診及5種自制的嗅液試劑測試,可做出初步判斷。治療上,先給患者遞減式口服糖皮質激素,若嗅覺有所恢復,則加服中藥以保持嗅覺;若激素無效,則采用鼻翼旁迎香穴藥液注射,或針刺鼻腔內鼻丘部等方法。初步臨床觀察發現,嗅覺障礙并非不治之癥。
二、頑固病例
頑固性鼻出血、慢性鼻竇炎、過敏性鼻炎、慢性咽炎、喉性頑咳等,這些常見的“小毛病”反復發作,給患者帶去許多煩惱和負擔。
先師創制了專治咽部急性炎癥的“金燈山根湯”和專治慢性咽炎的“養陰利咽湯”,療效非常好。1993年,這兩款驗方被制成了院內制劑,深受患者歡迎。我以黃芪等補肺氣、仙靈脾等溫補脾腎、蟬蛻祛風,總結出專治過敏性鼻炎的“扶正止鼽湯”,療效顯著,補充了西藥療效短暫、停藥后易復發的不足。
對頑固性鼻出血,西醫常用填塞、收斂、燒灼等對癥療法,見效較快,但多未能除根。中醫認為,血從鼻出反映了心肺脾等內部臟腑失調致血液妄行,通過辨證求因、審因論治,局部清熱涼血、益氣活血,整體平肝解郁等,標本兼治,止血療效比較穩定持久。多次手術治療失敗的病例,配合中醫內服外治,多能顯著提高療效。
對神經性耳聾、耳鳴,眩暈,五官部位的冷痛等病癥,現代醫學尚無滿意的療法,治療較為棘手。而中醫除辨證施治煎服飲片外,還可采用針灸、氣功、推拿、按摩、導引、拔火罐、藥物穴位注射或埋線、膏藥貼敷等多種方法綜合治療,取得療效。
三、腫瘤
中醫藥有減輕腫瘤放化療的不良反應、減少復發等長處。此外,我們從“治未病”的指導思想出發,選擇本科較常見的癌前病變——聲帶白斑及鼻內翻性乳頭狀瘤進行防治。這兩種病都屬良性,但有惡變傾向,且手術后容易復發。
聲帶白斑多發于長期大量吸煙者,以發聲嘶啞及聲帶表面白斑堆積為主要表現。先師有一張治療該病的驗方“咽喉清斑湯”,其中有一味經驗藥——煅人中白(以人尿的白色沉淀物炮制而成),具有清熱降火、止血消瘀的功效。辨證處方服用中藥的聲帶白斑患者,半數以上病變可有不同程度消退,免除手術之苦。
鼻腔及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的外形與鼻息肉相似。手術前后加服中藥,能起到預防惡變及減少復發的作用。我們的驗方“消瘤湯”中,重用黃芪等補氣(扶正),夏枯草、米仁等軟堅散結(消瘤)。進一步的實驗研究標明,補氣扶正可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增強免疫細胞的吞噬能力,使引發腫瘤的人乳頭狀瘤病毒得到抑制。
四、情志性疾病
耳鼻喉科疾病患者中有不少人兼有“郁癥”。近年來媒體報道的耳鼻喉科“傷醫”事件較多,與本科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情志失調不無關系。從中醫觀點分析,情志障礙可致氣滯,進一步引發血瘀,導致胸滿脅痛、易怒欲哭、感覺異常等多種癥狀,日久造成臟腑功能紊亂、身心失調,互為因果,遷延難愈。為什么耳鼻喉科病患者容易發生情志問題呢?這可能與患者鼻腔通氣度的異常有關。由于鼻甲組織被過多切除、損傷或消融,造成鼻腔寬大、過度通氣,影響氧氣交換,導致大腦情志活動中樞的功能紊亂,從而繼發異常行為。
先師多次強調:五官局部病變需從全身調整。中醫治“病”之外更重治“人”,整體考慮、身心同治,正是中醫治病的優勢所在。面對久治不愈、過度執著,或者主訴感覺與客觀檢查結果明顯不符的患者,深感悲觀絕望、生不如死的患者,我們在專科用藥之外,還應配合辨證處方,給予調節神志的中藥煎劑,并進行耐心、有針對性的語言疏導,常能收到更好的療效。
結語
中西醫分屬不同的醫學體系,但兩者并不對立,可取長補短。中西醫結合的立足點主要應在中醫,不能以是否符合西醫的理論來衡量中醫的價值。要找準中西醫的結合點,發揚中醫的優勢和特色。評價效果要客觀,要按照適合中醫特點的循證醫學原則和方法檢測療效,先證實療效,再探明機制。
關注“大眾醫學”微信公眾號,回復“張重華”,閱讀張老在本刊發表的科普文章《膳方治鼻淵,亦需因人而異》《從人指甲入藥說說特殊中藥是“寶”還是“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