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高曉然
地理學科在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上非常緊密,《地理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要引導學生與現實生活經歷和體驗出發,從而激發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能力,鼓勵同學們積極探究,了解地理知識的價值與功能,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地理探究式教學對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加關注,注重學生的參與性。地理學科的綜合性和區域性特征讓學生會很容易對其產生興趣,通過系統的探究性教學方法,讓學生不僅能夠體驗到地理知識學習的樂趣,同時又能提升他們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培養他們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1、系統探究式地理教學的意義
1.1引導老師對地理課堂進行反思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教學任務或者教學效果達不到預期的現象,比如說學生對一些地理概念或者相關知識不能正確的理解,課堂教學完成以后的課后回顧中,老師會還發現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手段等存在的問題,從而認識到實踐中產生的差異,而系統探究式教學要求老師對課堂存在問題進行反思與分析,從而認識到問題的根源出在哪個地方進而進行改進與完善,促進地理課堂的良好發展。
1.2改善老師地理教學的深層理念
在地理老師對課堂教學過程進行回顧的過程中,如果僅僅是對設置的課堂情境進行回顧,而不是挖掘深層次下的教學理念,那么也只能是治標不治本,更多的是停留在表面,起不到實質的作用效果,系統探究式教學則能讓老師通過教學情境認識到自身的觀念和行為問題,對此進行分析,在經過實踐與驗證,增強自身的教學水平,提升地理教學的質量。
2、對系統探究式地理教學的若干反思——以初中地理“海陸變遷”教學為例
2.1教學反思過程的基本闡述
首先是第一次課堂,在課堂設計上設置課堂提問,對于“地表形態的變化”和“板塊構造學說”這兩部分內容采用問題解決的方法進行處理,對于大陸漂移假說的問題讓同學們進行自主的探究,但是在課堂的進行過程中學生對于海陸變遷以及板塊構造學說不能理解,而探究性部分大陸漂移假說也沒有能夠按照計劃進行;基于此,老師進行了課堂的反思,首先是對于初中階段學生的理解能力有所忽略,再者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沒有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結合;針對第一次課堂出現的問題,老師設置了第二次課堂,首先是對課堂的設計方面,讓學生在課程正式開始之前先對海陸變遷的內容做好課前的預習,接著引導學生對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進行探究,讓學生采用合作拼圖的方式對大陸漂移假說進行理解,在這樣的課堂設計中,課堂探究的氣氛濃厚,學生對其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很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達到了預期的目標,從這一課堂老師認識到在做教學設計時一定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緊跟初中學生的認知規律。
2.2對教學情境進行反思與回顧
要想進行教學反思,首先要對地理課堂中的教學情境進行識別與聚焦,老師只有對地理課堂有一個清晰明確的認識,對課堂情境有一個細致深入的分析才能更好的發現問題,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鋪墊。就上面的海陸變遷案例來說,在第一堂課上出現了學生不能理解的內容,老師通過回顧相關的教學行為以及學生的課堂表現有真針對性的將其描述出來,在第二堂課程中老師首先以提問的方式將問題引入,通過實際的例子給學生做出相關解釋,然后對板塊構造學的觀點進行呈現,并提出相關的問題按照小組討論的方式來對問題進行理解。
2.3對教學思路不斷質疑與完善
當地理老師對地理課堂教學情境存在的問題有了明確以后,下一步就是對自己的教學思路進行反思,老師要經常對自己以往的教學思路進行回顧與分析,不斷進行對自我的質疑,只有這樣才能逐漸了解自己的不足之處以及自己在教學思路上需要改進的地方,進而對地理課堂有進一步的理解,對于反思過程中發現的問題,老師要思考學生為什么會出現聽不懂的現象,是因為學生在該階段的理解接受能力還不足以達到這個水平,畢竟對于海陸變遷這種地質性的歷史變化,學生是無法直接感受到的,如果只是憑借自己的想象對這個現象則很難達到真正的理解,老師隨即針對該問題做出了調整,也就是將海陸變遷相關的問題和實例先給大家做出講解,讓同學們對其有一個基本的認識與了解,調動出學生對下一步課程內容的興趣,然后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深入的思考。
2.4改善教學觀念,改進教學行為
老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與地理教學的理論相結合,對自己的教學觀念進行重新審視,對于理論的運用不能刻意照搬,而是要與教學實際相聯系,將理論與實際進行有機的融合,探尋新的教學策略,在課堂問題的設計上盡量做到清晰明了,顯示出系統性,同時與學生的心理發展要相適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做好對學生的引導,通過改善教學觀念,老師的教學方式不斷完善,同時還要不斷鞏固與更新,不斷創新后期教學實踐,及時檢驗教學效果。
結語:實踐證明,通過系統探究式教學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不僅能夠有效推動地理課堂教學的發展,而且讓老師能夠不斷反思教學過程,滿足了學生不斷變化的學習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