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明
【摘要】“以探究為核心”是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科學教學理念。讓學生的思維在科學課堂里“動起來”,成為探究式教學的標志。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這也決定了科學學習應采用探究為主的方式,培養小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所以,小學科學教學就應該踏踏實實地研究“有效教學”,從而提供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案,其中一種方案就是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大力推行探究式教學,掌握提高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科學課 方式 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9-0163-01
“以探究為核心”是小學《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科學教學理念。讓學生的思維在科學課堂里“動起來”,成為探究式教學的標志。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這也決定了科學學習應采用探究為主的教學方式,培養小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當下的小學課堂教學存在一個突出的問題,那就是: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痛苦,活潑好動的學生進去,呆板的學生畢業出來。不但學生的學業負擔過重,而且學生的投入與應有的發展不協調。有的教師不是從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出發,而是從自己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出發,進行“填鴨式教學”,有的教師不考慮學生的身心健康,拖延課堂時間,大搞“題海戰術”。諸如此類的現象,都導致課堂教學效果差、效率低,使得學生能夠產生厭學情緒,不少學生甚至喪失了對學習的信心。要解決這些諸多問題,我們應該踏踏實實地研究“有效的課堂教學”,從而提供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案,其中一種方案就是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大力推行探究式教學,從而掌握提高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
一、以學生為基點,明確探究問題
科學探究是一種學習方式,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一個創設的環境中,從日常生活、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中,針對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展開,學生親歷探究的全過程,以問題解決而結束。學生的學習不是從空白開始而是帶著自己的特定行為傾向和獨特的經驗來面對學習環境和新的學習任務的。因此不能以為課本上、教材中寫的學生都不知道的,我們應該透視現代學生的理解,洞察他們的思考方式和經驗背景,以學生為基點,做出相應的教學引導,引發學生對問題的進一步思考,提供一個適合學生個體差異的教學設計。如何滿足學生的需要,使探究學習更適合全體學生,更適合個性化教學?
例如,我在教《磁鐵的性質》這課時,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去‘玩磁鐵,并讓學生演示發現磁鐵特性的過程。有的學生拿著磁鐵去吸掉在地上的回形針;有的在做“魔術”表演;有的做“小偷”在哪里模擬實驗等。這樣,課堂一下就動起來了,學生的興趣來了,這樣的教學效果就水到渠成。能使學生感受到實驗的趣味和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促使學生更主動學習,更樂于探索,更大膽創新,這樣的課堂探究就是我們想要的結果。
二、以活動為載體,實現真實體驗
探究活動為核心的教學過程,不再是教師照本宣讀教科書和刻板地執行教案的過程,而是要讓學生通過形式各異的探究活動:比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注意到的令他感到迷惑的事情,往往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有的探究問題是在動手做的實際活動中產生的,這些活動包括觀察、收集數據、整理數據以及反饋等,使他們參與并體驗知識產生的過程,建構起新的對社會、自然科學的認識,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逐漸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例如,為了進一步深入了解兩棲動物的生長過程及習性,在教師的指導下,四年級的學生開展了《關于蝌蚪的研究》的實驗活動,這項實驗活動需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較長時間連續觀察的耐心。教師要求學生們從2012年4月3日起至5月7日止,經過一個月的養殖、觀察、放歸,寫下了34天的觀察日記和小論文。一個月的養殖活動,親眼觀察到了小蝌蚪的外形和它們的生活環境的變化及相應生活習性。小論文中分析了小蝌蚪在養殖槽里缺少氧氣窒息而死的原因是由于沒有適時地為變態期的小蝌蚪居住地鋪上卵石,以便它們能順利地適應從水生到水陸兩棲的過渡期。一個月的相處,他們獲得了不少有關兩棲動物的科學知識,親眼目睹兩棲類動物這個概念的形成(小時候在水里生活,用鰓呼吸,長大了,在陸地上生活,用肺呼吸的演變過程)。當然,更多的是對青蛙的那種感情,在日記中寫道:“看著小青蛙歡快地跳出盒子,躍進池塘,我們在心里祝福:青蛙們,愿你們不要有什么意外波折,順利地成長,同時練就一身本領,多多捕捉害蟲。為莊家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為農民伯伯的增收,打下強有力的后盾。
三、以發展為目標,共同參與評價
在探究學習的教學活動過程中,我們應以學生發展為本,引導學生學習朝著富有成效的學習目標邁進,要教給學生一些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的對學生終身有用的東西。在探究活動中,教師教學程度設計的框架宜大不宜小。一些教師為使教學順利進行,將教材內容嚼得粉碎,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地追問,學生自主思維的時間和空間被擠占,他們只能被動地機械地回答老師的問題。學生的想象能力沒有得到發揮,這是沒有創新的課堂。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評價又是學習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學生理應成為評價的主體。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其評價的基本目的是激勵學生的探究興趣,提高學生的探究效果。我們嘗試著以探究成果展示的方式,讓學生共同參與評價。學生可以根據自己選定的課題內容,在全班同學面前進行探究過程的闡述和完成程度的匯報,可以是作品、實驗演示、調查報告、小論文及幻燈片等,盡可能讓每個參與的學生展示其獨特的個性、潛能。這樣的展示活動是一種具有導向意義的評價,沒有老師的抽象說教,同學們認真地傾聽同伴的匯報,在分享同伴的成果時,隨時提出質疑,主持的學生隨機應變地答辯,達成初步的共識,探討氛圍相當的自然、輕松、活躍。
總而言之,要使我們的探究教學更加有效,還有很多問題有待于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發現。“科學探究”永遠是《科學課》中的主題,它不僅是小學科學學習要達到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所以,我們教師必須認識到這一點,探究必須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在課堂教學中,要安排有意義的科學探究教學,組織學生參與其中,親歷過程,自主地、充分地、有效地開展活動,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和科學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廣州市教研室。(2008年小學科學教學交流資料)
[2]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西北師大學報,2009年9月)
[3]浙江省教研室。(俞伯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