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劉淑霞+張畫眠
(1.中國地質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4;1.2.3.河南省國土資源科學研究院,河南 鄭州 450053)
摘要:分析了河南省國土資源科技工作面臨的形勢,提出了在國土資源科技創新領域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基本構想,核心是改進國土資源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推動“改革國土、開放國土、責任國土、安全國土、模范國土”建設與國土資源科技創新有機結合,貫徹落實“三深一土”科技創新戰略。
關鍵詞:國土資源;科技創新;發展規劃
1 國土資源科技工作正面臨重大機遇和挑戰
當前,我國科技工作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黨的十八大強調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提出要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強調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計劃的建議提出“堅持創新發展,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堅持綠色發展,著力改善生態環境”,在強調創新驅動的同時,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資源有度有序利用。為國土資源科技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任務和新要求。
今后一個時期,國土資源工作的重點任務仍然是保障資源供給,支持產業和能源結構調整,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高城鄉生活水平。完成這些任務,國土資源事業要得到發展,都必須依靠科技創新來實現。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切實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謀劃好,把國土資源科技工作在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落實好,既是國土資源科技發展的重大機遇,也是今后國土資源科技工作面臨的長期重大責任與艱巨任務。
2 “十三五”國土資源工作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新要求
2.1 國土資源需求和供給出現了新情況。從需求看,制造業對國土資源的需求發生轉變,傳統礦產品產能過剩,優勢不再,對非常規能源和新型材料礦產的需求迅速增加,礦產品生產成本過高,環境代價過大,日益失去競爭力;資源節約與高效利用已成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建設用地供應中心城市趨緊,新型城鎮化速度加快,農用地抗災能力不足,耕地保護壓力增大;改善生活質量、保護生態環境對國土資源的需求顯著增加,土壤、水體和自然生態的保護與修復對國土資源的需求大幅上升。從國土資源供給看,建設用地供應從增量擴張為主轉向盤活存量與做優增量并舉,糧食安全對耕地數量和質量仍有很高的要求,礦產資源供應從過高對外依存向立足國內用好“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調整勢在必行,能源和原材料供應存在結構性失調。
2.2 國土資源環境約束和矛盾積累面臨新形勢。從資源環境約束和矛盾積累情況看,我省生態環境承載力正在逼近“極限”,嚴格保護和節約利用國土資源是大勢所趨。土地資源和礦產資源開發,直接影響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繼續實施大規模、高強度的國土資源開發活動,資源和生態難以承受,部分土地嚴重污染,環境難以容納。地質災害造成的人民生命財產損失和社會影響加大,良好生態環境是人民群眾的期待。糧食安全和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更加注重土地資源的保護,更加注重提高耕地質量,更加注重資源節約集約。保障建設用地和礦物原料供應,需要進一步加強國土綜合整治、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環境保護科技攻關。
2.3 生態文明建設對地質環境科技提出了新要求。面對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綠色發展成為主題,綠色產業快速崛起。提高生態環境質量,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提供優質生態產品,是新形勢下對地質環境工作的全新要求。地質環境保護工作要主動適應新形勢,就必須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目標,在國土空間開發與保護、地質災害防治、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資源節約與高效利用、生態保護與修復、生態產品的研發等領域開展科技攻關,著力解決難點疑點問題,為生態國土、綠色國土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和保障。
2.4 國土資源管理方式發生了新變化。從管理方式看,正在從側重于行政手段向綜合多重管理手段轉變,處理好“放”與“管”的關系成為緊迫課題。目前,國土資源管理方式正在發生重大變化,由重事前審批轉向重事中事后監管,由注重微觀管理轉向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由偏重行政手段轉向經濟、法律、技術和必要的行政等手段的綜合應用。需要我們更加注重管理方式轉變,加強管理創新,用更加先進的管理方式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撐與服務,提升國土資源管理水平。
3 在國土資源科技創新領域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進入新常態發展的第一個五年,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國土資源工作將創新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協調發展、共享發展五大理念貫穿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全局。為此,當前國土資源工作必須重點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在新形勢下,圍繞建設“改革國土、開放國土、責任國土、安全國土、模范國土”,統籌謀劃農業用地、建設用地、生態用地,進一步強化土地調查與監測、評價與規劃、保護與利用、整治與開發的科學理論和技術方法創新,完善土地管理技術體系。 二是嚴格保護好耕地資源。要長期堅守住耕地紅線,我們必須要認真履行和落實耕地保護責任目標,嚴格執行 “占一補一”耕地占補平衡制度,深入挖掘耕地開發后備資源,及時禁止和嚴厲打擊違法違規占用耕地行為,進一步引導和規范農村村民建房,開展好城市周邊和中心城外的永久性基本農田劃定工作。三是提高礦產資源綠色高效利用,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環境保護。通過創新引領技術改造升級,實現全面節約和綠色高效利用資源。重點開展國民經濟急需的大宗難利用金屬礦產和非金屬礦綜合開發技術研究,加強戰略新興礦產資源及尾礦資源綜合評價及開發利用技術研究,提高資源開發利用綜合效益,增強資源保障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加強地質環境保護技術研究,推進地質災害成災機理與防治,提高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技術。
4 改進國土資源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更好地促進“五個國土”重要論述與國土資源科技創新有機結合
要緊緊圍繞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國土資源的需求,加大投入,深化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地質找礦、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地質災害防治、地質環境保護等重點領域的關鍵技術創新,大力建設科技創新平臺、質量監督檢測、信息技術應用、科普基地等科技支撐體系,培養一批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從而更好地促進“五個國土”重要論述與國土資源科技創新有機結合。
5 貫徹落實“三深一土”科技創新任務思路和舉措
一是加強重要成礦帶綜合研究,開展深部礦產資源勘查攻關。依托部、省開展的礦產資源調查工作,加強豫西、豫西南重要成礦帶地層、構造、巖漿巖的時空分布、相互關系及成礦作用等地質礦產綜合研究。開展重要成礦帶和大型礦集區的殼幔動力學與成礦流體動力學研究,揭示大型成礦系統的空間結構、構造地質環境、成礦過程等三維結構與時空演變規律,構建基于三維結構的成礦構造體系與成礦-找礦模型,深化對成礦過程的全面認識。通過三維立體建模和典型礦區深部找礦定量預測研究,建立我省重要礦種、大型礦集區深部、隱伏礦指標體系,開展控礦信息與綜合成礦信息提取集成、區域成礦預測與靶區優選,拓展第二找礦空間,促進我省成礦預測的精確定位和定量化,提高找礦成功率,進一步推進重要礦產資源勘查工作。重點研究的成礦區帶有:華北陸塊南緣古構造及巖相古地理對鋁土礦成礦、賦存與保存的控制作用、成礦規律與找礦預測;小秦嶺-熊耳山地區金銀礦深部成礦理論與找礦預測研究;崤山覆蓋區金銀多金屬礦成礦機理與找礦預測;桐柏-大別山區金銀鉛鋅礦成礦機理與找礦預測。
二是開展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攻關,以大、中型城市為重點,先期在鄭州、洛陽、南陽等重要城市系統調查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現狀,查明城市第四紀地質結構、工程地質結構和水文地質結構等,開展城市及周邊主要活動斷裂及區域地殼穩定性調查研究、城市道路隱患檢測技術方法研究,為制定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規劃提供地學依據。建立我省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地質適宜性評價指標體系,開展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地質條件適宜性評價。開展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防災減災關鍵技術及風險管理研究,制定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技術指南。選擇具有代表性、條件適宜且能反映探、采、選流程已閉坑或即將閉坑的典型礦山開展專題調查研究,為礦山公園建設提供技術支持。
結束語:今后國土資源工作的重點任務仍然是保障資源供給,支持產業和能源結構調整,保障資源能源安全供應。土地資源面臨耕地保護難度大、建設用地供給緊、綜合整治任務重、利用效率有待提高等多項難題,土地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需要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準確把握經濟深度調整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以發展經濟為導向,保障生態為前提,使土地科技創新成為引領我省戰略發展的新動力。
參考文獻
[1] 國土資源“十三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
[2] 河南省國土資源“十三五”規劃
[3] 河南省國土資源“十三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