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楨舜
(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毛主席曾言:“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這句話評議的是明朝還初道人洪應明所作的《菜根譚》。該書是一本為人處世之書,以雋永凝練的文字,細細品道修養、人生、處世之理,閱讀此書,仿佛跨越古今,與至圣先賢面對面促膝長談,聽他們訴說公正為人、泰然處世之道,引導我們樹立正心誠信、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做一名快樂達人。毛主席十分推崇這本書,經常把它帶在身邊,并不時提醒廣大黨員干部:我黨乃是“嚼菜根”艱難出生、成長之黨,應時刻保持著這種做風,兩袖清風、公正為民,切實為人民謀福利。”這本書不僅對當權者的奉公操守有警示意義,而且對人們如何能健康愉快地生活,也有很多獨到的見解,十分值得品讀。
以習近平主席為核心的領導班子強權反腐,“蒼蠅老虎一起打”的反腐決心與鋼鐵般的反腐手腕讓貪官污吏無處遁逃,讓老百姓大快人心。在從嚴治黨的同時,習總書記提倡閱讀國學經典以提高黨員干部的廉潔修養。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沉淀下數不清的文化瑰寶,對當今仍有積極借鑒作用。《菜根譚》正是以精煉、通俗的語言以及“不貪”的人生哲理,為我們當今的反腐倡廉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大巧無巧術,用術者所以為拙;大廉無廉名,立名者正所以為貪”。真正的廉潔之官,應該把廉潔做到實處,達到“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之境界,而不是貪戀“廉”這個頭銜。真正的共產黨人,應該把廉潔銘刻骨髓,達到“誘惑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之境界,而不是見利忘本,棄守廉潔底線。請君且看那落馬貪官“六百帝”市長萬慶良,也曾借“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的俗語雷厲風行地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活動,一度立下廉名,可惜真相大白,名不副實。真正的廉潔者,應該是“吃百姓飯,穿百姓衣,莫道百姓可欺”、兢兢業業為民做事的人民公仆,而不是把廉潔掛在嘴邊,以“廉名”為自己撈取“功名”的雙面人。
“烈士讓千乘,貪夫爭一文。”當受賄的欲望之門被打開后,便一發不可收拾,以致分文必爭。閱讀了中央紀委印發的腐敗案例,得知許多落馬貪官,如前鐵道部部長劉鐵男等人,由于收受紅包已成了習慣,胃口已“何厭之有”,要是對方沒按“規矩”辦事,他們便滿心不悅,吃拿卡要“給顏色對方瞧瞧”......當年入黨時對黨和人民的承諾,早已忘到了九霄云外,心里只存著一個“貪”字。“留正氣給天地,遺清名于乾坤”。古人如此推崇“清廉”,新一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廉潔政治高度重視,新時代的領導干部更應將我黨“嚼得菜根”、“廉潔為民”的崇高情懷銘記于心,發揚光大!
《菜根譚》不僅對當權者有警示教育,還對個人的內心修養方面有很多簡練、言淺意深的概括,十分值得身處浮躁的、物欲橫流的社會中的我們品味學習。現在很多人,認識到了物欲橫流的社會對人心的損害是十分巨大的,他們經常苦惱,尋思怎么能尋找一片樂土,躲避喧囂的時代、躲避復雜的社會關系。但是,現實往往讓他們失望,他們找不到那塊清凈之地,他們仍然為世事所困然,內心不得安寧。
其實,《菜根譚》早已給出了答案:“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存垢納污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 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是離不開社會的,一日活在社會中,必然會有世事纏身,在社會上真正的找到一塊清凈之地實屬不易。真正的君子不是一味地消極避世,尋找世外桃源,而是妥當地處理紛雜的社會關系的同時還能保持自己內心的平靜。“勢利紛華,不近者為潔,近而不染者尤潔”,從時空上避開勢利紛華固然高潔,但更勝者乃是身近而心不染,這和六祖大師所言“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有想通之處,清靜與否,非身外之事物所定,而是內心所定。“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把心放寬,笑看云卷云舒,這才是得到快樂生活的真諦。
盡管當今我們的物質文明高度發達,但是人性是不滿足的,很多人對名利趨之若鶩,雖說身體上的享受或許有所增加,其實心理并不快樂。人們淡忘了古圣賢總結下來的的修身之道,而以物質為導向的價值觀,使得自己永遠不滿足,內心充斥著“求不得”的痛苦。由于過分看重物質,使得有些人在對待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時也有嚴重的扭曲。如現在充斥熒屏的征婚節目,一上來就開口問對方有沒有房?有沒有車?收入多少?……這種以物質圓滿為追求的可笑又可悲的婚姻,注定是難以幸福美滿的,然而令人感到惋惜的是,有太多的人執迷不悟,在物欲的追求中迷茫、痛苦。
“此心常看得圓滿,天下自無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的寬平,天下自無險側之人情”,《菜根譚》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圓不圓滿是看自己的內心,如果以圓滿的心看世界,以知足感恩的心看待世界,那么這個世界就是圓滿的,把心放平,不要處處想著怎么算計別人,怎么謀取蠅頭小利,那么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就會純樸、真實,自己的內心也能快樂。這不禁讓我想起了蘇東坡和佛印之間的故事,佛印看蘇東坡,看到的是一尊佛,蘇東坡看佛印,看到的是“牛屎一坨”,只因佛由心生,心中有佛,所見萬物皆是佛;若心中是牛屎,所見皆化為牛屎。正如禪家所言,“念正天堂路,念邪地獄門;萬法由心生,萬事由心滅。”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全由自己來選擇。
古人曾云:“人生最大幸福事,夜半挑燈讀壇經”,之所以讀《壇經》是幸福的事,是因為其中的禪理能給身處滾滾紅塵中的我們以一絲寧靜安詳,讓我們的心胸更開闊。讀《菜根譚》也有這樣的異曲同工之妙。它融合了中國儒釋道三家的思想,以簡單的語句把道理娓娓道來,使讀者如沐春風,給人積極向上的能量,但又有超然名利的情懷。當我們對生活感到困惑、乏力的時候,不妨沏一壺香茶,手捧一卷《菜根譚》,細細品味先賢總結出來的人生哲理,為我們的心靈“補補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