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琪
摘要:《舌尖上的中國》中的每一道菜都是一個故事,所介紹的每一個細小的食品制作工藝的過程,透出的都是中國五千年豐厚悠久的文明。美食的傳承也是文化的傳承。
關鍵詞:舌尖上的中國;飲食文化傳承
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是一個很講究舌尖感受的國度。泱泱大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將中國的飲食文化灌溉得肥沃生果。從古至今,有人類的地方就會有炊煙的影子。歷史的先河中,也不乏有“日啖荔枝三百顆”的蘇東坡;“人間定無可意,怎換得玉膾絲莼”的陸游;“蜀酒濃無敵,江魚美可求”的杜甫。古往今來,食已成為中國人生活中不可小覷的一部分。今天,我要說的就是這一本專門講“吃”的《舌尖上的中國》。
每個人的舌尖對于食物的體會不同,每個地區的飲食習慣也有差異,這些不同形成了各地特有的文化,得以傳承。中國人會充分利用各地的優勢從自然界獲取美味,展現了我們對食物的敬畏以及對自己深愛的這片土地的眷戀。《舌尖上的中國》在推出紀錄片之后,便立即在央視黃金時段播出獲得高于電視劇30%的收視率,引發收視狂潮。隨后,《舌尖上的中國》便推出了書籍版。將中國的大千美食以文字及圖片的形式記錄下來。
《舌尖上的中國》不管是書還是紀錄片都讓我深深的感受到了食物的魅力,也讓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我國博大的飲食文化,對于吃貨的我來說,除了在隨著書和紀錄片的介紹對食物的色香味進行遐想外,更想把書中所提到的美食一一品嘗。
人們常說吃美食會讓人心情愉悅,每個人在吃到美食時內心的滿足是不言而喻的。每當我發現一個美食,我總是會不斷地去回味它,或許人們都是這樣,對于美好的食物總是會無比留戀,在我大二的時候,認識的一個阿姨曾帶我們到南京評事街的一家牛肉鍋貼去吃過東西,這家店的店面雖小但顧客卻是人滿為患,從阿姨那里知道這家店在《舌尖上的中國》中被介紹過,其具有獨特風味的牛肉鍋貼和牛肉湯每天都是供不應求,在小店面前更是早早就排上了隊伍,正是應了一句話“酒香不怕巷子深”,幾次去眼前都是這番景況,人們留戀的不僅是這吃著讓人愉悅的美食,更有這展現在眼前的傳統的純手工制作工藝,這是傳統工藝的傳承,也是食物的文化的傳承。
我很喜歡嘗試各種新鮮并且具特色的食物,也很喜歡近距離的了解這些食物的由來以及制作工藝,特別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食物制作工藝。正如我們羌族人特有的雜酒以及香腸臘肉的制作工藝。對于帶有地方或者民族特色的制作工藝制作出來的食物往往能夠體現這些地方或者民族的文化。透出的都是中國五千年豐厚悠久的文明。從美食中感受我國博大的文化,這正是《舌尖上的中國》深深吸引我的地方。
正如舌尖中所展現的,各地有各地的特色食物。在我的家鄉,最有名的食物就是火鍋。一提到四川火鍋,第一反應就是麻辣,對于外地人來說,這是感官上的刺激,但對我們來說卻是一種享受。所以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四川人逢年過節,朋友聚會都離不開火鍋,各式各樣的火鍋可以滿足不同人的各種需求,四川火鍋展現我們地方特有的飲食文化,其豐富的底料搭配和特有的感官感受都展現了我們對來者的熱情。有人說,《舌尖上的中國》其實就是“舌尖上的故鄉”,每每在書中或是紀錄片中看到自己熟悉的家鄉菜,在感慨食物背后的制作過程的同時,內心更是十分的自豪。
除了家鄉的美食讓我們眷念,更有他鄉的美食讓我們神往。文化底蘊深厚的東西總是最吸引人的,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們愛上了旅行和美食。在旅行途中感受各地文化底蘊,享受各地美食,感受五彩的文化,這樣的經歷定會讓人終生難忘。跟著舌尖的腳步開始我們的暑期之旅,去享受各地的美食美景。在南京,最有名的當屬鹽水鴨和牛肉鍋貼了,但對于我們四川人來說,這些食物略帶清淡了一點,不過倒是很適合老人食用。南京作為有名的古都,其飲食也是十分具有深厚的文化沉淀,引得各地的人都爭先前往。再有杭州,宛如一名溫婉的女子,清淡的杭州小菜,西湖醋魚,還有東坡肉,逛過西湖邊上的蘇東坡故居,在西湖邊上的小飯館吃上一份東坡肉,一份西湖醋魚,讓人感覺十分地愜意。除此之外,讓人吃過便難以忘記的還有北京的烤鴨,玩的話都要去逛逛北京故宮,吃的話一定少不了北京烤鴨,在烤鴨師傅的手下,一只只烤鴨變得十分的誘人,吃上一口十分滿足。旅行每到一處便是先要了解這當地的美食,同時,從這吃的食物中感受著當地的文化,所以,吃中也藏有巨大的學問。
看完《舌尖上的中國》,讓我們知道人們的進化演變伴隨著食物的演變,人們從食用生食到熟食的演變,從單一食物到多種食物搭配,從飲食以飽腹為目的到飲食營養為宗旨。這些都是人們在飲食上發生的變化,這也推動著人類文化的繁榮,在飲食習慣的變化過程中,人們也在不斷地收獲這能力和知識,越來越多的食物種類,越來越多的烹飪方式,人類的飲食在不斷進步,人類的文化也在不斷地豐富,人類的生活離不開食物,人類對于食物的需求,一方面體現著經濟的發展水平,另一方面更是體現了人們的精神需求。所以《舌尖上的中國》帶給我們的不只是對食物的震撼,更是對我們精神世界的豐富。
但是,作為一個學習食品專業的學生,再回顧這本書時,我竟也讀出了一些其他的深意。
看《舌尖上的中國》,每一道菜帶給我們的都是溫暖和感動,但近些年來,食品污染、食品中毒的字眼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不窮如縷的報道也讓國人對“吃”產生了許多疑問:“這個食品的質量是否達標”“是否有違規加入添加劑”。隨著科技的發達,國人竟然戲劇性地對“吃”感到恐懼。
書中有這樣一句話耐人尋味:“他們在埋頭種地和低頭吃飯時,總不會忘記抬頭看一看天。”但是,利益的驅使,卻讓商人們眼中再也沒了我們頭頂上的這片“天”。
希望通過《舌尖上的中國》的書和紀錄片,可以讓這個浮躁的社會,適當地放慢些腳步,陪伴著身邊的親人、愛人好好享受一份份食物的美好,就算是平平淡淡的食物也會品嘗出人間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