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霞
摘要:成書于民國五十六年間的《桐梓縣志》是由周西成等編纂的貴州地方縣志。該書包括:《天文志》《輿地志》《秩官志》《軍務志》《食貨志》《實業志》《交通志》《文教志》《選舉志》《人物志》和《文征集》。其中錄入詩歌部分屬于《文征集》中的詩一、詩二、詩三。《桐梓縣志》中所錄詩歌,藝術風貌豐富龐雜,詩歌類型眾多。由于目前國內外還沒有人對民國《桐梓縣志》所載詩歌進行整理研究。現給予整理、研究,以加深對《桐梓縣志》所載詩歌的了解。
關鍵詞:《桐梓縣志》;詩歌;整理;研究
一、《桐梓縣志》簡介
民國《桐梓縣志》修纂于20世紀20年代末期,該書第一次在縣級志書中設立了交通志,擴展了實業志的記述范圍,共49卷。《桐梓縣志》記載有:《天文志》《輿地志》《秩官志》《軍務志》《食貨志》《實業志》《交通志》《文教志》《選舉志》《人物志》十志和《文征集》。其中《天文志》包括星野、氣候、祥異等。《輿地志》包括輿圖、建置、疆域、城垣、山川、寨洞、古跡等。《秩官志》包括職官、名宦、土官等。《軍務志》包括兵防、軍事、團防等。《食貨志》包括戶口、賦稅、物產、倉儲等。《實業志》包括農業、林業、蠶業、工業、商業、礦業。《交通志》包括路政、河工、郵政等。《文教志》包括學校、典禮、風俗等。《選舉志》包括舉貢、畢業、薦辟、議會等。《人物志》包括宦跡、文苑、忠烈、耆壽、流寓、方技等。《文征集》包括詔敕、奏疏、記、序、論、難、考、辨、跋、賦、詩、雜記等。
二、詩歌存錄情況
《桐梓縣志》錄入詩歌有三部分,在《文征集》中,分別為詩一(卷之四十六),詩二(卷之四十七),詩三(卷之四十八)。共有詩歌共137首。其中“詩一”詩歌類型有羈旅詩、送別詩、祭祀詩等。共59首。“詩二”詩歌類型有懷古詩、寫景詠物詩、山水田園詩等。共47首。“詩三”詩歌類型有酬唱詩、詠物詩、懷古詩等。共31首。其中懷古詩和羈旅詩居多。詩歌類型眾多,形式不一。
三、詩歌整理及研究
(一)流夜郎贈辛判官
昔在長安醉花柳,五候七貴同杯酒。
氣岸遙凌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后。
夫子顏紅我少年,章臺走馬著金鞭。
文章獻納麒麟殿,歌舞淹留玳瑁筵。
與君自謂長如此,寧知草動風塵起。
函谷忽驚胡馬來,秦宮桃李向誰開。
我愁遠謫夜郎去,何日金雞放赦曰。
此詩是一首七言律詩,一二兩句描寫詩人昔日在長安愉悅奢侈的日子,與當朝權貴舉杯暢飲,三四兩句描寫作者豪邁,氣壯山河的性格特征。五六兩句則描寫詩人在章臺走馬,手握金鞭的英勇氣勢。七八兩句寫出詩人出入宮廷的自由,飲酒時伴著歌舞聲,表現詩人生活之快活。隨后兩句寫了詩人可以直接進入宮殿給皇帝呈寫文章,突出了皇帝對作者的信任,表現了詩人在朝廷中有崇高的地位。“與君自謂長如此,寧知草動風塵起”此句寫出辛判官的生活也是如此,希望辛判官能明白自己的遭遇。“函谷忽驚胡馬來,秦宮桃李向誰開”字里行間無不透露作者渴望辛判官能夠幫助自己,脫離現在被流放夜郎的苦境。文章最后兩句表現作者被流放夜郎心中倍感惆悵,不知何時能被赦免,表明作者渴望得到赦免。全詩的表現手法,詩的前半部分寫出詩人得意時愉快奢侈的生活以及作者的心態之好,詩的后半部分寫出詩人被流放時悲慘的生活。前后兩種生活形成鮮明的對比,更加強烈的表達了作者被流放時的哀怨之情。
(二)送蠻客(張籍)
借問炎州客,天南幾日程。
江連惡溪路,山遠夜郎城。
此詩是一首五言絕句,詩中“炎州”來源于《楚辭·遠游》:“嘉南州之炎德兮,麗桂樹之冬榮。”后以“炎州”泛指南方廣大地區。詩中“天南”指嶺南。亦泛指南方。詩中“溪路”指的是山間小路。詩中“夜郎”指的是我國西南地區古國名。漢代司馬相如《難蜀父老》:“今罷三郡之士,通夜郎之涂,三年于茲,而功不竟,士卒勞倦,萬民不贍。”本詩前兩句作者直接表明好友即將離去,“借問炎州客”中一個“客”字表明好友將流落他鄉,“天南幾日程”表明好友路途遙遠,字里行間透露出作者對好友的不舍,去到這么遠的地方不知歸期是何期。“江連惡溪路,山遠夜郎城”路途艱險,去到千里之外的夜郎城,這兩句抒發作者對好友的擔憂之情。全詩以感傷的情感基調,表明作者與好友之間濃厚的友誼及對好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三)懷白(程生云)
山間明月留佳句,江上清風憶昔年。
一自昌齡于役后,愁心終古在湘川。
此詩是一首七言絕句,前兩句寫景,佇立江邊寫下山水間明月間景色的好詩好句,微微的清風拂面沁人心脾,讓人回想起過去的日子。后兩句抒情,寫自從和昌齡告別到此流放后,作者的思鄉思友之情就只能寄托在這湘江之上了,情景交融,抒發作者對好友的思念之情。詩中“白堂”位于貴州省綏陽縣旺草鎮,相傳為唐代大詩人李太白流寓處,故建有“懷白堂”,民國時期遺址尚在,今有太白鎮即源出于此。據乾隆《綏陽志·藝文》第三十八頁記載:“昔劉夢得、劉子厚、李太白俱以救王磷坐罪謫貶夜郎。”《明一統志》載遵義府有《懷白堂》。“在貞明長官司南六十里,昔人建以懷李白,據半道承恩放還,又何以稱焉?”詩中“昌齡”指的是盛唐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后人譽為“七絕圣手”。年輕的時候比較貧窮,到了中年中進士。剛開始被任命為秘書校書郎,后來因學識淵博,被封為汜水尉。最后被貶于嶺南。安史之亂被刺史閭丘所殺。詩中“湘川”即湘江源自晉陸機,《樂府》詩之十六:“北徵瑤臺女,南要湘川娥。”
四、詩歌藝術風貌
本文整理詩歌的作者各不相同,有外來詩人和本土詩人,外來詩人的詩歌主題多為作者對仕途不幸遭遇的嗟怨。而本土詩人詩歌主題為對桐梓山川的吟詠、對離別的感懷以及對戰士的謳歌等。在語言和修辭方面。本文所整理詩歌大多語言樸實自然,通俗易懂。雖然如此,但也有篇章具有豐富的想象,運用比喻、引用、對比、寄托、互文等多種手法,語言和表現手法豐富且龐雜,反映作者內心真實感受、貴州桐梓的山川地貌、社會生活及民風民俗的各個方面。在句式方面。本文所整理詩歌的句式為五言和七言兩種。在體例方面。本次所整理的詩歌在藝術風貌上豐富多彩。本土詩歌多取材于當地的地理環境和生活習俗,外來詩歌多取材于當時的政治背景。外來詩歌與本土文化相融合,別具一格,是一批具有文學價值和文獻價值的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