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麗花
“親愛的,明天是黑色情人節,我們去哪里吃飯呀?新上映的電影還沒看呢!你打算送我什么禮物呀?”程序“猿”杜龍正在撓頭編碼,女朋友一個撒嬌的微信發過來。
“不是吧,黑色情人節又是什么鬼?”杜龍下意識地扶了一下眼鏡框。三天一小節,五天一大節,還不到半年的光景,過完傳統情人節,馬上就女王節,透支的信用卡還沒還完,白色情人節又到了。還沒等著喘口氣,又到黑色情人節。“這哪里是過節,分明是渡劫!”看吧,明天黑色情人節,又是一波商場血拼。
過節,原本是家人團聚、放松身心的日子,它可以讓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幾天的時間享受生活。然而,近幾年的年輕人談節色變,聲稱“比上班還累”。到底是什么原因讓本應快樂的節日,成為年輕人的負擔?
套路眾多 節日疲勞
“雙11”、“雙12”、圣誕節、春節、情人節、“女王節”……如今,伴隨著購物、聚餐和紅包,一個又一個節日像是被“復制粘貼”一樣成了相同的模式,不少人產生了“過節疲勞”。《中國青年報》近日對2003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3.1%的受訪者感到“過節疲勞”,朋友聚會、聚餐和商家促銷、瘋狂購物被指為最常見的節日套路,64.2%的受訪者會通過合理安排聚會等活動,留出休息時間來緩解過節疲勞。
面對這些套路,許多人已經產生本能的免疫力。 30歲的策劃專員李女士說,自己在白色情人節前幾天閑逛,在萬達廣場附近的一家甜品店內,白色情人節的白色巧克力作為主推款式放在最顯眼的位置,白巧克力配上紅玫瑰的造型看上去十分誘人,但現場詢問度并不高。店員無奈地說,這款白巧克力上周就開始推出,他們準備了上百份貨品,但就目前來看,還剩一大半,確實和上個月的情人節巧克力不能比。
李女士說,我對這些商家套路早就不“感冒”了,白色情人節緊跟在三八婦女節之后,該買的幾乎都買好了。而且一年中所謂的情人節太多了,中式、西式情人節再加上生日、圣誕節,幾乎都是情侶之間的節日,白色情人節便顯得蒼白無力了。
總結節日疲勞大致分為三種:第一,娛樂疲勞。好容易過節放假,一定要睡到天荒地老,把那些錯過的睡眠統統補回來。醒了以后,就拿出手機刷屏,追劇、打游戲、刷微信。餓了就叫外賣,累了接著再睡。幾天下來,有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一照鏡子,面色暗黃,兩眼血紅,精神萎靡。這種情況,就是“娛樂疲勞”中的一種。節日期間,許多人上網、玩麻將通宵達旦,廢寢忘食。這不但影響正常生活,還使眼、腦充血,周身血液循環失調,出現頭昏、頭痛、眼花、記憶力減退、肢體麻木等不適癥狀。
第二,旅游疲勞。外出旅游是近年來興起的過節新方式。不少人選擇在風光優美、風土人情迥然不同的異地度過假期。可現實卻是,熱門景點人員眾多,人踩人、人擠人的現象時常發生。大好風光沒有欣賞到,人山人海倒是一覽無余。有些人為了節省精力,選擇報團出游,但旅行社行程安排過緊,旅途勞累,則又會帶來不適。不少人旅游結束后,就會“上火”,主要表現為全身燥熱、口干舌苦、食欲不振等癥狀。
第三,腸胃疲勞。假日里,親朋好友相聚一堂,山珍海味、火鍋燒烤不在話下。尤其一些年輕男性朋友,三五好友湊在一起,喝酒唱歌,好不熱鬧。更有甚者,喝了上頓找下頓,既不利于身體健康,更給家庭和諧帶來負面影響。
節日變味 丟失本真
年輕人平時光顧著工作學習,節假日才有時間與朋友們溝通感情,但過節本來是為了放松,結果人們走親訪友、購物聚餐,反倒更加疲勞,產生了新的壓力。在導致“過節疲勞”的原因上,許多認為是應酬過多,休息不足。其他原因還有公共場所人多擁擠、交通不便,節日中諸多“儀式”反而更費心思,花費過大,過節活動單一乏味和節日失去本身的文化意義等。
國人對于精神消費的意愿較低,大部分人不知該如何更有質量地過節;其次,每逢節假日,人流量、車流量暴增,交通問題極大降低了人們的出行意愿,最終選擇在家購物來感受節日氣氛;第三,網購迅速發展,各種節假日被商家當作噱頭營銷,并逐漸獲得人們的認同,使得節假日越來越像購物節。這些過節套路在削減節日意義的同時,也使人們疲于應付而沒有真正利用起節日時間,放松、狂歡的思想在年輕人的心里扎了根,不利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28歲的傳媒公司員工李曉非常看重節日的文化氣息,常盼著能在過節期間回家團聚。可是每次回家前,都在想著要給家人買什么禮物。雖然趁著商場打折時“血拼”也挺過癮,但諸多節日千篇一律,挺無聊的。回到家里,一家人在一起又是大吃二喝,又是打牌聚會,無趣至極。
來自山東的創業老板孫先生說,平時工作忙,疏于對孩子的陪伴。愛人和老人帶孩子很辛苦,今年清明節正好有時間,打算親自帶6歲的兒子出去旅游,去一些有文化底蘊的景點,不僅能培養父子感情,還可以讓兒子受到教育。于是孫先生選定曲阜三孔,想讓兒子了解一下中國的傳統文化。
正值小長假旅游高峰期,以前都是在網上看到“看景不如看人”的畫面,這次孫先生是徹底感受到這種景觀。買票、參觀、拍照,走到哪里都需要排隊。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把孔府擠得水泄不通。孫先生根本沒有辦法讓兒子了解更多關于文化的東西,因為在人群中他必須要保護好看什么都新鮮的兒子。有幾次兒子差點走丟,孫先生情急之下大聲地訓斥兒子不要亂跑,本來想好好培養父子感情的計劃也落空了。一天下來,不僅惹得兒子不高興,自己也是渾身酸疼。“真是比加班還累。”孫先生向愛人訴苦。
專家曾說過,時代在發展,各種節假日的功能也在悄無聲息地發生變化,最明顯的特點是節假日的文化功能淡化,人們更注重滿足物質需求。過節方式也逐漸庸俗化、便利化、同質化,仿佛除了購物、聚餐、發紅包,人們已經很難找到合適的過節方式或有紀念意義的表達。即使出去旅游,也只是想著如何把自拍修得更加漂亮,然后發到朋友圈里等待朋友點贊,以滿足個人的虛榮心。這某種程度上表明了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匱乏和對大社會環境的變通與妥協。
選擇過節 謹慎跟風
人們所謂的“過節疲勞”,說到底就是一種“審美疲勞”。因為不管是傳統節日還是現代節日,也不管是本土節日還是作為舶來品的“洋節”,到最后都變得面目模糊、“千節一面”。當然,這不是節日本身的錯,而是過節人的錯。“過節疲勞”實質上源于對節日的“無力感”。尤其很多年輕人最終選擇了一種最為省事、最為便捷同時也最為功利的方式,那就是“消費式過節”。這種過節方式庸俗化、便利化、同質化的背后,仿佛除了購物、聚餐、發紅包,已經很難找到合適的過節方式或有紀念意義的表達。
當然,過節消費并不是一無是處。商家促銷,外出旅游,一則拉動消費,二則購物確實能讓人身心愉悅。但要量力而行,合理安排過節活動。要想讓每個節日都有“自己的樣子”,而不是重復其他節日,我們可以從傳統節日中去挖掘節日內涵,包括內容上的和形式上的,然后鑒別吸收,這樣那些傳統節日自然會體現出自己的特點,煥發出新的時代光輝。不管傳統節日還是現代節日,都不要去物化、跟風,不是商家弄出一個“雙11”,你就跟著過“雙11”,商家弄出一個“雙12”,你就跟著過“雙12”,那樣只會成為別人“套路”的犧牲品,最后感到節日疲勞。
節日的流入與流出是一種正常的文化交流現象。人們對傳統節日審美疲勞,迫切需要新興事物的刺激。因此,年輕人更覺得過圣誕節比春節熱鬧,萬圣節比清明節刺激。誠然,東西方的節日都有其深厚的文化意義,它的文化內涵不僅是一個節日存在的理由,更是其不斷發展并受到更多人認同的基礎。但是作為中國人,還是要多了解一些本國的節日內涵,學習的過程,也是一種放松的過程。
至于如何緩解“過節疲勞”,專家建議要有節制地消費,避免變成購物節;還要合理安排聚會活動,注意飲食,留出休息時間,避免節后綜合征。
此外,在節日期間可以積極嘗試新鮮事物,給生活增添樂趣,但要合理安排娛樂時間和娛樂方式,利用寶貴的時間修身養性。在假期關心一下因日常忙碌而疏于聯系的親人、老友,加強同他們的交流。
張銘是一個在外地打拼的年輕人,每逢佳節倍思親,孤獨思念之情常常讓他心情煩悶。后來,受到朋友的啟發,張銘利用節假日的時間,來到養老院和孤兒院做義工,看到這些比自己不幸的人們,張銘懂得要珍惜眼前的幸福,并決定要為這些人多做一些事情。他回到工作崗位上,在同業圈子間建了一個微信群,發起關心老人和兒童的活動,許多像他一樣的年輕人參與其中。這樣的活動,不僅能讓他們為公益事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還讓這些平日在職場艱難打拼的年輕人,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說到底,節日是同一個節日,過法卻可以千奇百態。只要能和親人、愛人、朋友在一起,也無所謂節日、假日。有句話說得好,只要和心愛的人在一起,每一天都是情人節。
責編/齊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