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潔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0-0135-01
【緣由】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生命線。作為一名教師,我想首先應該是個扎根課堂的實干家。我一直在思考,我們平常的教學中,教師如何憑借一枝粉筆、一塊黑板,將看似枯燥無味的數學課上得有聲有色、有實效呢?基于這樣的想法,我就把目光鎖定在了隨堂課,因為隨堂課是最真實的課,它是不經粉飾、原汁原味的課,透過它能看到教師課前準備的力度、能折射出教師的專業素質。這也就有了我此次的調查報告。
【過程紀實】為了讓此次的調研更加真實可信,聽課前我沒有事先告之,在老師全然不知的情況下我走進了他們的真實課堂。期間有兩個現象深深地吸引了我,更引發了我的思考:
現象一:這是一堂數學的練習課,老師頗為認真、制作了課件,課上老師先引導學生回顧本單元所學的內容,然后逐題與學生分析、講解。但奇怪的是:一節課下來,學生說得比較多,寫得卻幾乎沒有。正在我犯愁的時候,我瞄了一眼學生的數學書,只見書上密密麻麻地寫著答案,似乎這是學生回家預先做好的,想必這堂課老師就是跟學生校對一下答案?我心中不免有了這樣的疑惑。再看看我們的學生,任憑我們的老師如何使勁渾身解數吸引學生的注意,班上僅有一小部分學生積極參與老師的課堂提問;而小部分同學已完全沒有了學習的積極性,有的開起了小差,甚至與同桌說起了悄悄話;更多的同學則是既不舉手發言也不小聲說話,完全處于靜坐狀態,儼然成了一個旁觀者。
我的思考:學生有備而來好不好?面對學生的有備而來,我們該怎么辦?
現象二:這是一堂中年級的數學課,印象中的這位老師是個不錯的老師,教低年級的經驗較為豐富。課始,老師用充滿激情的導入深深地吸引了學生,很順利地開始了新課的教學。我心里也在想:這老師課堂的調控能力真是不錯!可接下來的教學卻讓我心中不免生出疑問:明明可以順理成章突破的教學難點,教師卻戛然而止;明明可以講透的教學重點,教師卻蜻蜓點水;明明可以將主動權歸還學生的,教師卻不敢松手,緊緊握在自己手里……整堂課,低年級味十足,我們更多的是看到了教師牽引的課堂,沒有看到學生主動參與的場景。
我的思考:教師一成不變行不行?面對不同的學生,我們該怎么教?
【結果描述】課后,我與相關的幾位老師進行了一次座談,這是一次氣氛相對較為寬松的座談,對于我的思考,老師們也相當坦誠,真實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現象一中的老師首先坦言:“這節練習課,是我最近改變教學方式的一個嘗試。以往我都是不讓學生預習的,考慮到如何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取得較為有效的教學成果,我嘗試了讓學生先預習再教學的方式。”我問:“那你覺得這樣的改變有效果嗎?”她欣然地點頭:“對于自覺、認真的學生來說是有效果的。” “那么對于其他孩子呢?”面對我的疑問,她有些茫然,似乎那些更需關注的問題學生永遠也找不到一個合適他們的教學方法。
現象二中的老師也批判性地直言:“對于自己上的這節課感覺很失敗。首先沒能吃準年段的特點,在教材的把握上也有失偏頗,感覺只是在表面上吸引了學生注意力,但并沒有在實質上吸引學生,牽引著學生走了許多的歪路。整節課我感覺很累,幾乎從頭說到尾,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探索空間。”
老師們一番表白之后便開始商討對策,以便更好地改進自己的教學。針對現象一,老師們一致認為:學生有備而來固然好,但是我們要做的是面對學生的有備而來如何改進我們的教學,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新的收獲。諸如老師嘗試的數學預習是一種不錯的學習方式,但老師要與學生明確“預習”的要求,要講究方法,不要讓學生每道題都做,要讓學生學會甄別,同類型的題目只需選作一道就可,這樣既避免了面面俱到、上課時注意力分散的諸多弊端,同時又提高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對成績好的學生更有挑戰性。
針對現象二,老師們認為:面對不同的學生,老師不能一成不變,要針對不同的學生,分析具體的學情,研讀教材,吃透教材的編寫意圖,把握教學的重難點,這樣才有可能上出令人滿意的隨堂課。
座談就此結束,結果也算令人滿意,老師們都意識到了隨堂課的重要性。但這僅僅是觀點的改變,其實更為重要的是老師們有沒有真正的落實隨堂課的質量。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理性分析】隨堂課是課堂教學的家常課,它雖不像公開課那樣經歷了反復地打磨,可以說它并不完整、也不完美、甚至有問題、有爭議,但也并不是“隨意課”。隨堂課,它更能看出一位教師的能力和水平。透過隨堂課,我們可以看到教師的專業成長。如,教學觀念、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師課前準備的充分與否、教學基本功等。可以說“隨堂課”是教師成長的“訓練營”。
從上面兩個現象,我們不難發現教師的專業素養還有待提高,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表現在對教材的技術分析欠深入,包括讀懂教材的編排意圖、識破教學的重難點、明了教學內容的上下銜接,熟知教材所屬的學段特點等方面,老師們鉆研的程度不夠,教師課堂上的調控出現明顯紕漏,直接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另一方面表現在對學生的技術分析不明,包括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認知結構、學生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預設等。其實我們都知道學生并不是一張白紙,他們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家庭環境,促使他們形成了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作為教師,我們要做些什么?我們就是要努力了解學生,喚醒每個學生原有的經驗,激發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再創造”活動,從而構建對數學新知的認識和理解。
隨堂課的有效與否直接決定了課堂教學的質量。我們只有把隨堂課當作提高自己教學能力的演練場,演練之后還要有進一步地反思與改進,才能讓這個演練場獨放異彩,而這也是教師“技”的專業成長之路。
【整改建議】為此,我提出三方面的整改意見:
一、改變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教師要擺正課堂教學中的角色,正確引導學生,不把學生當成“容器”強行灌輸,但也不能一反常態,全方位放權,把課堂全部交給學生,那樣最終會導致課堂混亂,學生收獲少,不能提高課堂實效。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從教學過程的操作者、主宰者真正地轉變為引導者、促進者,靈活處理課堂中的突發疑點,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與教案,既放得開又收得攏。
二、精心設計預案,提高課堂實效。一節好課源于教師課前的精心備課。主要體現在二備:一備教材、二備學生。備教材就是要求我們的老師課前要研讀教材,仔細領會編者的編寫意圖,讀懂教材前后貫穿的知識體系,正確把握教材。備學生就是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原有知識和經驗作為教學活動的起點,根據不同學生的發展水平,尊重學生個性差異,最大限度地關注每一個學生,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不同類型和水平的題目,選擇合適他們的教學方法。
三、課后有效反思,提升教學水平。教學反思的真諦就在于教師要敢于懷疑自己,善于突破自我。課后反思,可發現不足,查找原因,尋求改進辦法,使教學日趨完善、日漸成熟。課后反思首先是對學生學習表現的反思,通過對學生學習表現的反思,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使師生溝通更加有效,增強教學活動的針對性和互動性,從而提高課堂實效性;其次是對自身教學行為的反思,通過對自身教學行為的剖析,可以更加理性地認識自我,從而有效地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揚長避短,最大限度地體現自身價值;再次是教學亮點的總結,把教學中的“靈光閃現”進行總結提煉,使之成為穩定的理性行為,使以后的教學過程更加的精彩紛呈。
我想要上好隨堂課教師“技”的專業發展必不可缺。這需要教師“擁有先進的理念”,需要教師“富有個性的創造”,需要教師“平時的積累、有效地反思”。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只有懷揣一顆虔誠之心,勤于學習,善于反思,不僅僅滿足于做教材的代言人、教學常規的執行者,更要努力做一位教學活動的創造者、教學環境的開拓者、學生成長的引領者,這樣才有可能讓“隨堂課”像“家常菜”那樣有滋有味,而我們的教師也才能在此過程中得到“技”的專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