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天蔚
創新的論題應該說已經是一個長久的話題,但是審視目前中小學教育現狀,創新教育在大部分學校都只是停留在理論的探討上,組織師生參加一二次創新競賽活動并不難,培養一二個有創新頭腦的學生或許也不難,但是,要在校園中構建人才輩出的文化環境,要使校園成為創新人才的孵化器,絕對不可能是立竿見影,指日可待的事情。因此,理清創新與創新文化的關系,構建創新文化環境,是教師創新的保證。
首先,應該大力鼓勵教師標新立異的意識。求異是創新的特點,創新尚求異而忌求同,幾千年的儒家文化傳統,注重整體性、群體性和同一性,堅持保守的、惰性的中庸價值觀,體現在中小學教育中,就是幾十年來在教學目的、過程、課程、管理體制、評價機制、師生關系等方面形成了僵化而頑固的體系,這一體系籠罩且麻醉了一代又一代教師,企圖想做出頭鳥的標新立異者往往成為周圍人的眾矢之的,或者遭到捍衛傳統教學觀念的權威們的棒擊,神州大地的中小學教壇上,推行的總是那幾種教學模式,倡導的總是那幾種教學觀點,依賴的總是那幾個教學英模。以至于當創新的口號從耳邊響起時,許多教師想到的首先是找一個創新榜樣來學習模仿,在教學實踐中想創新也無從下手,這實在是一種悲哀。教育決策者和教育權威者是倡導求異變革還是僵化保守,關系到教師群體的價值導向。我們應當鼓勵變革,無名之輩創新往往會面臨精神文化的障礙和壓力,根據“馬太效應”理論,一個人一旦出了名就越容易出名,擁有的榮譽越來越多,而越不出名的人則越難出名,甚至他應該得到的也得不到。教育系統的評職稱、評優無不建立在榮譽積累的基礎上,創新者大多是后起之秀,要想浮出水面極其艱難。因此,我們應該在教師隊伍中大力提倡敢為人先,勇于挑戰的文化,悉心營造一個鼓勵眾多的、不知名的青年教師成長的文化環境,只有擁有這樣的環境,才可能成批地、大量地涌現出有創新思想和創新素質的優秀教師。
其次,寬容教師創新中的失敗,在教育界建立寬松自由的文化環境。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很多人都是從教育學生的角度去理解這句話,筆者更愿意從對教育創新者的寬容心態來認識。回首幾十年的教育史,從階級斗爭為綱到市場經濟競爭年代,包涵寬容的人文修養教育一直是人們忽視的空白,而創新之路往往就是風險之路,不論是創新課程的開發,還是創新課題的探索,都充滿了不確定性,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即可能被承認,也可能受批評,既可能得到推廣,也可能湮滅。失敗是成功之母,這道理誰都懂,但在現實生活中,寬容創新者的失敗卻往往很難。在應試教育體制下,主管領導為了保證學校的升學率,往往反對實驗性的探索,即使用教改裝一下門面,也不樂意。不愿寬容創新者的人往往持這樣的理論,家長們只有一個子女,學生只有這一次升學機會,我們允許你失敗,家長和學生卻已沒有第二次了,他們不答應。教師的創新思想寫在文章中發表可以表彰,但在教學實踐中操作卻萬萬不能,這種限制客觀上挫傷了教師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無疑會導致錯失創新良機。我們講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里,但樹立保護少數人的文化理念卻有諸多障礙。霍夫是在最獨立最需要支持的時候,得到了主管英特爾公司產品研制開發的高層領導諾宜斯的支持,其人其產品隨之脫穎而出。金無赤金,人無完人,作為決策者應該允許創新者的失敗,允許創新者的一些小毛病,怪習慣,不論是科技,還是教育領域,沒有寬松自由的環境,人們畏首畏尾,不敢發表獨立見解,不能進行創新試驗,就根本談不上會有創新成果。
第三,交流與協作是啟迪教師創新的重要方式,要鼓勵和支持教師參與交流與協作。歷史上不管多么杰出的創新天才,多么知識淵博的專家,都需要信息的交流、思想的激蕩、知識的互補,在遺傳育種上,雜交創造新種,在教育創新方面,不同流派不同模式的教育思想碰撞,也能產生出創新的火花,現在國外許多名校都為教師安排了“咖啡時間”,通過教授們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交流,獲取新信息,觸發新思想,讓“咖啡時間”變成創新的溫床。魏書生能在教壇獨樹一幟,便是由于他善于鑒賞和綜合多種教學思想,從贊可夫到凱洛夫,從布魯納到布魯姆,涉獵廣泛,視野開闊,才能結合教學實踐自成一家。
隨著互聯網+的到來,國外諸多的教學思想不斷被介紹進國門,時代為教師創新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教育部門應該創造條件,讓有志于教育創新的教師加強交流,博采眾長,既發揮了他們個體的創造性主動性,又提高他們教科研協同作戰能力,教改才能結出創新碩果。
第四,強調熱愛教育科學的價值觀,鼓勵創新人才對真善美的執著追求。“學而優則仕”,曾經有一階段在教育界演變成了“教而優則仕”。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一批批優秀教師脫穎而出,走上了各級領導崗位,這對教育來說并非是幸事,這種觀念沿襲到今天,便是教師一旦成名,主管部門首先想到的是把他推上領導崗位,而不是考慮怎樣給他提供創新條件和環境,再上新高,這種官本位思想客觀上消蝕了這些教師的創新積極性,動搖了部分教師熱愛教育科學的價值觀。
更有甚者,一些成名教師受社會時尚影響,把“創新”當成熱賣點炒作,在公開課中表演“創新模式”教學,在編撰教學理論和復習資料書名前廉價地貼上“創新”的標簽,這不僅是對“創新”概念的褻瀆,更是對教育科學神圣性的玷污。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如果教師對于名利的追求超過了對事業的追求,教育科學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意義和價值。教師樹立了教育神圣的文化觀念,才能視創新為對真善美的追求,衣帶漸寬終不悔。
教育觀念的創新,教科研的創新,教育體制的創新,無不回歸于教育文化的創新。構建創新文化的環境,是一項艱辛而長遠的事業,需要我們從長計議,但教育科學日新月異的發展又要求我們立即從現在做起,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