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臣+劉偉峰
摘要:語言是人類獨特的表達方式,尤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語言極大影響著小學生語言發展與語言能力的表達。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理解與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在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而語文老師主要依靠語言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啟發。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風格等也都會從教學語言的具體運用上體現出來。本文主要研究小學語文的教學語文特點,以及提高小學語文教師課堂教學語言的把握和運用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
對于語文教師而言,語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其學科的特殊性更要注重語言素養。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與啟蒙教育的特點,語文教師教學語言的規范化與示范性都對小學生的語言發展與表達能力產生深遠影響,在很大一部分上決定著小學生的腦力勞動效率。這勢必對小學語文老師的教學語言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老師掌握語言學科的特性,使得語文更體現語言性,更好地發展小學語言能力。
一、語言的典范性
小學生由于年齡特點,學習的方式在大多數情況下即是模仿,教師的言行直接影響到小學生對知識的吸收與運用和學習能力的提升。
教師被認為是智慧和知識的化身,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質量不僅直接影響到語文教學的效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小學生的語言發展水平。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保證教學語言能夠發揮正面性和積極性的教學作用,特別要求教師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合乎規范。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機會和學習空間,確守使用的詞語和語句符合國家的詞匯的要求。比如有的老師把“師范”念成“思范”,“老師”說成“老思”等等,這些語言表達都不符合規范。因此,典范性,正面性的語言對于學生的發展顯得更加重要,不但能夠有效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也能夠為學生奠定良好的語言發展基礎。除此之外,為了避免出現教學中“南腔北調”的現象,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通過“全國普通話考核”,需要適用普通話授課,做到口齒清晰,聲音適度,構建典范,高校小學語文課堂。
二、語言的科學性
教育與教學自身即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而小學語文的教學需要豐富的學科知識,要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宗旨,培養與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而語言的傳達體現在老師對教學內容進行細膩、準確的傳達。而作為傳統民族文化與語言的語文教育,語言的科學性作用日益突出。
小學語文老師要掌握詞性的含義準確,包括詞語的情感色彩和語體色彩,能正確、深刻地分析和傳授知識。例如小學語文課本中的《落花生》,“落花生”是花生別名,有些教師沒有進行深入查閱研究,干巴巴的理解為“種花生”,構成知識性錯誤。再比如,細胞膜上的載體可比喻為海中的船兒,載體運載著離子,就好似船兒運人過河一般。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表達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詞語的準確表達,是否讓學生更準確的理解詞語與文章。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明白句子的意思,保證整個教學過程準確無誤的傳達教育教學內容。因此,在小學學語文教學內容上,教師傳授知識的語言,須要做到清晰明了,簡潔并不產生歧義,注意教授內容的詳略得當,是非常必要的。最后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抓住要點,突出精華,精要處不惜潑墨如水,次要處也能惜墨如金,從而真正的達到是駕輕就熟,以少勝多的最高語言教學境界。
三、語言的啟發性
威廉說過:“平庸的教師只是敘述,好教師講解,優秀的教師示范,偉大的教師啟發。”教師語言的啟發性,即在教學中用語言點亮人的心靈。古人也說過:令人驚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教師的教學是為了更好的鍛煉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這就要求語文老師教學語言相應地應當含蓄蘊藉、使人深思,要有足夠的啟發性,具有豐富的藝術效果。
語文學科既不應該是單純的語言課,也不應該是成單純的文學課,而應該是兩者的結合,甚至范圍更廣泛一些。要樹立學生為主題的思想,啟發的實質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造創新能力。從啟發性來說,老師要學會換位思考,從語言的特點出發,運用什么樣的語言才能夠吸引學生,啟發學生,從而調動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欲與主動探索的積極性。在實際教學中,課前要設計好預習習題和課間提問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去聽課。在知識梳理的關鍵處使用啟發性語言。
語言教學中的啟發性需要語文老師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調動小學生的積極性;需要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及時引導學生排除認識上的障礙,加強認知能力;發揮教師的榜樣作用,加強自身的語言文化修養,以這種情懷去感染學生。
四、結語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語言的運用十分的重要,不僅體現在語言的典范性、科學性與啟發性,還表現在趣味性、生動性、情感性,而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年齡和特點,有針對性的采用適當的教學情境教學語言,保證整個教學環節能夠有效的開展下去,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和學習能力,讓學生能有更好的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