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珍珍

(浙江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局,浙江 紹興 312000)
摘要:地熱資源,可供人類開發利用,且對環境破壞較小,是目前浙江提倡的甲類礦種,然浙東南火山巖區地下水的“儲、蓋、通、源、泄”與沉積巖地區大相徑庭。本文把浙東南溫泉分為地溫梯度型溫泉和地下熱源型溫泉。
關鍵詞:溫泉;地溫梯度型;地下熱源型
1 前言:地球內部蘊藏著巨大的地下熱水資源,可供人類開發利用,且對環境破壞較小,是目前浙江提倡的甲類礦種(浙東南火山巖型溫泉)。筆者在收集了全國大量溫泉資料及實際工作中發現,浙東南火山巖區溫泉和全國范圍內溫泉相比較具有其特殊性,理清溫泉分類對于實際工作具有指導意義。
2 浙東南火山巖區溫泉分類
2.1 我國現有溫泉分類
我國地熱資源豐富,分布廣泛。地熱資源類型劃分有多種方法:分為構造隆起區熱對流類和構造沉陷區熱傳導類;根據地熱系統的地質環境和熱量的傳遞方式分成對流型地熱系統和傳導型地熱系統兩大類;依據地熱資源的存在形式分為水熱型地熱資源和干熱巖型地熱資源;地熱資源按其在地下的賦存狀態,可以分為水熱型、干熱巖型和地壓型地熱資源;其中水熱型地熱資源又可進一步劃分為蒸汽型和熱水型地熱資源。
可見,溫泉分類眾多,但基本不能特別反應浙東南溫泉特點,也就不能有效、有針對性指導在浙東南找溫泉。
2.2 浙東南火山巖區溫泉分類
以江山——紹興拼合帶為界,西北地區主要發育沉積巖,而東南地區火山巖特別發育。火山巖區地下水的“儲、蓋、通、源、泄”與沉積巖地區大相徑庭。火山巖區的熱儲空間一般為大規模斷裂帶,很少有巖溶發育地層;蓋層主要為一些致密的火山熔巖類,如熔結凝灰巖、流紋巖等;通道主要為深大斷裂內次一級構造,如充填螢石礦脈的斷裂帶等;熱源較沉積巖區為淺。
這樣導致我們需要尋找的溫泉內在機理不一樣。火山巖區溫泉幾乎全部為構造儲水,次級構造運輸水,也就是說,通過構造無法區分溫泉類型;而通過賦存狀態、傳遞方式、水溫等的確無法更有效的指導前期找礦,它們只能通過工作過后才能有所探討。由于上述等原因,筆者把浙東南火山巖區溫泉分為兩大類:
一、地溫梯度型溫泉。指溫泉熱量來源為區域地層穩定的自然溫度增長(地熱增溫率)。熱源離熱儲遙遠,該類溫泉一般埋藏較深,大于500m,但是此類溫泉分布較廣,只要構造足夠深,且有導水、儲水空間,就能形成溫泉。
二、地下熱源型溫泉。指溫泉熱量來源為地下熱體的溫泉。地下熱體可以是巖體,可以是熱儲等。比較典型的例子——武義塔山溫泉(圖1)。該溫泉增溫主要集中在螢石礦帶位置,從24°跳增到46°,過螢石礦帶以后水溫明顯回落,該溫泉熱源明顯來自其他熱儲。位于遠處的熱水通過螢石礦帶(斷裂帶)這種有利運移通道,運輸至溫泉點,從而導致水溫異常升高。此種溫泉分布相對較少,但是溫泉一般水溫較高,溫泉質量較好。
3 浙東南溫泉前景
3.1 大地構造條件
浙東南有發育兩條深大斷裂,溫泉沿著深大斷裂分布。
一、寧波鎮海—溫州斷裂帶。鎮海—溫州深斷裂呈北北東向展布,規模大、延伸遠,種種跡象表明是一條活動性斷裂。由斷裂帶向北西平行推移35公里的范圍內,中、新生代巖漿活動和火山噴發強烈,斷裂發育,具備深部熱能向表部散發和地下水加熱循環后上涌的良好通道。本帶出露的深甽和雅陽熱水點,是目前省內溫度最高的熱泉,已先后被開采利用。
二、余姚—麗水斷裂。余姚—麗水斷裂規模與鎮海—溫州相近,本帶內所處的區域構造環境好,具有地熱資源遠景,但過去工作較少,有待條件成熟時開展系統調查工作,目前已經有多處地方傳來找到溫泉的消息。
3.2 投資環境
隨著國民經濟的日益發展,人們對環境的保護意識越來越高,從“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傳統的有色金屬、石料礦等礦產的準入與開采正嚴格受到控制,但是對地熱卻是大力鼓勵,表現在首先地熱探礦權不受指標約束,其次地熱探礦權不受規劃區域限制(禁采區也能設置)。
溫泉具有一定的醫療作用,如深甽溫泉,屬氟水、氡水,對關節炎、動脈硬化、下肢潰瘍和皮炎等具有一定程度的療效。中國醫療礦泉專家陳炎冰在《礦泉與療養》一書中認為,溫泉一般含有多種活性作用的微量元素,有一定的礦化度,泉水溫度常高于30℃以上。溫礦泉可對以下疾病具有醫療作用:肥胖癥、運動系統疾病(如創傷、慢性風濕性關節炎等)、神經系統疾病(神經損傷、神經炎等),早期輕度心血管系統疾病、痛風、皮膚病等。
溫泉對于地方旅游業有很大推動作用。臨安湍口溫泉、武義溫泉都是浙江省內依托溫泉開發帶動旅游發展的成功實例。
綜上所述,溫泉項目投資環境較好,很可能是今后幾年新趨勢。
參考文獻
[1] 王維勇,黃尚瑤.地熱基礎理論研究[M].北京:地質出版社,1982.
[2] 張培垚,張雪堯. 浙江的地熱[J]. 浙江地質,1985(1):70-76
[3] 浙江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泰順雅陽溫泉踏勘報告[Z],1965.
[4] 浙江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浙江省寧海縣深甽地熱勘探報告[R],1987.
[5] 蔡旭梅,朱華雄,嚴金敘.浙江省湖州地區地熱資源儲存特征及開發利用方向分析[J]中國煤炭地質,2013.25(7):4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