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
【摘要】閱讀能力的培養是語文學科的重中之重,在各類語文作業中閱讀理解卻恰好是學生的軟肋。很多學生由于文章長且深奧,自己又找不到合適的方法而亂做一氣,導致閱讀水平停滯不前,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也越來越小。結合我的教學經歷作了以下思考。
【關鍵詞】培養閱讀能力 閱讀方法 閱讀情感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9-0087-02
一、閱讀能力培養的意識要早
很多人認為閱讀是中高年段才開始的,低年級識字量又不大做不了閱讀理解。這種觀點其實是錯誤的。閱讀理解需要從一年級開始。
在我曾經帶過的兩屆一年級中,我都有一個習慣就是在課文學習時學畫記號。比如在《雪地里的小畫家》這課時,我會讓學生找出來了哪些小畫家,光用嘴說還不行,還要指導學生在課文中用橫線畫出來。這是學畫關鍵詞語。在上《司馬光》這課時,我又會讓學生找出小孩掉進水缸里了,其他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并用鉛筆畫出相應的句子。這是學畫關鍵語句。小學一二級的閱讀能力主要體現在能夠找出原文出處。這是從小培養學生閱讀習慣的一個方法,讓學生意識到原來閱讀很簡單,都是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這樣為后期的閱讀也會打下堅實基礎。
二、閱讀方法的指導要細
語文老師要交給學生一系列的閱讀理解方法,讓他們在腦海中逐步形成完整的框架。遇到什么題該用哪種方法解決,這種方法的指導就要求老師細致分解各類閱讀題目。因此我具體作了以下幾個分類:
1.字詞方面的理解。如何指導學生通過上下文來理解文中難懂或重點字詞。一般閱讀理解的前兩題會涉及到聯系上下文理解重點字詞。很多學生在第一題就遇到困難,覺得不好下手操作,再加上對生僻字詞不理解意思,因此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了后續的題目解答。這類題目在三四年級尤為多見。這就需要學生平時積累大量的詞匯,除了積累再就是聯系上下文。在我教四年級時我曾教過學生一個比較簡單可行的辦法,就是將單個的字組詞解釋,再結合上下文加入主語或者賓語。這種方法在高年段也同樣適用。
2.文章細節的理解。文章細節理解一般都集中在文章中間部分,具體到每句話的作用、能體現某種情感的語句。一般情況下這部分都是能夠在原文中找到依據的,對農村學生而言也是比較簡單的環節。如果在一二年級就打好了基礎,這種類型的題目一般沒有問題。所以,勤做記號勤動筆才是做閱讀理解的正確打開方式。
3.對文章主旨的理解。這一類型的題目多出現在文中最后一題。農村學生由于閱讀能力低下,知識面涉及狹窄導致此類型的題答題容量少,通常以一兩句不著邊或者沒有抓住關鍵點的簡單句子結尾,草草了事。關于文章主旨類的理解涉及到的題目類型又有多種。例如:對文段最后一段某句話的理解,對文章標題的理解,對文中人物所說的話的理解,對文中某個人物形象的理解等等。這些都涉及到文章主旨,因此需要針對不同類型進行不同的閱讀技巧訓練。這里由于篇幅問題就不細說了。
三、閱讀情感的練筆要適當
這一點是專門針對農村小學來說的,在農村教學五年,語文老師一直都是非常辛苦的,光批改作業就是一大堆,更別說輔導學困生了。特別是作文,學生不愛寫,老師也改的沒動力。說實話,農村學生在練筆方面確實差很多。相比城區老師而言,我是個不稱職的老師,很少讓學生進行小練筆。一是沒時間,二是學生情感不到位寫不出來。我一直認為寫作是需要靈感的,靈感和情感來了,什么都不成問題。
我今年執教六年級半年,針對課本中的練筆只有兩次。但學生情感到了,給我很大的驚喜,至少比我預想的要好。以他們現有的基礎來看他們的練筆算是很大的進步。
1.《唯一的聽眾》,這一課原本是我們學校語文教研組內我執教的一節教研課,由于時間關系,練筆這個環節臨近下課才開始。原本我是打算省略的,但看學生在小提琴聲中奮筆疾書,便占用了下課時間來了個開火車式的小練筆,每個人都上臺念一念自己的作品,結果卻讓我很驚喜,覺得他們進步很大。現摘抄幾段:
親愛的老人,謝謝您!是您平靜的眼神帶給我安慰,讓我一步步找回自信。您的眼神就像黑夜的啟明星,指引著我勇敢前行。謝謝!
2.《最后一頭戰象》是我昨天上完的一堂課。在課堂上我讓學生進行了三選一的小練筆。分別是嘎羧告別村寨,駐立江灘回想往事和臨時凝望天空的場景,結果也大出意外,現摘抄如下:
嘎羧站在那塊曾經浴血奮戰的礁石上,眼前仿佛看到了曾經的那一幕幕,它的內心在吼叫:二十六年過去了,二十六年啊!多么漫長的煎熬!在這里回憶著那殘忍血腥的場面,還有那些犧牲的同伴們,你們還好嗎?我終于要回到你們中間去了,等著我吧!
因此,我覺得練筆并不是每天都需要練,更重要的是等到學生有了深刻情感的時候才適合練筆。閱讀情感的練筆這個訓練雖說與作文有關,但也與閱讀理解訓練緊密相關。在很多閱讀理解題目的最后一題都會涉及到這類的練筆。
以上是我對如何具體指導學生做閱讀理解的一些小思考。現在很多學生都是做完一篇閱讀就忘了,其實閱讀理解都是有很多規律,只要教給學生正確的方法,讓他們學會歸類處理,相信他們會更好的去面對閱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