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樟榮
醫患關系的處理對于醫護人員、患者,乃至全社會都很重要。在醫療行為中,醫患雙方的目的其實是一致的,都是希望患者可以盡快康復。當彼此站在對方角度觀察、思考時,就會多一分理解,少一分誤會,令戰勝疾病的信心和效果加倍。
如果我是醫護人員,我會……
繁雜瑣事,你我共擔 我接診時,也許沒有用過分熱情的言語,但診療時一定留心患者的狀態。不會頭也不抬地讓患者自述病情,不加理會。為外地患者開具詳細且費用較高的大檢查之前,我會詢問患者能在本地停留幾日,再根據患者的日程安排檢查;針對醫藥費用報銷問題,盡可能幫助患者解決經濟困擾,如開具詳細的診斷證明,幫助患者獲取醫療資助等。以上舉動,患者都可以感受到并給予善意的回應。醫療行為必須雙方共同努力才可獲得成功,不能把繁雜的后續工作都交給患者處理。
我建議,你選擇 在說服患者接受自己的診療建議時,我會設身處地站在患者的立場,多以“如果我是患者”“如果我是患者家人”的角度考慮,為患者制訂最合理的診療方案。由于治療方案的最終執行者是患者本人,調整生活方式、堅持飲食運動、定期隨訪等工作在糖尿病、高血壓等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疾病防治中很重要,讓患者選擇自己能夠接受的診療方案才是最適合他的方式。我會本著尊重患者的態度,逐漸說服其接受。如果患者實在不能接受,可以退而求其次,并在后續隨訪中逐漸讓患者認識到最佳方案的優勢,讓他們從內心真正接受。當患者認可我所制訂的治療措施是為他著想時,依從性自然會提高;若患者處處質疑醫生的行為,哪怕再完美的診療方案,患者的執行力也會大打折扣。
重視科普 科普工作在醫患溝通中占重要地位。很多患者對疾病的發生發展、醫院的體系等不了解,對就診流程也是霧里看花、摸不著頭腦,難免會對治療有所誤解。當現實與期望落差很大時,就容易與醫生發生沖突。我會向患者耐心地解釋病情,讓其有理性地期待并遵醫囑執行;指導患者了解就診、復診流程,讓其逐漸了解疾病及醫療內容。
如果我是患者,我會……
把醫生當老師 醫生雖是專業人士,但精力有限,也無法了解每位患者對于自己疾病的了解程度。在可能的情況下,我會把醫生當作老師,留心聽醫生如何解釋,并主動提出自己的問題,打消心底的疑慮。我不會將從網絡或其他渠道了解的知識與醫生爭論,既浪費時間,又會令醫患雙方難以深入討論。
生病不忘理智 我會冷靜考慮自己的經濟條件、承受能力、疾病的預后情況等,選擇一個對自己而言最合理、最能接受的綜合治療方案。即使發生了不愉快的事情,我也不會在醫院鬧事,更不會干擾醫院正常的工作環境。因為醫院是救死扶傷的場所,關系著很多人的生命與健康。我會通過法律程序來解決醫療糾紛。
理解萬歲 在現實生活中,醫護人員是普通的工作者,和我們的家人、同事、鄰居一樣,有自己的喜怒哀樂。由于工作性質與生命息息相關,他們肩負的壓力和責任比普通工作重得多,每天都在為拯救生命而工作和學習著。我會對他們多一分理解和體諒。
在看多了被某些媒體過度渲染的醫生的冷漠和患者的憤怒后,下面這2則真實的小故事可能會帶給大家一些啟發。
第一則故事是我親身經歷的。多年前,我朋友妻子的姐姐從江西來京探親,突然摔倒在馬路上,被送至一家三甲醫院,確診為主動脈夾層破裂。主治醫生告訴患者家屬,挽救這位患者最有效的途徑是立即轉診到阜外醫院。我幫助他們聯系了當時阜外醫院的孫立忠教授。當患者轉診到阜外醫院時已是晚上,孫立忠教授團隊連續工作7小時,終于救活了這名患者。主動脈夾層破裂搶救成功的概率是很低的,這位患者被及時送到大醫院的急診科,又被及時轉送到阜外醫院,是十分幸運的。救死扶傷是醫護人員的使命與天職,但是能否成功地挽救生命取決于多種因素,如疾病本身的嚴重性、復雜性、患者自身的基本條件等。醫生并非萬能,科學也有局限,希望患者和家屬理解并體諒。
第二則故事發生在人滿為患的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年輕的急診科醫生和他的父親。這位父親從山東濟南去北京辦事,恰好兒子當天值夜班,他想辦完事后到醫院與兒子見一面再走。父親到了醫院急診科,看到診室前排著長隊。為不打擾兒子,他在醫院的長廊里坐著等待。誰知等了很久,急診患者仍絡繹不絕,診室長隊沒有絲毫縮短。父親擔心兒子太累,去窗口掛了一個號。此時已是凌晨,忙了一夜的年輕醫生接過一張掛號條,邊奮筆疾書寫著上一位患者的病歷,邊習慣性地問:“您哪里不舒服?”當他抬起頭準備接待這位患者時,聽到一個熟悉的聲音:“兒子,我沒有不舒服。我就是想讓你歇會兒,喝口水。”他發現眼前的這位“患者”正是自己的父親!父親把一杯水放在桌上,兒子不禁濕了眼睛。這則故事前一陣在微信朋友圈被瘋傳,因為它太真實了,就發生在我們身邊,近到離我工作的醫院僅幾站路的距離。親愛的患者朋友,如果你到醫院就診,請耐心些,沒有一位醫護人員會故意做錯事、怠慢誰;看見忙碌的醫護人員,請你不要像看到敵人一樣,他們只是一群有夢想的人,他們的夢想就是讓患者生活得更好。我的一位朋友說:“醫生搶救患者失敗的時候,就像是死了一次。”醫患之間本應是世界上溫暖、值得信任的關系。讓我們一起維護它,不僅為了當下,更為了我們的未來和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