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蕾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維是學生發展智力的核心,是學生學會學習的關鍵。問題是啟迪學生思維的鑰匙,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前提和立足點。問題是思維的起點,也是思維的動力。在課堂上如何讓學生敢問、想問、會問,調動學生思維的“沖動性”,促進思維的發展是一直以來筆者關注的問題。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需要教師適時啟發、引導、點撥、解疑,使學生變學為思,主動參與到探索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去。在教學中,如何精心設計問題,提升思維品質,是本文探索的主要目標。
1.創設問題情景,以興趣開啟思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每個學生自覺求知的內動力。讓問題發現于妙趣橫生的生活情景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內在的好奇心,增強其求知欲。教師設計生動新穎、形象直觀的問題情景或生活情景,課堂中瞬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點燃思維的火花。
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引入中,設計如下三個環節:
活動一:老師不慎把三角形模具打碎為三塊(如圖),想去商店配一塊與原來一樣的三角形模具。
討論:(1)要不要3塊都帶去?帶幾塊?
(2)如只帶一塊,帶哪一塊去?
(3)帶③,帶去了三角形的幾個元素?另外幾塊呢?
活動二:量一量:∠A和∠B的度數和AB的長度。
活動三:畫圖操作:畫△DEF,使∠D=∠A,∠E=∠B,DE=AB,并把所畫的△DEF剪下,貼上去對比,發現了什么情況?
借助生活中碰到的實際問題的解決,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空前高漲,自覺融入到問題的討論和交流中,潛移默化間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經歷“畫”、“剪”、“貼”的直觀操作,引出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2:(A.S.A)。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進行問題的探究,開啟思維的大門,滲透“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2.層層鋪設問題,借探究促進思維
以“問題”為線索和紐帶,設置由淺入深的問題串,引學生產生學習的需求,引發學生自主探究,建立知識之間的縱向和橫向聯系,使學生的求知欲從潛在狀態進入萌發狀態,激發課堂活力,提高教學效率。
問題串的設計要有啟發性,達到引導學生思考,誘導思維呈現的目的,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問題串的設計也要注意層遞性。由簡到繁,由表及里,層層深入,步步為營,從而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學生經歷了一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然后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有利于學生體驗問題解決與思維加工的全過程而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如“實數的概念”的教學時:
a.提問:(1)我們已經學過哪些數?請舉例說明。
(2)有理數都可以表示為哪種統一的形式?
(3)π能表示為分數的形式嗎,是有理數嗎?
b.思考:面積為4和2的正方形的邊長為多少?
c.操作:將兩個面積為1的小正方形,通過剪裁拼成一個面積為2的大正方形。
回顧已學過的數和有理數的擴展過程,喚醒學生對有理數都能表示為分數的認識。π的提出,設置疑問、引發思考:π是無限不循環小數,不是有理數,感受已學過的數“不夠用”。通過動手操作,感知面積為2的正方形的邊長是現實世界中真實存在的線段長度,但無法用有理數表示。感受到基于實際的需要,引入新數、擴展數系的必要性。
在問題串設計時,要引導學生參與積極的實驗、觀察、交流、總結等活動中,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探究能力,促進思維的發展。
3.變通求活問題,開放中活躍思維
縱觀近幾年的中考試題,由很多都是直接取自教材,有的則是教材的例題或習題的改編、延伸和拓展。適當的變式,可以激發學生去發現和去創造的強烈欲望,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鍛煉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靈活性和獨創性。
如:平行線被折線所截問題,以書后習題為原型,設計如下探究活動:
探究:(1)已知:如圖,AC//BD,問:∠BAE,∠ECD,∠AEC的大小之間有什么關系?為什么?
如圖(2)(3)(4),已知:AC//BD,問:∠BAE,∠ECD,∠AEC的大小之間又有什么關系?為什么?
一題多解,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增強思維的靈活性。學生的解法越多,表明思路很開闊,思維越靈活。智力發達的同學發爭先恐后,智力較弱的同學也積極動腦。全部都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互相啟發,學習積極性充分被調動起來。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的同時,優化解題方法,靈活掌握知識的縱橫聯系,培養和發揮學生的創造力。
一題多變、多題一解,在變式中幫助學生感悟知識的本源,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洞察力和思維的變通性,增強學生解題的應變能力,拓展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參考文獻:
[1]章建躍.發揮數學的內在力量,為學生謀取長期利益[J].數學通報,2013(2)
[2]王建芬.讓問題“串起”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