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方
摘要:物理學是研究聲、光、熱、電、力等物理現象的規律和物質結構的一門科學。由于生活中各種奇妙的現象都與物理有關,學生對物理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態度都是非常好的。但是在初中物理學習調查中發現,近四成的學生存在物理成績上不去的現象,與其他學科相比較,物理學科成績偏低甚至偏低幅度較大。這種效果與動機存在明顯反差的現象一定有著深層次的成因,下面綜合物理學習、思維方式、認知結構等方面來探討學習物理困難的原因以及相應的教學對策。
關鍵詞:物理;原因;對策
一、物理概念的抽象性
中學物理概念多且抽象。很多概念既有深度,又有廣度,導致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大部分學生不知如何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概念,只靠死記硬背,這樣得到的“概念”也注定是空中樓閣。例如八年級下冊學到的《摩擦力》一節中,課本里靜摩擦力的概念是“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之間只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時,在接觸面上產生的阻礙相對運動趨勢的力稱為靜摩擦力”。這樣抽象復雜的定義,如果只是一味靠課堂上“短平快、粗簡重”的教學,很難讓學生理解概念的實質。
為使概念清晰化,教學者需通過認真解讀靜摩擦力的概念,對抽象的概念的主要信息進行分解,分解后會發現靜摩擦力包含三個必要條件:表面粗糙;相互接觸;有相對運動趨勢。根據上述分析,設計如下概念“再現”教學過程:找物理課本和數學課本各一本(表面粗糙);讓兩本書的書頁交叉疊放在一起(相互接觸);用手提起物理課本,則可以把數學課本也提起來(有相對運動的趨勢)。學生活動:分析此過程中靜摩擦力的方向。這樣的設計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可以感知的直觀的情境,使學生明白靜摩擦力的概念。將抽象的概念“分解”后再直觀地“再現”出來,學生才不會覺得空洞乏味。對概念的分解也讓概念簡單易記,在學生頭腦中清晰化。
二、新舊知識的對比與強化
學生在構建物理的認知結構中常常將原有的知識與新學習的知識混淆,出現張冠李戴的錯誤。例如,壓力與重力有相似點也有不同之處,學習初期學生常常將壓力說成是重力,導致考試描述結論時表述錯誤被扣分。導致此類問題的產生,主要是由于學生沒有找出知識點之間的異同,認知結構的辨別度低,信息分離性弱。因此,為有效提高辨識度,可引導學生將兩者進行細化比較。
對新舊知識的比較,不能只是停留于新授課的環節,在單元小結、習題教學、中考復習等環節中也要不斷創造鞏固、應用的機會,不斷強化對比的意識,增強認知結構的穩定性和清晰度。
針對新知與舊知的對比問題,學生其實自己也會無意識的形成比較,但由于思維的慣性,原來的舊知往往先入為主,新知容易被錯誤的理解為和舊知一模一樣,產生知識的負遷移。例如,學生學過的數學公式Z=z/y,表示z與x成正比,與y成反比。學習伏安法測電阻時計算公式為R=U/I,由于公式形式與數學中的z=x/y形態類似,導致很多學生形成錯誤類比,以為電阻R與電壓u成正比,與電流I成反比。這樣的錯誤對比教師應該及時進行干預和糾正。引導學生不可進行片面的、表面的對比,需從物理意義角度進行深入對比,電阻是導體的一種性質,它取決于導體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以及溫度。雖然從表面上看電阻的計算式是R=U/I,但其實電阻的大小與電壓、電流均無關。這種特別容易混淆的知識點的對比一定要在練習中反復強化,通過檢測反饋、糾錯,只有學生的錯誤得到及時的修正,認知結構才能逐漸從混沌模糊走向清晰穩定。
三、物理生活化趣味化
物理作為自然科學,和實際生活聯系的點其實很多。但由于課程進度緊張以及升學的壓力問題,教師往往將大量的時間用于考點的反復訓練,枯燥無味,學生覺得興趣索然。“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這是莎士比亞的一句名言。學習興趣是孩子產生學習積極性的主要原因。學生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就能激發其求知欲,開啟學生的智慧,他們就會去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使自己不斷地去鉆研和學習,從而獲得更多的知識。趣味化的教學與考點教學實際上并不沖突,反而可以相輔相成,學生在興趣中學習,獲得知識的同時也獲得了精神的滿足,會做題的同時也體驗了物理在生活中的作用。要實現物理教學系統化和趣味化的雙贏,可以大量借助于多媒體教學的運用。首先,多媒體課件有豐富的表現力,不僅可以自然逼真的呈現物理現象,化靜態為動態,更能將一些模型化的抽象物理形象化地表達出來。例如,電流概念的形成。由于電流本身看不見摸不著,初學者會覺得難以理解。但是如果借助多媒體特效,就可以直觀地模擬出電荷的定向移動,從而形成直觀的電流概念。重視概念的形成過程和感性體驗,無疑大大提高了教學的效率。另外,物理教學中有部分實驗具有危險性,比如托里拆利實驗,由于實驗中用到的水銀有毒,人體不可直接接觸水銀,因此無法在課堂上真正的操作演示該實驗,如果不借助于多媒體教學,而只是單看課本上的幾幅插圖,學生不僅難以理解實驗過程,更覺得物理知識高高在上,遙不可及,失去興趣的教學是失敗的教學,是無效的教學。為增強學生對實驗的興趣,可以運用多媒體中的虛擬實驗室,讓學生來實現自我操作實驗過程,這樣既不會損害學生的健康,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手能力,一舉多得。
提高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從生活中人手,物理來源于生活。例如,學習了電動機的知識后,可以利用干電池、磁鐵、線圈等材料自制一個小小電動機,在課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展示過程中,可與其他同學分享動手實驗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以及自己是如何解決這些難題的。只有將物理實驗生活化,學生才會覺得學之有用,能夠學以致用。總之,物理生活化趣味化的教學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又能給學生提供感性材料,加深對物理規律和概念的理解,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學習中遇到的難點問題,促進教學的有效實施。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教學對策都應該是針對學生的需要而設定。總之,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學情,培養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讓學生逐漸學會參與、學會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在物理學習中找到快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為學生創造良好課堂環境,針對抽象的物理進行有效的展示、對比、實驗,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有效地激發他們的潛能。endprint